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侧柏叶溶液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疗效观察

2019-02-27 07:58钟玲玲杨玉峰黄艳红李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透骨草侧柏叶脂溢性

钟玲玲, 杨玉峰, 黄艳红, 李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

脂溢性脱发是一种头发密度渐进性减少的疾病。男性脂溢性脱发主要集中在前发际线两侧或者是头顶,而女性脂溢性脱发多集中在头顶[1],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本研究运用复方侧柏叶溶液治疗脂溢性脱发,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随机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期间到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0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侧柏叶溶液组)和对照组(酮康唑洗剂组),每组各30例。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中有关脂溢性脱发的诊断标准:男性从前额两侧开始头发变得纤细、稀疏,头发密度下降,前发际线向后移,逐渐向头顶延伸,前发际线呈M形或者秃顶。头发可从头顶脱落或者前额头顶同时脱落。脱发逐渐进展,严重时可发展为只有枕部及两颞可见少量头发。头皮脱发区域的皮肤光滑,无皮肤萎缩,或可见纤细毛发,可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加。一般无自觉症状。女性多表现为头顶部头发进行性均匀性脱落,一般前发际及颞部的头发不脱落。

1.3纳入标准①临床符合西医脂溢性脱发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55岁;③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药物治疗;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①被诊断为永久性脱发的患者;②由于其他疾病或原因导致头皮形成瘢痕的患者;③产后脱发的女性;④其他原因如斑秃、化疗、内分泌紊乱等导致的脱发患者;⑤治疗期间,自行使用其他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从而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给予复方侧柏叶溶液治疗。用法:复方侧柏叶溶液(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经验方,由本院制剂室煎煮成汤剂,150 mL/袋,溶液成分:侧柏叶30 g、透骨草30 g、蒲公英30 g、制何首乌30 g、葛根30 g、薄荷30 g),每日1包,兑1倍温水外用,每日1次。

1.5.2 对照组 给予酮康唑洗剂治疗。用法:2%酮康唑洗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88),外用洗头,每日1次。

1.5.3 疗程 2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脱发、油腻、皮屑、头皮瘙痒、生发等情况。

1.6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6.1 主要症状观察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脂溢性脱发治疗前后的脱发、油腻、皮屑、瘙痒症状等根据病情轻重进行0~6分的评分。

1.6.2 疗效标准[4](1)基本痊愈:基本无毛发脱落,新生头发>80%,无头发油腻、头皮屑及头皮瘙痒等症状;(2)显效:新生头发80%~60%,头发油腻、头皮屑及头皮瘙痒等症状较前有明显好转;(3)好转:新生头发为60%~30%,新生的头发可较为纤细或者新生白发,头发油腻、头皮屑及头皮瘙痒等症状较前好转。(4)无效:新生头发<30%或者头发仍有脱落,头发油腻、头皮屑及头皮瘙痒等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36±9.21)岁;病程在8~40个月之间,平均病程(24.47±10.80)个月。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5±8.79)岁;病程在6~39个月之间,平均病程(22.7±10.67)个月。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脱发、油腻、鳞屑、瘙痒等主要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脱发、油腻、鳞屑、瘙痒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对脱发和油腻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鳞屑及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χ2检验)及总体疗效(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main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main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分组治疗组N对照组30 30 30 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组内P对照组组内P 2组组间P 治疗前治疗后脱发4.33±1.49 2.13±1.04 4.27±1.46 3.00±1.02<0.05<0.05>0.05<0.05油腻4.40±1.43 1.80±0.81 4.53±1.38 2.73±1.34<0.05<0.05>0.05<0.05鳞屑2.33±1.06 1.53±0.86 2.60±0.93 1.60±0.81<0.05<0.05>0.05>0.05瘙痒2.47±1.14 1.53±0.86 2.53±1.04 1.67±0.76<0.05<0.05>0.05>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for 3 months n(p/%)

3 讨论

虽然现代医学对脂溢性脱发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弄清楚,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与遗传及雄激素代谢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易感人群局部头皮的雄激素受体基因呈一个高表达状态,表现为部分毛囊对雄激素较为敏感,致使毛发脱落、毛囊萎缩、毛发纤细,直至毛囊消失。脂溢性脱发在我国古代医学史上又称“蛀发癣”、“发蛀脱发”。古人认为头发的泽枯、粗细等可反映人体的肾气是否充盛。除此之外,头发还需肝血的滋养才得以生长。现在大部分中医学者在古人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脱发可能与脾胃湿热或者血热风燥相关。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认为本病源于肝血不足,肾精亏虚,虚火上炎,血热动风,从而引起脱发[5]。另外,由于广东地区气候湿热,故治疗上应兼顾清热祛湿。

本研究所用复方侧柏叶溶液是由侧柏叶、透骨草、蒲公英、葛根、何首乌、薄荷等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养血、生发乌发的功效。侧柏叶为治疗多种血热出血的良药,可见侧柏叶具有明显的凉血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头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和麻油涂之。”提示了侧柏叶外用可生发。另外,《雷公炮制药性解》还提出侧柏叶能乌须黑发,故侧柏叶在本方中作为君药。蒲公英有显著的清热功效,而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蒲公英具有黑发的作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既可养发又可乌发;《中药志》记载透骨草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且透骨草穿透力强,可通经透骨,引诸药到达病灶处。本方中透骨草、蒲公英、何首乌合用,共为臣药。头顶为诸阳之会,三阳经在头顶相汇,而葛根善入阳经,可增强君臣药疗效,为佐药。薄荷清轻向上,可引诸药上巅顶,为使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6-8]发现,侧柏叶中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可促进毛发的生长,其中含有一种名为雪松醇的物质,具有明显的刺激头发生长的作用,被认为具有研发成一种新型头发生长促进剂的潜能。另外含有一种名为树脂的物质,可以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这可能是侧柏叶能黑发的原因。相关研究[9-12]表明,透骨草及蒲公英均具有明显的抗细菌、真菌及抗炎作用,并能有效改善头皮微环境。另有研究[13]发现,制何首乌水提物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其与二苯乙烯共同存在细胞外可起抗氧化作用,考虑这可能因共同减免黑素细胞损伤而达到乌发作用。

就目前医学水平而言,医治脂溢性脱发的方法较为局限,疗效不够理想。而本研究提示了运用中药治疗脂溢性脱发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本病的治疗,药物甚至植发治疗只是一方面,日常的调护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情绪紧张、工作压力大、熬夜、油腻饮食等均可以影响本病的发展,故保持心情的舒畅、作息的规律、饮食的清淡对本病症状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
透骨草侧柏叶脂溢性
侧柏叶的故事
透骨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蚜虫的杀虫效果研究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侧柏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复方透骨草溶液质量标准的研究
乌发、生发之良药——侧柏叶
中药透骨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探究
侧柏叶乌发活性成分探究△
超脉冲CO2联合调QYAG532nm激光治疗中老年人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观察
透骨草提取物对H22细胞β-catenin和cyclin D1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