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库区东周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

2019-03-12 05:58何学琳
关键词:铜带云阳万州

何学琳, 杨 华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 401331)

文献记载,春秋时期,管仲箭射齐桓公,却射中了齐桓公所佩的带钩。这使齐桓公幸免一死的带钩,古称钩,也有犀比、犀毗、胥纰、师比等读音相近的说法,经考证则是指带扣的革带[1]。带钩大都由钩首、钩颈、钩体、钩纽四部分组成,好比当今腰带上的卡扣。带钩的具体用法可分为革带用钩、佩器用钩、佩物用钩、佩饰用钩及其他[2]。据考古发掘,在我国时代最早的带钩发现于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2205中,此件带钩时代为春秋中期,形似为水禽形,长7.4厘米[1]。秦汉时期带钩普遍流行,后走向衰落,逐渐被带扣取代。就带钩的质地而言,主要有铜带钩、玉带钩和铁带钩。本文所论及的重庆库区东周汉代带钩,则是指青铜制作的铜带钩。据不完全统计,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库区的一些东周和汉代墓葬中发现铜带钩约50多件,其中东周时期墓葬中共有23件,汉代墓葬中共32件。关于重庆库区出土的这些东周和汉代的铜带钩,其材料多散见于考古发掘的报告和简报中,很少有人去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

目前,对重庆地区这些东周和汉代铜带钩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学者为朱世学先生,他在《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一书中,对巴族地区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带钩逐一进行了介绍,但多注重在对带钩的形制、源流等方面。另有重庆的唐冶泽先生《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的文章,该文主要是对重庆云阳旧县坪新近出土的一件汉代神人手抱鱼带钩上的神人和铭文进行了考证。可见,对重庆库区带钩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在对带钩的形制和用途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对一定区域内带钩的针对性研究较少。

一、重庆库区东周时期铜带钩的发现

在重庆库区,共发现东周时期的铜带钩23件(以上数据统计情况仅限于1997-2002年公布的发掘情况),其中涪陵出土4件,忠县出土1件,万州出土4件,云阳县出土10件,奉节县出土4件。

将这些带钩除去残缺严重的,其他完整和相对较完整的带钩,我们根据带钩纽的位置分为两型。

(一)A型4件。钩纽位于带钩中部,据带钩整体造型分为二式。

(1)Ⅰ式1件。长条形。涪陵蔺市遗址一墓葬中出土的1件无钩首带钩(编号:M3:3)[3]823,器身修长,首尾两端向上翘,圆盘状纽,钩断面呈椭圆形。带钩中部刻划卷云等几组纹饰,部分锈蚀不清。长11.8厘米、高2.37厘米(图1.1)。

(二)B型8件。钩纽位于带钩尾端,这可能与使用的方便和平衡性有很大关系。根据长度可分为三式。

(1)Ⅰ式2件,长度不足4厘米,属小型类。1件为万州麻柳沱遗址中出土(编号:T127⑥:37)[7]513,长条形,无钩首,表面稍锈蚀。长3.6厘米、高0.9厘米(图1.8)。另1件为云阳营盘包墓地出土(编号:M14:7)[8]481,钩端作鸟首回望状,兽头形扣头,圆盘状钮,造型小巧灵动。长3.9厘米(图1.12)。

(2)Ⅱ式5件,长一般在6.8~10厘米,属中型类。有云阳李家坝遗址一墓葬中出土的2件带钩,1件(编号:M10:4)[9]379,呈琵琶形,窄体,器身细长,鸟头形钩,圆盘状钮,纽径较宽,内面饰卷草叶纹。通长9.6厘米(图1.4)。另1件(编号M11:5)[9]379,器身细长,钩部残,圆形钮,内面饰蝉纹。残长6.8厘米(图1.11)。奉节新浦遗址中出土的1件带钩(编号:T421③:2)[10]173,头端较宽,呈椭圆状,蘑菇状圆纽,尾端细长,内面饰卷涡纹。长7.7厘米(图1.7)。万州大坪墓地出土的2件形制相同的带钩(编号:M59:2)[11]800,整体作琵琶形,窄体,圆柱形钉。长9.6厘米(图1.5)。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的1件带钩(编号:M15:20)[4]1352,这件带钩平放于棺内中部偏东处,呈“S”形,尖首,尾端弯钩状,近钩尾处有一圆盘形纽,纽径较粗。长10厘米、纽径1.1厘米(图1.6)。

