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接处警勤务机制运行的特点及启示

2019-03-03 14:20潘晶晶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勤务警队警情

潘晶晶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接处警工作是一个由“接警——出警——处警——信息反馈——后续增援”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注]吕树桐.浅论“110”快速接处警的工作模式[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1997,(4).接处警运行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前端,涉及到公安机关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联动问题;其末端,涉及到一线警力,包括第一时间响应警力、后续增援警力的来源、布警,进而延伸到如何最大限度释放街面警力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接处警勤务运行机制不仅是警务实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战斗力倍增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当前我国接处警改革的关键所在。

香港警队成立于1844年,被国际上评为亚洲最佳警队,担负着维持香港社会治安, 保护市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和协助执行其他法律的职责。[注]陈俊豪.香港警务人员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3,(1).历经百年的发展,香港地区以实战、实用、实效为目标,构建了实战化的指挥体系架构和勤务模式,充分保证了接处警效能的发挥。本文拟探寻香港地区接处警勤务运行机制的特点, 将香港地区接处警模式和内地公安机关进行比较, 以期对内地接处警改革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香港接处警勤务运行机制的特点

香港接处警勤务运行机制由指挥体系、响应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考评体系四大体系构成,是香港警务实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各组成部分紧密配合、相互补充,保证了接处警警务效能的最大化。香港警队接到999报警电话后,承诺市区会在9分钟内赶到现场,郊区在15分钟内赶到现场,每年警情处警及时率99%以上。

(一)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

1.三级指挥架构。香港接处警指挥体系建立了警察总部指挥及控制中心、总区999报警中心、街面处警警力的三级指挥架构,实行统一接警、一级指令、分类指挥。警察总部指挥及控制中心隶属于香港警务处下设的行动处,是最高指挥机关,主要协调跨总区的支援以及特别重大事项的指挥处置。4个总区(包括九龙、港岛、新界、水警总区)指挥及控制中心是一级指挥机关,主要负责“999”紧急求助电话,覆盖6个警察总区[注]警察总部行动处下有隶属关系的三个层级,分别是6个总区(新界南、新界北、东九龙、西九龙、港岛、水警)、23个警区、45个分区(警署)。。街面处警警力是一线实战单位,包括总区的机动部队、冲锋队、交通队,警区的巡逻小队、交通组等力量,主要负责警情的现场处置。

2.“文职接警,接派分离”的运转模式。香港999报警中心内部分为接警区、处警区、交通区和指挥官区域。其中,接警区人员为文职人员,只负责接听电话、录入警情;处警区以警区为单位划分,人员由各警区派人组成,一般情况下由一名警长带领2-3名文职组成,负责警情派发、反馈和处置;指挥官区域负责对当天中心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对重大警情进行指挥调度。

3.指挥调度扁平化。以新界总区999中心为例,该中心负责处置新界北总区和新界南总区的999报警电话,内设具备30个接警席位的接警区域,两个总区下设的若干警区,均在该中心设置座席,组成处警区域,负责本警区警情的处置。若报警人位于新界南荃湾警区,当报警人拨打999电话后,系统会将该报警电话自动转入新界总区999报警中心,接警员接听电话、录入警情后,将该警情转入荃湾警区处警组,由该处警组带班警长,将警情通过电台派送至冲锋队或荃湾警区巡逻小队。处警完毕后,巡逻小队会以电台反馈至999报警中心荃湾警区处警组,至此警情处置完毕。

4.警情受理范围明确。香港999报警中心主要受理市民报警、紧急求助和投诉。对于非警务范围的紧急求助,则通过已经建立的信息处理系统直接转给食物环境卫生署、消防处通讯中心等部门处理,这些部门没有直接接受市民求助的号码,均由999报警中心转接;对于非警务范围的一般求助,可以直接口头拒绝,也可以转给1823电话中心,该中心是一个综合联络处,为21个参与使用其服务的政府部门解答市民查询,并为所有政府部门接收投诉,避免市民自行寻找政府部门产生麻烦。

(二)网格化为基础、多层级支援的巡逻响应体系

香港警队警务活动以街面巡逻工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对社会面治安的有效管控,摆在街面的巡逻防控警力主要包括三大类:巡逻队、冲锋队和机动部队,参与巡逻的人数占到全香港警力数的65%以上。三支巡逻队伍各有侧重,分工明确。

巡逻队隶属于各总区下设的警区或分区,一般占到所在单位总警力的60%以上,主要由两人一组,步行巡逻,按照每天早、中、晚3班(每班8小时45分钟)正常巡逻和1班机动巡逻开展工作。巡逻队由巡逻车直接送达执勤点开展步巡,不设休息设施,确保巡区24小时有人在岗在位。以荃湾警区为例,该警区按照区域划分为4个片区,细化为45个小“网格”,每个巡逻小组负责两到三个网格。

