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

2019-03-10 13:46吴杰英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吴杰英

摘要:本文调查十个颇具中国特色且存在多种译法的时政热词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在华留学生中的读者接受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跟踪访谈的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中国时政热词在外国人的接受度,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关键词:时政热词;读者接受度;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国外宣事业是从改革开放后才開始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在中国境内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增多,国外对中国的日益关注,导致对中国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不断高涨。在众多的政府文件中,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突出。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并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汇报这一年的工作假话和目标,并详细阐述政府自身建设的各种举措和工作计划。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能让外籍人士了解中国在过去一年的努力并了解中国的最新走向。本研究所选取的实验材料选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时政热词,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生态多方面,体现了中国现下发展趋势。

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在对外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最权威的国家形象。好的翻译可以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可以向世界传达一个正在开放和进步的国家形象。如果我们一味地翻译而不看译文在目标读者的接受度,那么再好的翻译也只是白费精力。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查政府工作报告在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采取行动,对译文作出进一步调整,提高译文的接受度。

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个时政热词作为翻译接受度的研究内容,时政热词属于文化关键词的其中一部分,当前文化关键词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文化关键词系统尚未得到建立,许多具体的文化关键词仍然缺乏科学的分析。在这样的语境下,要介绍国外民族文化关键词或者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关键词,需要整合相关研究成果,甚至需要译者亲自进行研究。(杨仕章,2016)

而怎么衡量翻译是否能被目标读者所理解,有效性是衡量翻译好坏的根本指标。(罗天法,1999)关于翻译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各种翻译文本的翻译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窦卫霖、祝平(2009)对官方口号的翻译进行了有效性研究,得出理解度最高的几条口号翻译,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了造成接受度差异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相对较全面,但缺乏对访谈结果的描述,并没有对后续翻译策略提供很详细有用的建议。在2016年,该学者还对中国的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翻译进行研究,以对10个“中国关键词”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支撑,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提高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效果“以我为主、重视差异、不断强化、渐被接受”的传播策略。(窦卫霖,2016)但是该实证研究更多注重对外翻译的宣传效果,对于采用哪些翻译技巧不够深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对全国公示语翻译使用现状做调查研究,比较中外在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功能性和语用性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为制定国家公示语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治外宣在国外备受重视。Guo(2009)认为理论化政治翻译必须超越语言、文本、文化和国家的界线,并从中国的角度解释全球化对翻译的政治影响。在此基础上,有学者(Li&Li,2015)选取了15个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极其英文译本,探讨文本特征对提高目标者接受度的作用。在不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有必要制定一直政治翻译,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对抗以种族为中心的翻译行为。

通过对时政热词的翻译的接受度调查,本研究首先为了解中国文化是否能真正“走出去”作出了一点贡献,因为外文翻译不是向中国人传播中国的文化而是向全世界的人民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对于时政热词的翻译不应只停留在翻译层面上,而应该考察译文的实际接受度,并根据调查分析得到的结果,提出相关的翻译技巧,以期提高中国时政热词翻译的接受度。本研究或将对中国政府往后翻译时政热词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依据。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后续访谈两种方法来调查外籍人士对中国关键词英译的接受度并给出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的时政热词翻译带来一些参考价值。

(一)研究对象及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中国留学生对时政热词翻译的接受度,本研究主要对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包括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和新加坡人。本研究共发33份问卷,收回31份有效问卷,其中24人为男性,7人为女性,年龄从19岁到29岁不等,平均年龄24岁。他们都是在中国生活学习的留学生,其中在中国生活不到一年的总计15人,超过一年的有16人。31位受访者中全都学习过或正在学习中文,其中21人学习中文不超过一年,只有10人学习中文超过一年。

本研究主要采取两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后续访谈。发放31分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合共收回31份有效问卷。对于一些在问卷调查没有写明选择原因的研究对象,笔者将对一部分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选择的原因。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选取问卷选择了10个具有中国特色并存在多种译法的时政热词:“中国制造2025”、“三严三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新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城乡融合发展”、“双一流建设”,并把这些时政热词处于上下文语境当中,帮助研究对象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时政热词。笔者把中国政府的官方翻译放在第一个选项,结合其他机构如中国编译局、新华社等的译文,让受访者选出他们最认可的一个翻译选项,并给出选择该选项的原因。此外,问卷还附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国籍、年龄、学习中文的情况等,以便研究者更好地分析调查结果。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10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时政热词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并对主观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调查结果数据统计(每项选择的人数及其所占比例标注在括号中)以及选项比例较高的理由概述如下:

(1)中国制造2025

A.Made in China 2025(3人/9.6%)

B.Made in China 2025 plan(7人/22.6%)

C.Made in China 2025 initiative(9人/29.0%)

D.China manufacturing 2025(6人/19.4%)

E.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y(6人/19.4%)

选择比例最高的是C,给出的原因主要有“听起来更专业”(more professional);“更能显示发展的迫切性”(shows eagerness to develop);“‘倡议一词经常用于政治经济政策”(The word“initiative”is used most often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y);“‘倡议一词更正式、更可信”(sounds more formal and adds more credibility)。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的官方翻译却是得票数最少的选项D。

(2)三严三实

A.The three Guidelines for Ethical Behavior and the Three Basic Rules for Conduct(4人/12.9%)

B.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5人/16.1%)

C.Three Stricts and Three Steadies(8人/25.8%)

D.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14人/45.2%)

選项比例最高的是 D,此译法被认为“简短而且翻译得很好”(short and nice);“直译即可”(literal translation);“清晰简单”(clear and simple)。可是《中国关键词》一书给出的翻译却是A,这也是众多选项中得票最低的。受访者之所以选择A是因为“其他选项没有给出具体语境,但最后一个选项可能太长了”(doesnt give any context when translated directly.The last one is too long.),也有人认为这些反应了良好的行为举止(show good behavior),而这恰恰是“三严三实”的本意所在。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A.Widesprea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8人/25.8%)

