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金刚石表面化学镀球状镍钴磷合金的研究*

2019-03-08 03:10陈一岩智红梅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负载量镀层金刚石

陈一岩, 智红梅, 李 明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郑州 450052)

在金刚石磨具的制作过程中,由于金刚石表面与结合剂的结合力较低,造成磨料易脱落、磨具耐用性差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改变金刚石的表面形式以增强其同结合剂的结合力。

采用化学镀[1-2]的方法在人造金刚石表面镀覆镍钴磷合金,不仅可以增强金刚石与结合剂之间的结合力,还可以获得硬度高、耐磨性好的镀层,从而延长树脂结合剂磨削工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验中,采用不同的配方和镀覆工艺在金刚石表面化学镀镍钴磷合金,并通过SEM和XRD分析各配方和工艺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然后对镀覆后的金刚石进行热处理,分析热处理温度对镀层结构的影响。

1 实验

考虑主盐(氯化钴和硫酸镍)浓度比、镀液pH值对镀覆过程的影响,设定化学镀镍钴磷的镀液配方和工艺条件如表1所示[3-5]。硫酸镍和氯化钴是溶液的主盐,提供可还原的钴离子和镍离子,它们能与柠檬酸钠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络合离子;还原剂次亚磷酸可以将硫酸镍和氯化钴还原成钴和镍,同时磷以单质的形式析出,三者的共沉淀形成了镍钴磷合金镀层。

镀液的具体配置步骤[6]如下:

(1)根据表1所示的方案,计算所需的主盐(镍盐、钴盐)和添加剂(还原剂次亚磷酸钠、络合剂柠檬酸钠、缓冲剂、稳定剂)质量,准确称取相应质量的试剂,并分别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

(2)将步骤(1)中已完全溶解的镍盐、钴盐溶液,在不断搅拌下分别倒入含络合剂的溶液中;

(3)在快速的搅拌下,将已经充分溶解的还原剂溶液倒入第(2)步中已经配制好的溶液中;

(4)将缓冲溶液、稳定剂溶液搅拌至完全溶解,再依次倒入按第(3)步配制好的溶液中;

(5)用氨水调整溶液的pH至设定值;

(6)用去离子水稀释至计算体积;

(7)仔细过滤溶液,待用。

在配制镍钴磷化学镀镀液时,需严格按照以上顺序进行,否则配置的镀液可能无法满足实验要求:如将pH值调整剂的氨水溶液加入到不含络合剂、仅含有还原剂的镍盐溶液中,不仅会生成镍的氢氧化物,而且还会还原出镍的颗粒状沉淀。

在配制过程中务必持续搅拌,以防止在镀液中生成人眼难以觉察的镍的化合物。在加入氨水调节pH值时,需要剧烈搅拌;而加入其他试剂时,应缓慢搅拌、少量多次加入,否则会造成镀液局部pH值过高,生成氢氧化镍沉淀。

实验使用JR1型人造金刚石,粒度号为120/140。

表1 化学镀镍钴磷的镀液配方及工艺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使用表1中给出的工艺条件在人造金刚石表面进行化学镀实验,各配方得出的镀层表面状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得出:最佳配方和工艺参数为1号方案所给出的条件,即氯化钴11.8 g/L,硫酸镍8.7 g/L,次亚磷酸钠18 g/L,柠檬酸钠50 g/L,硫酸铵60 g/L ,添加剂1.0 g/L,pH值9.0,温度76 ℃,时间2 h。此结论与文献[4]~[6]的结论一致。

表2 不同配方施镀的金刚石镀层状况

为分析镀层的耐热性,将在最佳配方和工艺下镀覆得到的金刚石放入马弗炉内,直接经不同温度热处理1 h,然后检测镀层质量和晶体结构的变化。

2.1 pH值与沉积速率的关系

定义化学镀镍钴磷的沉积速率:

V=Δm/t

(1)

其中:V表示化学镀镍钴磷的沉积速率,Δm表示化学沉积前后金刚石的质量变化,t表示沉积时间。

测得化学镀镍钴磷沉积速率与pH值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pH值为9.0时镀层沉积较快,沉积速率达22 mg/h。