总区冲锋队实行24小时机动巡逻任务,以车巡方式为主,每辆冲锋车上都配备了霰弹枪、冲锋枪、催泪枪、手投催泪弹、防弹衣、医药箱等器械,主要负责“999”接处警工作,侧重负责紧急警情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任务。一般情况下,每个总区冲锋队设有4个巡逻小队,实行四班三运转。同时,冲锋队还是总区内应对突发事件和执行跨区增援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冲锋队转变为机动部队,随时应急处突。

机动部队主要包括总部机动部队和驻总区机动部队。驻总区机动部队担负总区内重点区域的巡逻任务,支援警署巡逻队和总区冲锋队,并侧重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比如香港占中事件等。在实际工作中,巡逻人员还兼具交通管理、便民服务、应急救援等工作,使巡逻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三)专业规范的保障体系

接处警勤务机制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规范的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香港警队在队伍保障、轮岗机制和培训考核方面有如下特点:一是职务设置规范、职责分工明确。以荃湾警区为例,该警区设一名区指挥官、一名区副指挥官,下设4名区助理指挥官(分别负责刑事、行政、行动、辅警)和1名警民关系主任、1名区行动主任。其中负责刑事的区助理指挥官由3名总督察担任,负责行动的区助理指挥官由2名总督察担任,负责辅警的区助理指挥官由1名总督察担任。总之,每个岗位的职务设置、职责分工均十分明确,为整个警队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二是轮岗机制科学。在指挥调度人员的配置上,采取定期轮换的方式,选调各警区巡警部门有经验的现职领导到指挥中心值班,以保证指挥调度人员能够对本警区尽可能地熟悉,而且,密切了指挥部门与战斗单位的联系,提高指挥调度的有效性。三是“轮值轮训、战训合一”的严格训练机制。在训练方面,香港警方非常重视以实战为背景的战术训练,做到人与人、人与警犬、人与装备的协调和从小组到小队、大队的协同配合,真正达到“练”为“战”。以机动部队为例,在机动部队总部,常驻两个大队,既训练又执勤,训练期满后,返回所属总区工作,由其他总区再选派两个大队驻总部集训,如此反复,既确保了机动部队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又为警察实战工作打下基础。

(四)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监督考评体系

香港警队的绩效评价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由警队内部相对独立的服务监察部负责,通过对警队的工作对象(如报案人、证人等)进行抽样调查等方法,评价警队工作情况。二是由每名警察的上级对其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香港警察每天都要写工作日志,每年要写工作报告,详细记录当天、当年的工作情况,并由其上级签字证明,为今后的晋升提供主要依据。

二、香港接处警勤务运行机制的启示

香港警队在接处警运行机制方面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予我们诸多启示。结合目前内地公安机关接处警工作,在深化公安改革,推进警务实战化、基础信息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四项建设的要求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借鉴。

(一)打造科学、高效、规范、合成的公安指挥体系

健全完善的指挥调度机制对于实现精准调度、快速处警、集约用警、提高警务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香港警队指挥体系的成功做法和优势,以110接处警工作为突破口,全面建设建立科学、高效、规范、合成的指挥体系。

1.试行“文职接警、民警指挥”的接处警模式。香港999警情的接、派、处三个环节人员构成科学、规范,确保了999接处警工作的顺畅、高效运转。香港999报警中心的接警员均为文职,只负责警情接听和录入,指挥人员为各分区派驻的警长,且均由各警区巡警部门有经验的现职领导担任,保证了指挥调度人员对警区的熟悉程度,而且密切了指挥部门与战斗单位的联系,提高了指挥调度的有效性。

借鉴香港的经验,可试行“文职接警、民警指挥”的接处警模式,推进接处警队伍规范化建设。文职的概念应具备事业编制,具有警务指挥性质,不同于辅警的身份特点。针对文职受理的警情,按照区域和类别,派送至不同的指挥小组,由指挥小组负责指派警情和沟通反馈。

2.指挥人员专业化。在各级指挥中心设置指挥长、值班长以及不同级别的接警员,应加强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持证上岗。明确各级指挥长、值班长、接警员指挥调度特别是应急指挥的权限,分级赋予不同的直接指挥、先期处置、布控风度、装备调配、检查督办等权力。

3.指挥调度扁平化。减少指挥中间环节,压缩指挥层级,建立一般警情“点对点”指挥,重大、跨区域警情上级统筹指挥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实行警情、特别是突发案事件、重要活动安保分级响应,赋予各级指挥中心启动预案、先期处置权力。