(3)Ⅲ式1件,长度超过10厘米,属大型类。云阳李家坝遗址中出土(编号:ⅠBT0703○23:50)[12]226,鸟首,琵琶形,长11.7厘米(图1.3)。

其余残缺的带钩,还有比较特殊的兽面形带钩,如云阳李家坝遗址中发现的1件象鼻形带钩(编号:ⅠDT0708⑤:1)[13]331(图1.13)。

重庆库区东周时期的铜带钩主要发现在重庆沿长江一带区县一些东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地层中,其中云阳县最多。铜带钩造型以曲棒形和琵琶形居多,大多长度不足10厘米,纹饰有卷云纹、卷涡纹等。

1、2、9、10.A型带钩(M3:3、M15:63、CM5:4、M2:2);8、12.B型Ⅰ式带钩(T127⑥:37、M14:7);4、5、6、7、11.B型Ⅱ式带钩(M10:4、M59:2、M15:20、T421③:2、M11:5);3.B型Ⅲ式带钩(ⅠBT0703○23:50);13.兽面形带钩(ⅠDT0708⑤:1)

图1 重庆库区东周时期铜带钩

二、重庆库区汉代铜带钩的发现

汉代使用带钩束带的着装已经十分普遍,重庆地区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庆库区发现的汉代铜带钩有32件,其中有10件带钩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状况,其余根据整体造型可分为四型。

(一)A型13件。长条形,根据钩首形状分为三式。

(1)Ⅰ式2件。鸟首状。1件出土于巫山江东嘴墓地(编号:M18:40)[14]222,长条形,梭状,钩作禽鸟回首状,弓背如鸟之收拢的双翼,椭圆形扣。长7.5厘米(图2.2)。另1件出土于丰都汇南墓地(编号:M13:10)[15]802,鸟头钩形,圆饼状纽,长颈,窄腹,整体较细长。通长8.6厘米、腹宽0.8厘米(图2.4)。

1、3、2、4.A型Ⅱ、Ⅰ式铜带钩(DM50:1、M2:1、M18:40、M13:10)

图2 A型Ⅰ、Ⅱ式铜带钩

1、2、3、4、5、6、7.A型Ⅲ式铜带钩(M1:3、M31:3、M7:1、DM34:4、DM34:6、M4:5、M11:3)

图3 A型Ⅲ式铜带钩

Ⅳ式1件。无钩首状。出于万州柑子梁遗址M24中(编号:M24:1)[21]1241,平面为长条形,中间圆饼状纽,长6厘米、宽0.7厘米、纽径1.25厘米(图4.1)。

Ⅴ式2件。龙首状。长度超过10厘米,图案精美,装饰性功能较强。1件出土于万州礁芭石遗址M3中(编号:M3:17)[22]890,龙首,饰柿蒂纹和卷云纹,鎏金。长13.8厘米(图4.4)。另1件出土于云阳洪家包墓地M5中(编号:M5:15)[23]458,钩呈龙首形,圆带纽略残,扣面有三周阴弦纹,身镶三组金、银,断面为椭圆形。长15.1厘米(图4.3)。

(二)B型4件。琵琶形。分别出土于奉节小云盘墓地,巫山下西坪墓地和石柱砖瓦溪遗址。其中小云盘墓地中出土的1件带钩(编号:ⅡM2:21)[24]165,钩端做回首状,兽面形扣头,圆扣纽。长4.9厘米(图4.2)。下西坪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件带钩,保存较好,图案精美,整体琵琶形。编号:M13:1[25]234,钩头呈鹅头形,主体花纹为镂空螭形图案,背中部有圆盘状纽,造型逼真,形象生动。长10厘米(图4.5)。M11:2[25]234,钩头呈蛇首形,上仰,正面花纹为阴琢变形云雷纹图案,线条流畅,背面正中有圆盘状纽。长10.7厘米(图4.6)。砖瓦溪遗址一墓葬中出土的1件带钩(编号:M22:2)[26]726,琵琶形,钉帽状钮。长6厘米(图4.7)。

