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路径

2019-03-11 06:30黄帆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自主学习

摘 要:要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环境及氛围是主要因素之一,可称之为教学的“场”。对于“场”的经营,可引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教学插上思想的翅膀。

关键词:深度学习;自主学习;互帮互助

作者简介:黄帆,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东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72-03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实验,在营造教学环境及氛围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即“走下来”“慢下来”“静下来”,这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两千年前,教育家孔子给弟子传道解惑时就采取了U型座位排列。现在,我们废除了普通课室里的秧田式座位,将座位按U字形排成三大部分,U字开口面对讲台。表面上看这是座位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是教学形态及教学文化的变革,目的在于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倾听、对话与合作。U型座位不是一种固定的座位形式,可以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一、走下来,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教师站在教室中间,改变以往站在讲台上权威地讲授和监控的局面。U型座位的中间通道也是教师的“高速通道”,便于快速出现在需要指导的学生面前,为协同学习做个别指导。当学生发言时,教师站在学生的斜对面,而不是对面。这样不仅加强了交往深度,更能催生“等距离的爱”。

1. 走下来,更近了。U型座位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转变为师生平等、平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细腻的操作”,不再总是挺直地站着,而是频频蹲下与学生视线平行、交流互动。

孙卓老师执教“猴子下山”一课,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俯下身来,不仅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近距离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小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无压力地与教师进行对话、向教师求助。如女生王某向教师请教“满”字怎么读,教师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孙老师关注的这些学生,都是平时交流不太自信的孩子,但是那一节课他们取得了比较好的交流成果,并面向全班进行了展示。孙老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或听取学生回答时,尽量与学生的视线保持在同一高度,轻声细语地参与交流,或听取学生回答,或启迪唤醒思考,减少学生的紧张感,让其感到平等、安全。

2. 走下来,帮帮“我”。陈俏婷老师执教“简单的推理”,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推理“小刚和小丽分别拿的是什么书?”陈老师走下来巡视,发现学生陈某遇到了困惑,思考混乱,不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于是陈老师蹲下来,细心倾听他的想法,适当给予引导。如果教师没有走下来,根本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也就不能对症下药,久而久之,问题越来越多,学困生越学越没兴趣,越来越厌学。这样的风景,如果不“走下来”,能看到吗?

3. 走下来,更生活化。记得笔者小时候上英语课,教师手拿一本英语书带着大家一起读,并要求大家在相应的英文上标上中文意思,那时候学英语就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会出现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单词记忆方法,如:apple(阿婆),Yes(噎死),boss(脖死)等等。

2017年,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开展实施英语话题教学,提倡把学习带到生活中去。赵顺娟老师上三年级的词汇课At the zoo时,该节课主要学习tall,short,fat,thin几个单词。课文创设了Miss White带着两个学生去动物园的情景。通过在动物园看到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引出要学习的新词,然后从动物身份转移到人的身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用单词准确描述班上每一个同学:Wang Jianming is tall.Li Xiaoyu is short.Zhao Lijuan is fat.让学生体验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应用英语。显然,学生不再是照着书本学习英语,而是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二、慢下来,才能真正搅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与所提问题难度相匹配的候答时间,待学生短暂思考后,得出更丰富的逻辑、更深刻的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多运用“二次开发式”的追问和“踢足球”式的回问与转问,扩大课堂参与面,即使学生有短暂的沉默,也给予适度的等待或引导、启发,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

1. 慢下来,让问题生根发芽。一个“不幸”的下午,教室里的网络不穩定,智慧课堂平台连接不上,高艳丽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课件用不上,就连投影仪也罢工了,黑板是最后的阵地。于是,高老师把主要信息快速板书在黑板上,就在这“简陋”的环境中,学生开始学习“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巡查时,高教师发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方法一: 6.8+2.5+0.6=9.9(元) 9.9<10

方法二:10-6.8=3.2(元) 0.6+2.5=3.1(元) 3.2>3.1

方法三:10-(6.8+2.5)=0.7(元) 0.7>0.6

不出所料,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教师会请“作者”解释自己的思路,其他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做个“文明的听众”。怎样让这种流畅的程序更慢一些?怎样让孩子心中的问题显现出来?高老师是这样提问的:“哪种方法与你的不一样?你看懂了什么?”如此,变“听作者讲述”为“我看懂了他的思路”,让自己的方法与同学的方法对比碰撞,这样的来来回回中,学生的学习就有了生长点,“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学生蔡某:“我还是不明白方法二为什么用10减6.8,后面一条算式又是加法,一会儿减,一会儿加,我都晕了。”蔡某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高老师愣了一下,心想:其他同学不明白能接受,连蔡某都不明白的话,哪里出问题了呢?还没等高教师回过神来,陆陆续续又听到几个学生说:“我也不是很明白……”于是,接下来又是一番思辨答疑,非常精彩,有学生指出:“方法二和方法三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用剩下的钱和要买的东西进行比较……”学生黄某说:“我能用一个例子说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就是一个‘对战游戏,10元就是我的总能量,要对战3样东西,我可以先对战一个,再对战两个,也可以同时对战三个。”游戏里的“对战模式”运用到数学问题上,了不起!疑惑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学生朱某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可是我不明白10减6.8是怎样得到3.2的?”这是一个平时胆怯、不敢大声说话的小姑娘,在大家都懂了、已经结束的时候,勇敢地说出了她的疑惑……学生遇到的这些问题是教师预设不到的,就是因为“慢下来”,才给了问题生长的机会,给了思维碰撞的空间。

2. 慢下来,让思维活起来。以前,英语课堂主要看热闹、看场面、看气氛;现在,我们在反思:学习真正发生了吗?

