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数学实验中的理性思维

2019-03-13 13:10殷丽萍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数学实验数学教学

殷丽萍

摘  要: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的实践方式,更是学生的认知方式。当下的数学实验,最为缺失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其表现为教师把控的“被实验”、束缚思维的“统实验”和抹杀过程的“虚实验”。在数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理性思维,需要融合学生经验、智慧与创造。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实验;理性思维

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的实践方式,更是认知方式。实验过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猜想、假设下,借助仪器或技术手段,通过数学化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等外显活动和分析、推理等内隐思维活动)来理解、解释、建构数学的过程 [1]。这个过程既包括探究,也包括验证。数学实验常借助操作,但数学实验绝不能等同于操作。只有蕴含数学思维、想象的操作,才能被称为数学实验。

一、数学实验中理性思维的缺失

实验与操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下,某些教师对实验存在着误解、误读乃至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操作了,也就是实验了。由此导致实验中学生理性思维的缺失。学生只满足于动手做,有时完全沦落为一个操作工。实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探索性。

1. 教师把控的“被实验”

数学实验应是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操作探索、获取结论的过程 [2]。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实验素材,而且预设实验流程,实验完全是教师把控下的实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一位教师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用学习单给出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分别探究“图形内钉子数为1”“图形内钉子数为2”“图形内钉子数为3”的图形面积,从而不完全归纳出“皮克定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按教师指示进行。尽管实验过程一帆风顺,但当所有素材由教师提供、所有步骤由教师规定、所有过程由教师掌控时,学生以后遇到类似探究,还能自主设计、开展实验活动吗?这里,学生按部就班,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2. 束缚思维的“统实验”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学生生活经验、学科经验也不同。教师应尊重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许多实验往往抹杀学生差异,以大一统方式展开。一位教师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要求学生沿着高将圆柱侧面展开。于是,学生齐刷刷用剪刀将圆柱侧面商标纸沿着高剪下来,形成长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圆柱侧面,形成侧面积公式。尽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实验过程却是单薄的。学生没有经过尝试、探索、思考,完全是步调一致地操作着。这种实验没有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反而将学生思维束缚,淹没了个体思考,如有学生曾想将圆柱侧面斜着剪,有学生曾想将圆柱曲折剪等。

3. 抹杀过程的“虚实验”

数学实验应当让学生充分地经历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体验才是深刻的。实验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失误、误差,教师应允许实验中的“不和谐音符”。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眼中只有目标,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分歧、分叉急于抹平,将实验拉回预设轨道。更有教师,为追求结果一步到位,对学生进行前置告知,由此导致学生思维肤浅。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由于惧怕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将丰富生动的“做实验”简化为“演实验”“讲实验”“说实验”。为了让学生信服“等可能性”,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出示国外数学家研究“等可能性”的“抛硬币”数据统计。学生只是模糊地感知到“等可能性”,但缺乏随机体验,更没有形成概率思想。

二、数学实验中理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实验的目的是将学生从传统纸笔数学中解放出来,形成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数学实验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动笔”转向“动手”,从“学习”转向“研究”。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动手操作与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形成数学学习生长点。

1. 融合经验,发现实验之理

杜威深刻地指出:“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所谓的思维。”数学实验应当融合学生经验,以经验为起点,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形成对数学实验的理解。引导学生透过数学实验表层、直观现象去触摸深层思想内核,体悟并习得实验背后的数学本质 [3]。

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许多教师都会让学生用小棒搭建三角形探索三边关系。学生通过经验性操作,能认识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因为围成三角形的另两根小棒可以拱起来。但在研究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学生犹疑不决,有学生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因为两根小棒也拱起来了(注:其实是由于小棒厚度造成的),有学生认为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经验性实验遭遇尴尬,但却为学生推理性实验、思维性实验积淀了经验性基础。在操作实验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当两条线段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拱起来,因而不能围成三角形。画图实验成为学生纯推理、纯思维实验的先导。学生将画出的三角形看成是任意两点之间的连线,显然直线最短。所以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之和必然大于第三条边。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有程序性知识和思辨性知识。“三角形三边关系”属于程序性知识,但又带有思辨性质,是横跨经验的超验性知识。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思维互助、共振,并向数学学习最优化方向发展。

2. 融合智慧,优化实验之态

借助数学实验建构数学概念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学生主动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路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动手做活动与智慧培育融合起来,形成操作与思维共舞、与智慧共融的具身认知。在动手做过程中,要打开学生被掩盖的思维轨迹,让学生主动观察、推理、想象,主动剪拼、绘制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实验融入度,激发学生数学创造潜质。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这样一道习题:将一个长为26厘米、宽为18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在四个角剪去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折成一个无盖纸盒,盒子容积是多少?这样的习题,一般教师在教学时往往着眼于问题解决,让学生展开数学操作。但这种动手操作往往就是学生做手工。只是将一个平面图形演变为立体图形,如此而已。笔者在教学时,融入学生智慧,将习题向更深处推进,要求學生带着问题深度实验:将一张正方形纸的四个角剪去四个正方形后折成无盖长方体,怎样剪,长方体纸盒的容积最大?学生分小组展开实验,将1号正方形(边长为6厘米)、2号正方形(边长为12厘米)、3号正方形(边长为18厘米)、4号正方形(边长为24厘米)纸分别剪开,然后折成长方体。经过数据分析,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减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大正方形边长的六分之一时,折成的长方形纸盒容积最大。

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记录、计算和分析的智慧实践过程。学生意犹未尽,课后不断假设正方形,探究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借助实验,将“操作”与“智慧”完美结合,让两者相互促进、融合,形成深度理解。

3. 融合创造,欣赏实验之美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数学直觉,引发数学联想,助推学生数学验证、推理,让学生能探索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数学实验解放了学生的手脑,让学生数学创造成为可能。融合创造,不仅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审美方式、行动方式,让学生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笔者借助推导过程中的“擺方格”,设计了这样的数学实验:用3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一共可以形成多少种不同规格?哪一种规格周长最大?学生刚开始摆往往是无序的。但摆着摆着,学生思路逐渐明晰起来,他们从“每行36个,摆一行”开始探索。当摆了两种不同规格后,学生又摆脱实物操作,用列举法,将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及它们的周长列举出来。结果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有了这种发现,学生猜想:是否所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都具有这种规律?由此展开了深度探索。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猜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大小又有着怎样的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们也发现了规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变通的,他们大胆比较、质疑、论证。实验与创造交融,让学生思维品质获得最大生长。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数学实验赋予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和探索空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整合自身经验、能力,获得创造性认知和行动。

伽达默尔说,“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读者视界与文本视界相互融合的过程”。数学实验,就是师生将实验资源、素材等有机组合,让实践操作和理性思维不断走向融合。学生“学做玩共生、思创行一体”,由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参考文献:

[1]  刘正松. 小学数学实验开发设计原则与方法例谈[J]. 江苏教育, 2016(5).

[2]  曹彬. 让数学实验成为学生思维的生长点[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5).

[3]  王岚. “做中学”中“做数学”——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 2015(6).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数学实验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认知抑制与理性思维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