(四)D型2件。兽面形。均出土于万州曾家溪遗址墓葬中。M8:7[28]995,仿生象首,青铜质地。象长鼻,鼻端上卷成弯钩状,大耳饰以卷云状花纹,大眼眶小眼睛,形象逼真。长2.7厘米(图4.10)。M18:55,造型与此相同,通长4厘米。

据上面重庆库区考古发现的汉代铜带钩的形状可知,主要分为长条形和琵琶形两类,也有个别呈异形或兽面形。又从长条形和琵琶形这两类出土的数量来看,前者长条形要多于后者琵琶形。钩首的形态多样,包括有圆首状、鸟首状、蛇首状等,钩纽多为圆饼状,器身多素面,常见纹饰为卷云纹。这时期的带钩,长度不一,最小的仅长2.7厘米,造型小巧生动,最大的长度可达15.7厘米,其实用性功能增强。

1.A型 Ⅳ式铜带钩(M24:1);3、4.A型 Ⅴ式铜带钩(M5:15、M3:17);2、5、6、7.B型铜带钩(ⅡM2:21、M13:1、M11:2、M22:2);10.D型铜带钩(M8:7);8、9.C型铜带钩(M2:17、CM16:25)

图4 A型 Ⅳ、Ⅴ式、B、C、D型铜带钩

三、对重庆库区东周、汉代铜带钩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认识

任何一件器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带钩也是如此。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重庆库区东周汉代铜带钩的出土情况,特制作了以下表1、表2以供参考。

表1 重庆库区东周墓葬出土带钩统计表

表2 重庆库区汉代墓葬出土带钩统计表

从上述材料可见,重庆库区东周时期的铜带钩主要集中在涪陵、云阳等区县的一些墓葬中,极少数甚至于个别出土于遗址中,如万州麻柳沱遗址中的(编号T127⑥:37)和云阳李家坝遗址中的(编号:ⅠBT0703○23:50)、奉节新浦遗址中的(编号:T421③:2)等。汉代的铜带钩主要集中出土在忠县、万州、云阳、巫山等区县的墓葬中,与前面东周时期相比,其出土地点、数量都有所增加,范围好像是由西向东扩展。

从重庆库区东周汉代出土有铜带钩的墓葬形制和葬具而言,墓坑形状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具主要是一棺一椁。汉代还包括一些砖室墓及个别石室墓。又从随葬器物来看,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物主要是铜兵器与陶器两类。兵器包括有剑、戈、矛等,陶器包括罐、釜等生活用具。据统计,随葬品的数量都在5件及以上。汉代墓葬的器物数量要多于东周墓葬的数量,此外器物种类增多。陶器包括碗、钵、壶、灶、俑等明器。铜器多小型物件,除了带钩,一般还有印章或者镜,多五铢钱随葬。铁器主要是削、刀、锸等生活及生产用具。从墓葬结构及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推测,佩带带钩的墓主人应具有一定地位,可能为士兵或武士阶层。

重庆库区东周和汉代墓葬出土的铜带钩,整体造型以长条形和琵琶形居多,纹饰以卷云纹为主,草叶纹、卷涡纹、变形云雷纹等也有出现。据研究,重庆地区古代巴人曾是崇“鸟”“蛇”的民族,故他们或将带钩的首部制成为鸟首、蛇首,或将带钩的造型制成人左手抓蛇,或将带钩主体花纹制成镂空鸟形。

四、结语

本文将重庆库区东周汉代出土的铜带钩根据整体造型、长度等进行了分型式梳理。从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等可以看出墓主人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随葬的兵器推测墓主人多为男性,为士兵或武士阶层。带钩的出土位置大多是骨架腰腹部,验证了带钩的钩系作用。一些与“鸟”“蛇”相关的造型纹饰是否表明了重庆库区古代巴人的宗教信仰呢?

猜你喜欢
铜带云阳万州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中压交联电缆铜带变色现象的分析和解决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四(1)小鹰中队
万州面的乡愁味
那个叫云阳的孩子
楚江新材600mm铜带强力粗轧机组新技术
铜带边部精整处理装备和技术的开发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战国 铜带钩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