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2019-03-13 08:12余薇
湘潮 2019年12期
关键词:笔力陈云读书

余薇

笔力,从字面上看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实质上体现的是作者的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陈云长期主管经济、党建工作,写过许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好文章,笔力雄健沉稳,是党内文章大家。这与他长期积累学识,不断锤炼笔力密不可分。

脑中有好学识

好学识的来源没有捷径,就是勤于学习。

陈云一生谦虚、低调,称自己是“小学生”。在履历表上文化程度这一栏,他始终填写的是“小学”。他常说,“像我们这样没有什么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并且形象地把坚持自学比喻为进“长期大学”,说学成之后就是头号的“博士”。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陈云始终坚持“挤”时间学习。他指出:“必须善于在繁忙的实际工作中,自己争取时间去学习,这一点必须有坚持的精神才能做到。”

陈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为生活所迫,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学徒。他自学能力极强,边做学徒边补习文化。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起床读书、写字、学英语;晚上也要读书写字到深夜。五卅运动后,他开始学习俄文,研读马列主义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最终选定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理想信念。

1935年6月,陈云肩负党中央的秘密使命,离开长征队伍,辗转到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圆满完成任务后,陈云留在莫斯科,进入列宁学校中文部学习。陈云抓紧一切时间系统阅读马恩列斯原著,认真做读书笔记,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自己的革命经历,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因学习成绩优秀,他获得了学习“突击手”的称号。

1937年11月,陈云回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工作更忙了,但是他“老老实实做小学生”的劲头不减,组织读书小组,带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陈云强调“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认为共产党员必须以学习为天职,必须牢固树立学习理念,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学习。他总结出来的一些学习方法,如读书要做笔记、最好有个小组、读书要与懒惰做斗争、要一本一本啃原著等,贯穿其中的就是勤奋、刻苦。《马恩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斯大林文选》《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他都读过多遍。后来,他的孩子们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写道:“妈妈告诉我们,父亲读起书来,如饥似渴,有时甚至到了拼命的地步。”毛泽东曾经赞扬陈云具有勤于学习的精神:“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陈云十分重视哲学学习,他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在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期间,陈云就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党的一些领导人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都很有学问,为什么还会犯错误?过去自己也犯过错误,根本的原因在哪里?他反复思考,却仍未找到满意的答案。全面抗战爆发后,陈云在延安与毛泽东就此问题做过3次长谈。他曾告诉毛泽东,自己犯错误是由于经验较少;毛泽东则认为,犯错误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方法不对头”。毛泽东提议陈云要学习哲学。1938年11月,陈云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内组织了一个领导干部学习小组并担任组长,李富春任副组长,组内成员有10余人,另有旁听的干部30余人,重点学习哲学。学习小组每天上午9点以前为自学时间,每周集体讨论一次。这个学习小组就是今天党委中心组的前身。这种学习一直坚持到1942年。参加这个小组的王鹤寿回忆:“陈云同志规定的学习办法是,对很厚的一本哲学书,从头至尾一章一章一段一段地读,每个星期必须读到哪一章哪一段。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每个人都必须如实报告是否精读了规定的章节,谁也不能(包括他自己)借口工作忙没有读完规定的章段,这是学习的纪律。然后开始讨论,各抒己见。”

陈云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阐释,对于全党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除了“十五字诀”,为了增强学习的实效性,陈云还总结和提出了从经验教训中学习等若干重要的学习方法。