B.Business Startup and innovation(15人/48.4%)

C.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8人/25.8%)

48.4%的人选择了B,因为“这能提高科技,改变思想”help to change technology and ideas);“能够连接世界,给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更多空间”(connect the world and have more space for business globalization)。而《中国关键词》给出的翻译是A。以上三例都表明了在华留学生对于时政热词的译法接受度跟中国官方政府所给出的翻译是有差异的。

(4)新型城镇化

A.new type of urbanization(12人/38.7%)

B.new urbanization(9人/29.0%)

C.new style of urbanization(10人/32.3%)

38.7%的人选择了A,因为“这展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面貌”(show the new landscape of urban development);“人口太多需要新的改变”(too much population and need advances);“最有意义”(the most meaningful)。《中国关键词》给出的翻译正好是这一个。

(5)创新型国家

A.a creative country(6人/19.4%)

B.an innovative country(15人/48.3%)

C.a country of innovators(7人/22.6%)

D.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3人/9.7%)

48.7%的人选择了B,因为“创新型国家很常见”

(quite common);“中国需要创新”(China needs innovation);“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很重要”(important to a country);“很难做到全国人都是创新人士”(hard to make all countrymen to be innovators);“有技术的原因”(due to skill)。

(6)生态保护红线

A.Ecological red lines(7人/22.6%)

B.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s(6人/19.4%)

C.Red line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13人/41.9%)

D.Ecological conversation red lines(5人/16.1%)

41.9%的人选择了C,他们认为这“在英语中更讲得通”(fit the sentence best);“展示了中国政府保护环境的决心”(show governments determinat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人们需要提高环保意识”(need to improve awareness);“中国的生态状况令人担忧”(It makes me worry about Chinas ecology);“十分重要”(very important)。

(7)城乡融合发展

A.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8人/25.8%)

B.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11人/35.5%)

C.urban and rural amalgamation development(7人/22.6%)

D.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5人/16.1%)

选项比例最高的是B,理由主要包括“表达了城乡和谐发展”(show a harmonic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good for stable development);“听起来更长远、更安全”(more forward thinking and safer);“有利于缩小城乡的差距”(beneficial for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很有意义”(meaningful)。

(8)双一流建设

A.develop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s(17人/54.8%)

B.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7人/22.6%)

C.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Project(7人/22.6%)

54.8%的人选择A,他们认为“这能激发更多的研究、更好的创新”(more research and new invention);“从教授和教育环境得知”(from professors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不是每个人都懂‘双一流的意思”(Not everyone knows what“double first”means);“教育十分重要”(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除此之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被调查者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是否与其对官方译文的接受度相关。在问卷的个人背景信息中,被调查者需要自评其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结果都集中在 not at all、a little、not bad、good、very good,没有人选择not at all,故本文把a little和not bad视为对中国文化较不熟悉一级(A组),good和very good则视为对中国文化熟悉一级(B组)。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中国制造2025”、“三严三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双一流建设”都是有官方翻译的。下面的两个表格是A、B两组选对官方翻译的情况,A组有17人,B组有14人。

从表1可以看到,A组有超过一半的人在众多选项中选中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双一流建设”的官方译文;表2表明B组有超过一半的人选对了“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双一流建设”的官方翻译。其中,A组选对“双一流建设”官方译文的情况比B组高,但A组选对“新型城镇化”官方译文的几率却比B组低了很多。至于“中国制造2025”、“三严三实”这两个翻译,A、B两组选中官方译文的概率都很低,其中B组选中“中国制造2025”官方译文的概率比A组低,B组选对“三严三实”官方译文的概率比A组低。值得注意的是,较熟悉中国的调查者(A组)选对缩写的中国关键词的官方翻译的概率比对中国文化较不熟悉的调查者(B组)要低,如B组选对“三严三实”官方译文的百分比为7.1%,选对“双一流建设”官方译文的百分比为50%。由上述两表可知,在本次调查中较熟悉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选对中国时政热词译文的概率比对中国文化较不熟悉的外籍人士要高,但他们选对缩写的时政热词的官方翻译的情况要比另一组低。

四、启示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两点翻译启示:首先,翻译能够很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时政热词的翻译能够很好地向外国人传播中国的文化及政策等,因此对于时政热词的翻译显得格外重要。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的接受度,因此我们需要探究何种翻译最能被普遍接受。其次,对于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时政热词可以以“直译”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原汁原味地向目标读者展示。中文是意合语言,一些时政热词可能会被归纳成很简短的几个字,这样会给外国人带来认知上的偏差。对于这些时政热词,我们不妨采取研译法。它不仅可以用于某些文本文化素的翻译,还可以运用到独立文化素的文化关键词的翻译。在翻译这部分的时政热词时,主要分为两部分:“译”和“释”。“译”可以把时政热词的语义翻译出来,“释”则表明在翻译的基础上,把省略了的意思用英文解释出来,这样能帮助目标读者更加清楚地从整体上认识时政热词。

参考文献:

[1]Guo,Yang.(2009).Theorizing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in a Global Era:A Chinese Perspective.The Translator,239-259.

[2]Li,J&Li,H.(2015).New trends of Chinese political transl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424-439.

[3]竇卫霖.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37 (03):106-112.

[4]窦卫霖,祝平.对官方口号翻译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09,30 (05):61-65.

[5]罗天法.标语文本汉译英转换中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处理[J].山东外语教学,1999 (2).

[6]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翻译,2007 (05):62-67+96.

[7]杨仕章.文化关键词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 (01):130-136+159.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