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观察

2019-03-12 08:53杨慧勇李赟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偏瘫步行康复训练

杨慧勇,李赟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类型,是由各种因素引起脑动脉血管闭塞、狭窄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1]。该病存活率较低,且在存活的患者中超过70%的患者伴有功能障碍,突出表现为行走功能障碍,而行走是保证人们正常独立生活的根本条件,进而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危害[2-5]。因此在其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早期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有效的改善了其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但难以将平衡、迈步、负重步行三要素在训练过程中有效结合,从而导致步态异常[4]。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可显著提升患者训练质量,改善其下肢运功能力[5]。但临床对于相关研究报告较少,故本研究将本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3~76岁,平均(58.62±5.47)岁;病程10~26 d,平均(17.68±5.65)d;偏瘫侧:左侧16例,右侧29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5 例,脑出血3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2~77岁,平均(58.65±5.50)岁;病程10~28 d,平均(17.72±5.70)d;偏瘫侧:左侧18例,右侧27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7例,脑出血28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编制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确诊;②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30 d;③无严重的肾脏功能障碍;④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有沟通障碍;②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③合并其他关节功能疾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训练、神经发育疗法、关节功能主被动训练、水疗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次/d,1 h/d,共干预6周。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采用XYQ-8型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陕西凯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使用粘连带将机器人外臂与患者下肢固定,训练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机器人装置参数,起始重量为自身的60%,引导力为30%及以下,步速为1.6 km/h,随着患者训练时间的延长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增加训练难度,每次训练0.5 h,1次/d,共干预6周。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7]从速度、反射及协调性等17项内容对其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满分为3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8]从患者闭眼站立、无支撑站立、弯腰抬物及原地转圈等14项内容对其平衡能力进行评估,满分为5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平衡能力越好;采用6 min步行试验,使患者在长50 m的距离间反复行走,记录其行走距离评估其行走能力;参照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9]共分为5级,共5分,分值越高表明其步行能力越好。参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10]从穿衣、三餐、如厕及行走等项内容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每项满分为2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比较

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Berg平衡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Fugl-Meyer、Berg评分对比 (±s,分)

表1 干预前、后两组Fugl-Meyer、Berg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 下肢Berg平衡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 45 18.23±6.41 22.64±5.47 3.511 0.001 19.34±5.26 30.24±9.41 6.783 0.000观察组 45 18.26±6.42 28.54±4.41 8.834 0.000 19.36±5.24 41.65±8.74 14.673 0.000 t值 0.022 5.633 0.018 5.960 P值 0.982 0.000 0.986 0.000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ADL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DL各维度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步行能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干预前、后两组ADL评分对比 (±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ADL评分对比 (±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三餐 穿衣 如厕 行走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5 15.67±3.01 18.67±3.15† 13.87±4.02 17.41±5.02† 13.42±4.61 18.40±3.87† 12.08±4.61 18.47±3.45†观察组 45 15.65±2.98 20.41±2.68† 13.90±4.05 21.01±3.45† 13.45±4.64 21.54±2.58† 12.14±4.67 21.03±3.51†t值 0.032 2.822 0.035 3.965 0.031 4.259 0.061 3.489 P值 0.975 0.006 0.972 0.000 0.976 0.000 0.510 0.001

表3 干预前、后两组FAC、6 min步行距离对比 (±s)

表3 干预前、后两组FAC、6 min步行距离对比 (±s)

组别 例数 FAC/分 6 min步行距离/m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 45 1.32±0.87 2.89±0.65 9.698 0.000 200.61±19.64 268.94±20.41 16.183 0.000观察组 45 1.35±0.86 3.86±0.56 16.407 0.000 200.65±19.60 310.26±19.57 26.547 0.000 t值 0.165 7.584 0.010 9.803 P值 0.870 0.000 0.992 0.000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发病后其神经反射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主动屈髋、屈膝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1-12]。既往临床通过人工一对一指导康复训练,短期内重复行功能锻炼虽然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水平能力,但长期人工指导康复锻炼人力需求量较大,加之近年来脑卒中偏瘫发病人数逐渐增加,进而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寻求早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的康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发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且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模拟正常人的生理状态带动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从而有效地避免异常步态。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备虚拟现实设备,系统中包括步态训练、跑步台、安全报警及减重装置系统,在计算机内输入合理的编码可最大程度模拟正常人步态,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训练难度,持续性功能锻炼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13-14]。同时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视觉反馈,促进其神经功能组织重塑。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平衡能力较差,且承重能力较低,而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中存在减重装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其机体负荷,有效地调节下肢肌肉收缩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同时系统中的安全装置可密切地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避免患者心动过速引起不适,从而确保康复锻炼的安全性,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及自信心。长期进行下肢负重训练可促进肌肉的蠕动,增加结缔组织密度,增强下肢肌力[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erg平衡评分、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各项ADL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FAC评分较高,结果提示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原因在于患者反复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关节运动,可增强外周深浅感觉信号刺激,有助于运动模式的存储,从而促进大脑运动功能恢复及神经脑皮质重塑,有效地改善患者平衡性及机体协调性。因此可将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作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一种理想的康复方式。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偏瘫步行康复训练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步行回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