陈云一向重视总结经验,反复强调要提高本领、增加力量,就要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学习。1952年12月,陈云指出:“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特别要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这是使我们减少错误的好办法。”1958年12月,陈云提到:“必须看到我们现在的本领还不大,应该小心谨慎地前进,并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后,陈云强调:“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与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1961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陈云在北京香山主持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为彻底摸清煤炭工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陈云在座谈会一开始,就鼓励参加会议的同志讲真话,如实反映情况。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大家吃个“定心丸”,因为“大跃进”期间特别是1959年开展反右倾斗争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心存顾虑,不敢讲真话、不敢坚持原则,导致很多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陈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卸下了思想包袱。听完大家的汇报后,陈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归纳出哪些规章是必要的、群众运动有哪些好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好处和缺点等18个专题,请大家进一步讨论。他强调指出,要认真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问题不妨分细一点,细了讨论得深、解决得快,最怕囫囵吞枣。为此,陈云生动地说:“没有事后诸葛亮就没有事前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是总结经验。”

在陳云看来,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使读书效果事半功倍,帮助人增长学识。他认为,各人的文化程度不同,环境不同,读书的方法也不同。陈云归纳的读书方法有五种:一是读书一定要读懂。有些人书拿到手上,这句不懂那节不晓,却又不曾想法一句一句地弄通。这样,没有益处,而且不能坚持,必然半途而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下一些笨功夫,要读就读懂,不要一知半解。这种力求把书上的意思都读懂的办法,是达到融会贯通的必经步骤。二是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如果书还没有读懂,就不要急于去“联系实际”,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不如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读懂之后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三是读书要做笔记。延安时期,陈云学习哲学,留下了10多个厚厚的笔记本、上百万字。陈云认为做好笔记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你多读几遍,二是逼你聚精会神,认真思考,使你了解得更深刻。陈云认为多学习多思考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四是读书最好有个小组。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一下,可以互相启发,程度低的还可以得到程度高的同志的帮助。延安时期,陈云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成立学习小组以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从江西“蹲点”回到北京后,他又要求成立家庭学习小组。他给在北京郊区怀柔县当乡村小学教师的女儿陈伟华的信中说,已邀请在京的一些家庭成员,如陈伟华的母亲和小姨、姐姐、妹妹等人组织一个家庭学习小组,并希望陈伟华也参加。大家首先学的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学习方法是每人分头阅读,然后每个星期天上午6点半到9点半集中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陈云在信中还交代了第一次要学的页码,并嘱咐她先通看一遍,然后再看哪几页,哪几页必须细读,凡遇到的疑问都记下,到集中学习时提出来讨论。五是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陈云曾规定自己每星期至少读三四十页书,并且每字每句都必须读懂。正是日积月累的勤奋研读,使陈云能够敏锐地从经济与政治的角度纵观历史、认识世界。这为他坚持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探索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视野。

胸中有大格局

大格局,就是贴近人民群众。陈云认为写文章的人胸中要有大格局,人民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提供什么。

除了写文章的人胸中要有大格局外,陈云认为报纸、期刊的编辑胸中也要有大格局,要贴近人民群众。他说:“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要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读者‘假如我是一个很忙的读者……”1980年12月29日,他发现《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好文章,但是有些太长,很多人没有看,然后就给《人民日报》提了意见:“加一个内容提要,标一些小标题,文内分一二三,人家忙了也可以看一个要点,要争取更多的人看,这很重要。”后来,《人民日报》在长文章的前面增加“內容提要”,将文章的主要观点用醒目的字体编排,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1988年2月,《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陈云应约题词:“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手中有好文风

《左传》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句话讲的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好的文章,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作不朽。与立德、立功相比,笔录所悟,以文传世,或许是许多读书人朴素的价值追求。对于许多人而言,练就一支过硬的“笔杆子”,既能让各类文字工作变得游刃有余,又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锤炼“笔力”,就要学习陈云的好文风。

陈云一生写下了大量文稿,发表过许多讲话和谈话,大多收录在《陈云文选》(1926—1949)和《陈云文集》(1935—1986)里。其中,《陈云文选》(1926—1949)一共收录了陈云的190篇重要文稿和讲话记录稿;《陈云文集》(1935—1986)收录了389篇陈云的文稿。这些文稿,都是陈云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陈云的讲话、文章涉及政治、经济、党建、文化、思想方法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即内容的务实性、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形式的通俗性。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陈云善于把自己的所思、所写、所得放在服务大局的层面上来考虑和把握。对此,陈云曾风趣地说:“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上屋顶,不要老待在地下室”,要善于运用全局观念,积极思考“战略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陈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说:“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我们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

