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安神汤对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影响

2019-02-27 07:58陈向穗杨文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贝沙坦高血压病收缩压

陈向穗, 杨文秀

(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海口 570208)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年青化倾向[1]。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20~45岁的人口有5亿多,此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人数可能达5千余万,约占高血压患者2亿多的25%[2],可见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目前西药治疗对控制血压和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欠理想,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患者多难耐受。为此,本研究采用平肝安神汤与厄贝沙坦片联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非同日分别测量血压3次,测得收缩压(SBP)≥140 mmHg(平均值)或(和)舒张压(DBP)≥ 90 mmHg(平均值),方可诊断为高血压病。高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 mmHg或舒张压90~99 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或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2)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有关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辨证标准。主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脉表现: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病的西医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为1~2级;②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证型;③年龄20~50岁;④取得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高血压3级,或合并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等危急重症患者;③年龄<20岁或>50岁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疾病患者;⑤恶性肿瘤患者;⑥精神病患者;⑦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⑧近1个月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者;⑨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服药的患者;⑩资料不全,影响疗效的评估者。

1.3治疗方法

1.3.1 常规处理 2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指导适当运动并监测血压。

1.3.2 对照组 给予常规口服厄贝沙坦片治疗。用法:厄贝沙坦片(商品名:安博维,规格:150 mg/片,Sanofi Clir SNC生产,批号:20140006),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

1.3.3 治疗组 在对照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平肝安神汤治疗。处方如下:熟地黄15 g,山萸肉12 g,枸杞子12 g,桑椹12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龟甲15 g,白芍12 g,玄参12 g,麦冬10 g,黄芩10 g,怀牛膝10 g,茯苓10 g,甘草5 g。随证加减:眩晕明显者,可加天麻、钩藤;手足麻木者,可加首乌藤、丝瓜络;失眠者,可加合欢皮、柏子仁、远志等。每日1剂,煎取150~200 mL并复煎,分2次温服。

1.3.4 疗程及注意事项 2组均给予连续治疗8周。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寒凉之物。

1.4观察指标

1.4.1 血压 测血压前,先让患者安静休息15 min,然后采用标准汞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每次连续测量3次,并取3次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各测量1次,治疗期间每周测量血压2次,视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的药量。

1.4.2 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有关眩晕内容,运用中医证候等级评分法,对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失眠5个主要中医证候,按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1、2、3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重,总分值0~15分。

1.4.3 血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 2组患者均于清晨6~8时空腹、卧位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及酶底物发光法定量检测PRA、AngⅡ和ALD,试剂盒由广东虹业抗体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方法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各检测1次。

1.5疗效评价标准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有关标准制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6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1~49岁,平均(40.72±4.51)岁;病程1~5年,平均(3.22±1.21)年;平均收缩压(157.00±8.48)mmHg,平均舒张压(98.78±5.48)mmHg;高血压1级18例,2级14例。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3~50岁,平均(40.97±5.37)岁;病程2~6年,平均(3.13±1.10)年;平均收缩压(157.22±7.52)mmHg,平均舒张压(99.00± 5.31)mmHg;高血压1级19例,2级1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高血压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连续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78.13%;组间比较,治疗组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n decreasing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p/mmHg)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p/mmHg)

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

2.4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失眠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仅眩晕、头痛2项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治疗组中医证候N对照组失眠1.56±0.62 0.69± 0.54①②1.50±0.62 1.31±0.59 32 32 32 3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眩晕2.59±0.50 1.09± 0.39①②2.53±0.62 1.53±0.51①头痛2.19±0.40 0.94± 0.35①②2.25±0.51 1.31±0.47①腰酸膝软1.88±0.42 0.78± 0.42①②1.97±0.47 1.78±0.55五心烦热2.13±0.42 0.84± 0.45①②2.03±0.31 1.91±0.39

2.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PRA、AngⅡ和ALD水平比较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血中PRA、AngⅡ和AL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中PRA水平升高,AngⅡ和ALD水平降低(P<0.01);而对照组血中PRA、AngⅡ和ALD水平虽有改善的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升高PRA水平和降低AngⅡ和ALD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PRA、AngⅡ和ALD水平比较Table4ComparisonofbloodPRA,AngⅡandALD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PRA、AngⅡ和ALD水平比较Table4ComparisonofbloodPRA,AngⅡandALD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ALD[ρ/(ng·mL-1)]0.11±0.03 0.08 ±0.02①②0.10±0.03 0.09±0.02组别治疗组N对照组32 32 32 3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RA[ρ/(pg·mL-1)]13.62±1.95 14.89±1.87①②13.55±1.90 13.96±1.75 AngⅡ[ρ/(pg·mL-1)]0.70±0.15 0.57± 0.12①②0.69±0.14 0.64±0.13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由遗传、环境与体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疾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该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RAAS的变异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6]。RAAS激活后会产生过多的AngⅡ,再通过肾脏血管收缩、ALD合成和释放增加、近端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增加等多途径升高血压[7],从而诱导高血压的发生。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在54岁以下的高血压病患者中明显增加[8]。厄贝沙坦片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类降压药,其能在受体水平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使小动脉的平滑肌收缩,增高外周血管阻力;也可抑制AngⅠ转化为AngⅡ,能特异性地拮抗AT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并可降低血浆中醛固酮的浓度,从而降低血压[9]。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病患者,患者血中PRA、AngⅡ和ALD水平有改善的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虽厄贝沙坦片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少部分患者血压控制欠满意。

中医古籍中虽无高血压病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表现以阴虚阳亢证、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多见。缘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纳气;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阴有赖于肾阴的滋养;若肾阴亏损,可影响肝脏,导致肝阳上亢;肝阳太过,则又伤及阴精,从而出现阴虚阳亢之证。平肝安神汤重用熟地黄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枸杞子、桑椹、怀牛膝补养肝肾;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以滋水涵木,滋阴柔肝;黄芩清肝热、平肝阳;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滋肾清热、平肝安神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平肝安神汤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中青年高血压,其降低血压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并能有效抑制AngⅡ和ALD,预防靶器官损伤。周倩仪等[10]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高血压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而且没有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邬春晓等[11]比较补肾清肝方不同剂型对阴虚阳亢证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干预疗效,结果发现补肾清肝方两种剂型均可明显抑制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可见,中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整体地调理机体功能,中西医联合、个性化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平肝安神汤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阴虚阳亢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中PRA水平和降低血中AngⅡ和ALD水平有关。

猜你喜欢
贝沙坦高血压病收缩压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厄贝沙坦辅以非洛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5例疗效分析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厄贝沙坦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7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