岭南地区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及用药规律探讨

2019-02-27 07:58梁艺梁美均佘世锋曹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肾亏肌无力回顾性

梁艺, 梁美均, 佘世锋, 曹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广东广州 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使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传导障碍,导致肌无力。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痿证”、“睑废”、“视歧”等不同的中医病症。在我国普遍使用Ossermen分型将MG患者分为5类,而既往关于中医证型与Osserman分型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大样本的研究[1]。因此,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MG病例,探讨岭南地区MG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并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借鉴。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MG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15例。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参照2015年《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有关MG的诊断标准[2]。①临床特征: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力表现为出现波动性和易疲劳性,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②药理学特征:肌肉注射胆碱酯酶抑制剂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后,以改善最显著时的单项绝对分数计算相对评分,各单项相对评分中有1项阳性者,即为新斯的明试验阳性。③电生理学特征:低频重复电刺激检查发现波幅递减10%以上;单纤维肌电图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有或不伴有阻滞。④血清学特征: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或抗肌肉特异性激酶抗体。在MG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Osserman分型[1]。Ⅰ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2年之内其他肌群不受累;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自理;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和构音困难,生活自理困难;Ⅲ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数周或数月内即可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Ⅳ型:迟发重度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开始表现为I、Ⅱa、Ⅱb型,2年内逐渐发展至累及呼吸肌;Ⅴ型:肌萎缩型,患者起病6个月内即出现骨骼肌萎缩。

1.2.2 中医辨病辨证标准 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基于专家共识法的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筛选研究》分为以下3种中医证型[3]。(1)脾胃虚损型。主症:眼睑下垂,肢体痿软无力,或伴有复视,或伴有晨轻暮重;次症:食少纳呆,食后腹胀,或大便稀烂或先硬后溏或口淡不渴,舌淡红,舌体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2)脾虚湿热型。主症:眼睑下垂,下肢软弱无力,不能久立,甚则行动不利,喜凉恶热;次症: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舌胖嫩,有齿印,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3)脾肾亏虚型。主症:眼睑下垂,肢体痿软无力,晨轻暮重,抬颈无力,吞咽困难,甚则肌肉萎缩。次症: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肢冷,冷汗出恶风,或大便溏泄,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偏阳虚型);视物昏花或伴有复视,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嫩红或绛红,脉细数(偏阴虚型)。诊断标准:具备主症,并具备次症中1项者,即可确诊为该证。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MG的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辨病辨证标准,属脾胃虚损型或脾虚湿热型或脾肾亏虚型;③为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MG患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属于门诊治疗的患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

1.5研究方法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症状、Osserman分型、中医辨证分型、中医治疗方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回顾性分析岭南地区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并总结其用药规律。

1.6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Osserman分型MG患者的基线特征表1结果显示:315例MG患者的Osserman分型中,I型84例、IIa型40例、IIb型67例、III型53例、IV型7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23±14.04)岁,不同Osserman分型的MG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315例MG患者中包含女性204例,男性111例,男女比例为1∶1.84,不同Osserman分型的MG患者男女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

表1 不同Osserman分型MG患者的基线特征Table 1 Baseline data of MG patients with various types of Osserman classification

2.2不同Osseman分型MG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表2结果显示:315例MG患者中有脾胃虚损型128例(40.6%)、脾虚湿热型58例(18.4%)以及脾肾亏虚型129例(41.0%),其中不同Osseman分型MG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脾胃虚损型在OssermanⅠ型及Ⅱa型MG患者中人数多于OssermansⅡb型、III型及Ⅳ型(P<0.05);脾肾亏虚型在OseermanⅡb型、III型及Ⅳ型MG患者中人数多于OssermanⅠ型及Ⅱa型(P<0.05);脾虚湿热型MG患者在各Osserman分型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Osseman分型MG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patterns in MG patients with various types of Osserman classification n(p/%)

2.3用药规律对不同证型的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发现使用频次在40次以上的中药分别为五指毛桃、黄芪、升麻、白术、柴胡、党参、陈皮、炙甘草、千斤拔、茯苓、当归、牛大力、酒萸肉、山药、薏苡仁、石斛、杜仲、酒苁蓉、太子参、紫河车、狗脊、芡实、预知子、毛冬青、藿香、粉萆薢、紫苏梗、麦芽、杏仁,结果如表3。不同证型的MG患者均以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为基础方随证加减。