2.2 金刚石负载量与镀后质量增加的关系

在镀液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加入镀液中的金刚石的质量。计算单位体积镀液承载金刚石的质量(金刚石负载量,W),并测量其镀后增加的质量,得到如图2所示的金刚石负载量与镀后质量增加的关系。

从图2可知:随金刚石负载量增大,其镀后增加的镀层质量增大;但当金刚石负载量超过4.5 g/cm3后,继续向镀液中添加金刚石,增加的镀层质量反而减少。这是因为添加的金刚石的质量超过单位体积的镀液的负载量时,由于搅拌不充分、接触镀液不充分等原因,会造成镀层不均匀,出现大面积金刚石漏镀的现象。掌握好金刚石与镀液体积的最佳比值,才能得到完整的、有球状镀层的金刚石。

2.3 热处理温度对镀层质量的影响

图3所示为热处理温度与镀层质量变化的关系。由图3可知:温度在390 ℃以下时,随温度的升高,镀层质量减少;390~650 ℃时镀层质量增加,且增加速率先小后大;650~700 ℃时镀层质量增加,但速率迅速下降。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镀层的质量发生变化,其结构和稳定性需要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4 化学镀覆球状镍钴磷的表面形貌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使用1号方案镀覆后的金刚石表面形貌,其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图4a和图4b为使用常规搅拌器搅拌后得到的镀层的形貌图,图4c和图4d为使用新型搅拌装置[7]得到的镀层的形貌图。

从图4a和图4b可看出:常规搅拌条件下,金刚石表面有漏镀现象。这是因为搅拌不均匀,部分金刚石表面未能附着金属镀层。从图4c和图4d可看出:新型搅拌条件下,金刚石已经被镀层完全包覆,且镀层致密,形成了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同的球状凸起。

2.5 热处理温度对镀层结构的影响

图5是镍钴磷镀层经不同温度热处理1 h后的XRD图。钴元素在镍钴磷合金镀层中不仅可以使沉积层的高温稳定性提升,还能够使析出相的稳定性增强,因此400 ℃热处理后合金镀层中只有少量CoP相,衍射谱线仍存在一定的弥散度。随热处理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达到500 ℃以上),CoP相的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弥散峰完全消失。这表明镍钴磷合金已完全晶化,析出相经标定为Ni、Ni3P、CoP、Co2P,成为镀层的稳定相,提高了镀层的耐热性。镀覆后的磨料可以在不超过500 ℃条件下制备成金刚石磨具而不损伤镀层的性能。

3 结论

经过调整镀液配方及施镀工艺,可以在人造金刚石表面镀覆球形突起的镍钴磷合金,并使用XRD分析不同温度热处理后镀层的结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a) 300 ℃热处理后镀层的XRD图XRD of the coatings treated at 300 ℃(b) 400 ℃热处理后镀层的XRD图XRD of the coatings treated at 400 ℃(c) 500 ℃热处理后镀层的XRD图XRD of the coatings treated at 500 ℃(d) 600 ℃热处理后镀层的XRD图XRD of the coatings treated at 600 ℃(e) 700 ℃热处理后镀层的XRD图XRD of the coatings treated at 700 ℃图5 金刚石化学镀镍钴磷合金镀层热处理1 h后的XRD结果Fig. 5 XRD results of the coatings after 1-hour heat treatment

(1)最佳配方和工艺为:氯化钴11.8 g/L,硫酸镍8.7 g/L,次亚磷酸钠18 g/L,柠檬酸钠50 g/L,硫酸铵60 g/L,添加剂0.1 g/L,pH值9.0,温度76 ℃,连续施镀2 h。在此条件下,可以获得表面有球形凸起的合金镀层。

(2)XRD结果显示,热处理后的镀层组成为结晶型结构特征。其稳定相为晶态的Ni、Ni3P、CoP、Co2P。

猜你喜欢
负载量镀层金刚石
纳米TiO2颗粒对Ni-W-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
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金刚石的研究进展
不同负载量对‘马瑟兰’枝条贮藏营养的影响
纳米金刚石分散方法研究进展
(100)/(111)面金刚石膜抗氧等离子刻蚀能力
上海地区不同果实负载量对信浓乐葡萄品质影响研究
榛子主干横截面积和产量关系的研究
不同负载量对夏黑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用于滑动部件的类金刚石碳覆膜特性及其应用
如何解决高锡青铜镀层发黄或发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