(二)建立全链条管理的接处警流程管理标准

就接处警工作来说, 目前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部颁布的《110接处警工作规则》、各省制定的《110接处警工作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虽有《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公安机关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工作规定》等, 但在具体执法操作中还是会觉得不够明确。[注]司仲鹏. 深化执法规范化背景下公安派出所接处警工作研究[J]净月学刊,2017,(3).因此,建议按照接处警业务标准流程,结合接处警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形成标准体系,以全链条管理的形式,规范接处警工作。

1.接警环节。一是队伍管理标准。制定文职人员进入、培训、轮岗、晋升、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确定运转工作机制(如五班三运转),为接警提供队伍保障。二是工作标准。制定接听电话语言标准、警情录入要点规范、重大警情判断要点等规章制度,为警情顺利接入提供保障。可以学习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先进经验,规范接警员询问内容、提高询问技巧和接警效率。

2.派警环节。一是制定完善巡区、辖区划分标准,明确巡区、辖区边界,便于警情派发。二是制定完善预案及警情派发标准流程,明确不同种类警情的预案,尤其建立警情派发流程式标准,实现派警的简单、直观。三是制定完善通讯设备管理标准,为警情派发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

3.出警环节。制定完善出警工作规定,确保出警力量构成、到达时间、携带装备、使用语言、战术动作、承担权责和相关保障统一规范。

4.处警环节。一是制定完善各类警情处置手册。详细列出每一种警情的处置规范,确保从法律程序层面上规范执法过程。二是制定完善警情增援和移交的流程与规范,非警务类警情的处置规范等。三是制定完善警情分级、分类标准。明确刑事类、治安类、求助类警情的标准和处置规范,明确重大警情的判断要素,主要包括性质、程度、对象、时段、发生部位、社会影响等等,确保各类快速处置、规范处置。

5.反馈环节。制定完善反馈工作制度,明确警情到场反馈的时效和要点,确保指挥中心能够第一时间准确掌控现场情况,进而全面准确判断警情性质。

6.监督和评价环节。一是制定完善警情督导工作规范。对警情流转的各个环节制定督导标准,主要包括响应时间、到场时间和群众满意度。二是制定完善重大警情(事项)评价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警情的处置全流程进行评估,为下一步总结经验、完善预案提供支撑。

(三)改进警务勤务机制,为提升公安指挥和接处警水平提供保障和支撑

香港警队勤务管理简单实用、便于操作,又不失严格规范,尤其是对街面警力的勤务管理方面,从排班运转、巡逻处警到履行职责、支援交接,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结合内地公安机关接处警勤务工作运行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网格布警。根据警情数量、治安状况、重点部位、出警时间一级民意导向等情况,将辖区科学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并科学布置警力,屯警街面,有警处警,无警巡逻,动中备勤。

2.分级处警。以警情紧急程度为主要标准,以与警务的关联度和可能的损害作为辅助标准,将警情分为不同类别;以反应时间、反应能力为主要衡量指标,合理划分警情级别,建立警情级别和勤务类别的层级化对应匹配体系,实行轻重缓急处置。

3.梯次增援。将街面警力梳理规整,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和隶属单位,明确层级。打破警种、部门、区域等现有管理体制制约,统筹整合街面网格警力、派出所警力、特警、武警以及群防群治等力量,按常态处警、应急处置、增援力量等层级强化勤务管理,使之在统一指挥下互相支援,合成作战。根据警情性质、事态规模、紧急程度,明确用警梯次,完善等级增援,保证各种案事件能够调用足够警力合成处置,提升处置实效。

(四)建立健全社会联动处置机制

借鉴香港非警务警情分流处置的做法,推动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动员多方参与处置非警务警情,实现责任共担、多元共治,是接处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公安机关协调政府牵头,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建设完善12345社会求助服务平台,整合政府各服务主题、企事业单位等热线资源,实行“政府同意受理、分类分级交办、部门联动处置”,24小时受理群众咨询、求助、投诉、建议事项。打通110指挥调度平台和12345社会求助服务平台,整合两条热线资源,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双向互通和全面分流。[注]潘晶晶. 非警务类警情分流处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8,(11).

(五)建立健全综合保障机制

在队伍保障方面,设置接警员准入门槛,将懂实战、会研判、有经验、善指挥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充实到指挥中心。多渠道补充警力,推动警力下沉,充实一线处警民警队伍。

在培训考核方面,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集中培训与在岗培训、理论培训与实战应用相结合等方式,健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训练模式,加强指挥中心和一线处警岗位学习培训及比武竞赛,增强对各种警情的应变能力。

猜你喜欢
勤务警队警情
港警新开“招募中心”拉近警民距离
关于消防救援队伍拓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勤务的思考
探析智慧交通在交管“情指勤督一体化”勤务改革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空间位置进行警情高发统计的方法
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青阳派出所:扎实推进辖区打防质态提升
快闪演出
基于弱定义Agent的补充勤务维修行为建模
浅谈警情的及时有效处置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