以英语PEP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Easter: B Lets talk这一节对话课为例,该课主要谈论Mike和Chen Jie妈妈的生日,以及Chen Jie为她妈妈煮面条的话题。通常的英语课堂,教师在教学对话前会先抛出一个问题,如:When is Mikes birthday? (Mike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录音结束后,教师请部分学生来回答问题,从而得出信息。接下来,教师便呈现对话文本,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大声跟读录音,随后进行配音、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学生在这几个步骤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课文,掌握新课文的核心句型和内容,并在后面的教学环节里进行综合运用。

如今,英语课慢下来了,学生在大量、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对课文进行建构。还是以前面的对话课为例,教师先不呈现对话文本,而是呈现课文配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相关的信息,如:有些什么人?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然后教师再呈现对话文本,并设计挖空的课文核心句子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推理上下文,找出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还原文本,并与同桌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教师并不直接回答对或错,而是让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自己捕捉信息,找出挖空的句子。教师再次提问,询问大家:“听到的句子是什么?”随后,教师呈现一个sentence bank(句库),里面含有挖空的句子及混淆项,让学生根据讨论或听出的结果进行选择。最后,教师才播放含有完整文本的动画,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检测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一步一步地建构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决策制定能力。

三、静下来,学习真实发生了

我们的课堂要求学生在协同学习时“静下来”。同桌交流时用一级音量,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同伴发言时认真倾听,进行内化并勇敢地用三级音量说出自己的观点(交流时,不影响旁边的学生的音量为一级音量;公共发表时,让全班同学听见的音量为三级音量)。

我们倡导多一些小组内同伴互助,少一些全班性公共发表;多一些关联类交流互动,少一些宣讲性各说各话;多一些走心后诉求说理,少一些反射性应答宣泄。

学校进行教学变革后,有一个很大的“翻转”——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因此,在做听课记录时,我们会聚焦某个学生及其小组如何学。

笔者听了李美玲教师的“分类与整理”一课,做了听课记录,留下了两个精彩的画面。

画面一:你能给凌乱的图形分类吗?

教师出示问题后不着急让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学具大胆尝试操作。

学生朱某通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开始探究。探究过程中有疑惑:为什么我的做法和别人的不一样?于是向旁边的同学请教,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最终明白了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有多种分类方法。

画面二:怎样摆放图形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哪种图形多?哪种图形少?

教師巡视发现有不少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不急于全班发表,而是鼓励大家主动求助同学。

学生朱某不明白学习要求,主动向同桌请教,同桌也不清楚,继续请教下一个同学,直到弄清楚为止。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主动帮助同桌,最终大家一起进步。

本节课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创设了和谐的协同学习环境,让课堂“静下来”,给学生创造小组内同伴互助的机会,全班性公共发表较少。

而林雪雪教师执教“口语交际”,则是让学生说一说“小兔子怎样把南瓜弄回家?”

学生陈某:让南瓜滚起来。

学生黄某:南瓜会烂掉的,我觉得应该用车运回去。

学生王某:可是南瓜太重,小兔子搬不上车;我认为回去叫朋友来帮忙比较好。

……

学生踊跃发言后,林老师觉得这个环节可以圆满结束,刚想说“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我们接着下一个话题”,瞬间看到学生卢某的小手刚举起一半,又收了回去,眼神里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林老师知道这孩子一定是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话锋一转,说:“刚才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都能帮小白兔把南瓜运回去。但林老师觉得卢某一定有更独特的方法跟我们分享。”于是,林老师热情地走到卢某身边,摸着他的小脑袋瓜鼓励他勇敢地说出想法。卢某自信地说:“请大象伯伯来帮忙,他不仅力气大,而且还有长鼻子,可以把南瓜直接卷起来送回小白兔家。”学生们听了卢某的发言,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他的同桌还给他竖起了大拇指!此时,卢某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得意的笑容。

课堂上,有的时候不需要多么精妙的设计,只要教师心中装着孩子,就能洞悉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静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培育深度课堂的道路上,“走下来”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就会有很多惊喜;“慢下来”能给学生创设充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会看到许多精彩的生成;“静下来”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协同,教师就会收获更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黄丹.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 王勇.小学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初探[J].教育,2015,(2):23-30.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自主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