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2019-02-27 07:58陈晓亮王强林瑞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腓总传导生长因子

陈晓亮, 王强, 林瑞弟

(广东省水电医院内一科,广东广州 51134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血管内皮受损、代谢异常性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障碍和细胞因子异常等。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细胞的分化、发育、生长以及功能作用等均具有良好的正向调控作用[1]。鼠神经生长因子属神经保护剂和神经营养剂,对神经损伤有良好的疗效。研究发现[2,3],鼠神经生长因子不仅能对缺损的神经细胞进行有效的修复,更能提供生物活性营养,进而促进周围神经细胞的生长与发育。本研究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以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1.2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参照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5]拟定:①伴有肢体麻木、疼痛及肌无力的感觉神经表现异常;②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③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④电生理结果显示伴不同程度的神经传导障碍。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②出现膝反射和(或)跟腱反射丧失或减弱,伴或不伴有肢体麻木感、痛感和肌无力表现;③通过肌电图对患侧下肢检查,发现结果存有异常,即运动传导速度小于45 m/s,反角传导速度小于40 m/s;④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疾病患者;②伴有心、肝、肾等实质性脏器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依从性差,未遵照医嘱治疗,无法判定疗效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予以降血糖、控制血脂、饮食调控、运动管理等常规措施。

1.5.2 对照组 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用法:鼠神经生长因子(由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00005),肌内注射,每次30 μg,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3 研究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用法:将8 mL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00)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配制成溶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 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神经肌电图仪器检测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

1.6.2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血液流变仪测定2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1.6.3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和神经病变总体症状(total symptoms scores,TSS)评分 评价指标:其中TCSS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神经症状(6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总分6分)、感觉功能(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总分5分)及神经反射(4个条目,每个条目计2分,总分8分),总分为2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越明显。TSS共包含下肢刺痛、麻木、感觉减退、烧灼感4个症状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和发生频率(偶发、频发、持续),每个程度和频率的评分均为2分,总分为0~1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其不良临床症状越明显。

1.7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其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明显,或幅度>5 m/s。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且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好转,但是改善幅度≤5 m/s。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研究组50例患者中,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8±3.5)岁;平均病程(9.5±1.3)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4±4.0)岁;平均病程(9.8±1.5)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研究组对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的提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对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2.4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TSS评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TCSS和T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TCSS和T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TCSS和T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nsory and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median nerve and common peroneal nerv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V/(m·s-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nsory and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median nerve and common peroneal nerv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V/(m·s-1)]

①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N研究组腓总神经32.7±4.0 36.4±3.5①32.5±3.8 44.8± 4.1①②50 50 50 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感觉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1.6±4.0 48.5±4.9①41.4±3.8 56.3± 8.1①②腓总神经37.2±3.8 41.5±3.9①37.5±4.0 51.6± 3.8①②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38.9±4.5 44.8±5.1①39.1±4.7 50.3± 7.3①②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组别研究组对照组50 50 N tP纤维蛋白原[ρ/(g·L-1)]4.1± 0.7①②6.7±1.5 9.736<0.05——全血黏度[η/(mPa·s)]5.5±1.5 5.6±1.6 0.891>0.05血浆比黏度[η/(mPa·s)]1.9±0.3 2.0±0.4 1.267>0.05纤维蛋白原[ρ/(g·L-1)]6.5±1.4 6.4±1.3 0.638>0.05全血黏度[η/(mPa·s)]3.8± 0.6①②5.0±1.2 14.267<0.05血浆比黏度[η/(mPa·s)]1.3± 0.3①②1.8±0.4 13.271<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TS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SS scores and TS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TS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SS scores and TS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TSS 4.1± 1.0①②5.2±0.7①3.044<0.05组别研究组对照组N 50 50 tP治疗前TCSS 9.4±1.3 9.6±1.4 0.202>0.05 TSS 6.9±2.2 7.1±2.8 0.143>0.05治疗后TCSS 6.8± 1.1①②7.9±0.8①3.002<0.05

2.5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4结果显示:经2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84.0%,组间比较,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n(p/%)

3 讨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小鼠颌下腺中提取纯化的生物活性蛋白,能阻断谷氨酸兴奋毒性,对抗自由基的神经毒性等相关细胞内外事件发生,且可修复受损神经纤维或组织,改善神经损伤[7]。同时,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对神经纤维组织的病损进行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对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作用。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两种药物提取而成,水蛭素为水蛭的主要成分,具有最强的凝血酶抑制效果;蚓激酶为地龙的主要成分,兼有激酶和纤溶酶双重效应。现代药理学研究[8]证实,疏血通注射液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保护组织细胞等作用。对疏血通注射液的药理成分进行分析,其中水蛭中具有主要生物学活性的成分有水蛭素、抗血栓素和肝素等,能达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等生理作用,而地龙则能强化纤维蛋白原的生理活性,进而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效能,使血液黏稠度下降,达到溶栓和抑制血栓的成效[9]。既往研究[10]采取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果表明其能对病变神经起到营养性调理效果,且能促进神经元细胞自发修复,从而对患者的病情恢复能起到积极的临床治疗作用[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提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研究组患者的TCSS和T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了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好转;治疗后效果统计,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研究[11,12]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灌注状态,纤维素样沉积于神经内膜血管,且红细胞的流动缓慢、变形能力差,而红细胞黏连聚集、血流缓慢,则诱发和加重了神经内膜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微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神经病变。血液流变学可直接反映机体的血流情况,血浆黏度体现了血浆内各种物质浓度的变化,全血低、高切黏度分别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成正反比[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了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而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促进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改善,提高临床疗效,而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可能是其起效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腓总传导生长因子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神奇的骨传导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超声在腓总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