陈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并提出许多富有哲理的重要论断。比如,他在讲到经济与政治、权力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时,曾说:“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没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中央的政治权威是不巩固的。在经济活动中,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权力太分散就乱了,搞活也难。”他还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既要保证重点,又要照顾一般”等。

陈云还特别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他教育干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除了实用文稿,陈云还是个擅写文学作品的行家里手。少年陈云学业优秀,天资聪颖。他记性好,在私塾启蒙阶段就能把《古文观止》的名篇倒背如流。他酷爱评弹,一个个人间悲欢离合的民间故事,滋养着他的文思情感。在商务印书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将那里的“全部‘童话‘旧小说‘少年丛书都看了”。在领导农民运动中,他把《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中的故事用来开展宣传活动。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体现在其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作品中:《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个深晚》。

《随军西行见闻录》是陈云在莫斯科期间,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廉臣”的口吻,向世人第一次生动记述红军长征的纪实文学作品。全书3万多字,1935年9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次年在国内出版不同版本,1985年在《红旗》公开发表。这部作品文笔优美、刻画细腻、情节生动。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毛泽东、朱德以及一批红军将领的生动形象;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写成一段段红军与当地反动派斗争的“趣事”,红军的机智、乐观与敌方的无能、懦弱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充满奇异民族风情的西南风土画卷。对毛泽东,他描写道:“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对朱德,他描写道:“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我到,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寥寥数笔,将毛泽东的睿智谦和、朱德的威武勤政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生动的视角、风格和文字,耸立于中国现代文学之林,并成为当时不少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催化剂。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唯一和鲁迅有过当面接触的领导人。他对鲁迅推崇备至。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期,身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陈云,受党组织委托,为将瞿秋白、杨之华从鲁迅家中接出转移到别处,曾同鲁迅见过面。1936年10月鲁迅病逝后,时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的陈云悲痛不已,《一个深晚》就是他为悼念鲁迅而记述那次见面的优美散文。文章不长,发表在《救国时报》第64期上,署名“史平”。短短1600多字,感情饱满,笔调质朴,白色恐怖下的紧张气氛与鲁迅的温和关切、庄重忧虑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当我读了报纸上鲁迅病卒的消息时,我脑子里一阵轰轰的声音,坐在椅子上呆呆的出神了几分钟,那身穿灰布棉袍、庄严而带着忧愁脸色的鲁迅立刻在我脑子里出现,似乎他还在对我说:‘深晚路上方便吗?”此文1980年5月3日在《人民日报》再次刊登。

延安时期,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先后多次应邀到马列学院、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等处讲党课。有一次,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到“怎样做一个革命者”时,他指出:“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到底,就是奋斗到死了为止,用上海话来说就是奋斗到‘翘辫子。”在这里,陈云巧用方言“翘辫子”来形容生命终止,将深奥的道理和复杂的问题幽默风趣地表达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陈云还妙用修辞。无论作财经报告,还是讲财经问题,陈云都喜欢运用打比喻、做比较等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城市要建设,要开工厂,要招工人,但是粮食不够吃。这个时候,毛泽东和党中央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陈云。陈云感觉压力很大。他这样形容:“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城市工业建设就得不到保障;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他昼夜思索,列了8种方案,经过反复考虑,最后上报党中央时采用了又征又配的方案。毛泽东说,陈云动脑筋,是稳当的,就按照这个办。这里,陈云用大家熟知常见的“炸药”进行比喻,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国家粮食问题所面临的境况,同时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笔力陈云读书
中国现代绘画的“骨意”表达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My plan for new term
试论精品稿件的“真善美”
谈风骨
我们一起读书吧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