表3 MG患者常用中药(频次40次以上)Table 3 Commonly-used herbs for MG patients(with frequency over 40 times)

3 讨论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主要使用Osserman分型对MG患者的症状、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作出分类,而中医无此病名,主要从患者的症状认识疾病。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M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岭南地区MG的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关系并总结其用药规律。

本研究共纳入315例MG患者,男女比例为1∶1.84,其中Ⅰ型84例、Ⅱa型40例、Ⅱb型67例、Ⅲ型53例、Ⅳ型71例。一项在中国南方的大样本(2 154例)MG回顾性研究的男女比例为1∶1.15;而在希腊及英国以白种人为对象的回顾性研究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1.41及1∶2.03[4-6]。既往研究中患者性别比例均有一定差异,均提示MG患者中女性患者较男性多,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另外,我国关于MG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MG患者中OssermanⅠ型(眼肌型)患者的比例最高,而外国的回顾性研究则提示全身型特别是OssermanⅡ型的患者比例最高[6-8]。本研究中以OssermanⅡ型(107/315)患者比例最高,与国外研究结果相符。但由于本研究只纳入住院MG患者,而OssermanⅠ型患者症状通常较轻只需门诊治疗,因此对总体Osserman分型比例上有一定影响。

本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岭南地区MG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具有一定相关性,OssermanⅠ型及Ⅱa型MG患者的中医辨证以脾胃虚损型为主,Ⅱb型、Ⅲ型及Ⅳ型MG患者的中医辨证以脾肾亏虚型为主,脾虚湿热型在各Osserman分型MG患者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OssermanⅠ型(眼肌型)及Ⅱa型(轻度全身型)MG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四肢乏力。《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强调四肢不用,乃脾病所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而眼睑在“五轮”学说中亦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因而属脾。因此,OssermanⅠ型及Ⅱa MG患者的病机可总结为脾胃虚损。OssermanⅡb型、Ⅲ型及Ⅳ型(中重度全身型)MG患者除了可以有以上症状之外,还可出现咀嚼、构音、吞咽困难以及不同程度的气促气喘、呼吸困难的症状。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当MG病情进展或起病较为急重时,脾病及肾,可出现脾肾亏虚。李东垣《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曰:“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隔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指出若咽喉不利,饮食不下,则预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佳。另外,脾病及肾,肾不纳气,气难归根,加上脾虚痰湿内阻于肺,患者可出现气短不足以息,甚至出现危在顷刻之肌无力危象。《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言:“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热,无隙可避。”岭南地区四季湿热,MG患者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不佳,常年受湿热外邪侵袭,因而不同Osserman分型的患者均可见脾虚湿热。

不同中医证型的用药皆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随证加减。MG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延及五脏,治疗当以健脾益气补虚贯穿始终,方拟甘温之剂补中益气汤以补其中,升其阳。但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单纯用黄芪、党参等甘温大补之剂有“壮火食气”之嫌,患者亦容易出现口干口苦、口舌生疮等“热气上火”症状。因此,岭南地区使用健脾益气药时多合用五指毛桃、千斤拔、牛大力等甘平补益之剂。针对脾肾亏虚,阳虚较明显的患者,多加以紫河车、杜仲、苁蓉、狗脊等补肾填精温阳之品;阴虚较明显的患者则加用酒萸肉、石斛等滋阴补肾之品。不同证型的患者皆重用健脾补气药,用量分别为黄芪60~30 g,五指毛桃90~30 g,党参45~15 g,太子参30~15 g。对于脾虚湿热的患者则兼用茯苓、芡实、粉萆薢、山药等健脾化湿药以及藿香、紫苏梗等理气化湿药;湿热壅肺,肺气宣降失常者,可加用杏仁化痰止咳平喘,毛冬青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当患者兼有胸腺病变时,可加用预知子以疏肝理气、散结活血。

综上,岭南地区MG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Ⅰ型及Ⅱa型MG患者以脾胃虚损型为主,Ⅱb型、Ⅲ型及Ⅳ型MG患者以脾肾亏虚型为主,脾虚湿热型在各Osserman分型MG患者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健脾益气补虚是本病的主要治法,不同中医证型的用药皆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随证加减。

猜你喜欢
肾亏肌无力回顾性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肾亏的生成:多重建构中的疾病
多愁善感的女人容易肾亏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男人吃红枣能治肾亏吗?
治肾亏腰痛
Titin抗体检测在重症肌无力并发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