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殇》《无衣》与楚秦之争

2019-03-14 03:08罗凯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殇

罗凯

摘 要:《国殇》和《无衣》是先秦时期优秀的诗歌,《国殇》是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是《楚辞》中唯一一篇描写战斗过程的不朽诗篇;《无衣》是秦国兵士的战歌,是诗经中具有强烈战斗气氛的诗篇。《楚辞》和《诗经》分属南北两地,楚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都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最终为何是秦灭楚?从《国殇》和《无衣》的对比之中,可以看出一些重要原因,并由此深入揭示楚弱秦强的原因。

关键词:《国殇》;《无衣》;楚弱秦强

本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分别从内容、思想、语言三个方面,对《国殇》①和《无衣》②展开对比分析。第二,探究《国殇》与楚国、《无衣》与秦国的深层次关系。第三,总结《国殇》《无衣》与楚弱秦强的关系。

一、《国殇》与《无衣》对比分析

《国殇》《无衣》虽然分属于战国、西周春秋时期,时间上有差异,但是都是楚秦各自最优秀的战歌。楚秦都处于周室边缘,祖上都是白手起家成为诸侯国,不如齐、鲁等是武王嫡系,楚秦有这样的相似的相对独立的成长历程,二者的相争就十分激烈。诗歌的产生并不是一时的,必定经过长期的积累或者是诗人植根于悠久的历史而运用艺术的手笔所造就的,两首诗歌都是对各自历史的反映,都具有代表意义。以下从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

(一)内容方面

《国殇》首句“操吴戈”“被犀甲”是披坚执锐,具有很好的武器条件,两军交战,车马胶着在一起,兵士短兵相接。“旌蔽日”“敌若云”是说战场规模大,敌人众多。一般来说,应当首先写我方“若云”,此处写“敌若云”可以看出作者的忧虑,也同时说明敌我力量对比已经有差异,“矢交坠”“士争先”战斗进行到激烈阶段,双方万箭齐发,兵士冲锋陷阵,双方都投入全部兵力決一死战,“凌余阵”“躐余行”作者从我方视角所看到的是敌军冲入我军阵列,造成“左骖殪”“右刃伤”,我军对敌军所造成的冲击,作者没有写。之后是车马损坏,精锐力量丧失,“援枹击鼓”,双方战斗结束。以上是一个完整的战斗过程,包含了战前、战时、激战和战斗结束,从我方视角出发,重点描写我方在战斗之中的损失。“天时坠”“严杀尽”大势已去,多少热血兵士壮烈牺牲,“威灵怒”“弃原壄”他们虽然战败但是仍然金刚怒目,他们已经为捍卫国土流尽了鲜血,“往不反”“路超远”家乡太远,连尸骨也无法来收,不知能否魂归故里——何必要魂归故里,他们的身躯“带长剑”“挟秦弓”如丰碑般地树立在战场,即使“首身离”也“心不惩”,仍然要在这片热土上严阵以待,抗击敌人。作者对此发出了感叹:“诚既勇”“终刚强”,他们确实是大丈夫,真汉子,不能被打败,无人能欺凌。诗结尾以身死而神灵,高度赞扬了那些即使牺牲了也要化作鬼雄的永不屈服的兵士,他们还要留在战场上以魂魄保卫身后的家园,并且,即使做鬼,也要做雄杰,这是一种怎样英勇的气概呵!以上是在战斗结束之后,作者对兵士不屈精神的生动再现,重点体现了永久的战斗精神和不可战胜、不能被打倒的强烈信念。《国殇》从整体上看,是描写战败过程以及不屈精神,战败描写是不屈精神的必备条件,战胜则无法形成战死不屈。

《无衣》首句“岂曰无衣”兵士已经存在没有衣服的情况了,物资配备出现短缺,我方形势严峻,很可能粮草也不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军队很可能军心涣散,甚至一哄而散,或者四分五裂。但是并没有这样,“与子同袍”兵士们把自己的衣服分给没有衣服的兵士,或者一人穿衣,一人穿裤,或者一起打草衣草席,兵士患难与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想着“王于兴师”大王要发兵了,我们要赶紧“修我戈矛”,把因战斗而残缺的戈矛修好,打磨锋利,尽全力备战,没有一丝怨言。并且还在关心战友,“与子同仇”大家同进同退,同生共死。后两章反复高唱,同仇敌忾的气势不断增强,形成在逆境之中不惧艰险,共同迎战的必胜气概。以上是《无衣》诗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看,全篇充满团结一心、共御强敌的强烈感情。

(二)思想风貌

《国殇》是重点描写战败过程以及赞扬不屈精神,塑造战败之后的雄杰形象,以战败后的不屈强化了兵士卓绝的战斗意志。诗人仿佛亲眼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枯死,并运用高度艺术化的手笔描写了枯木生发新芽而再生的过程,在此之中,诗人满怀深情,赋予了诗歌动人的力量。一次一次的失败,并不是最终的失败,只要具有顽强的斗志,永久的战斗气势,是无法被打败的,是终究会取得胜利的。《国殇》,从根本上抓住了胜败的关键,并注入了深沉的爱国情感。

《无衣》是兵士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保家卫国,全篇充满昂扬的斗志和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对于战斗胜利有极强信心。从“修我戈矛”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是经历过很多生死的老兵了,久经沙场,军队战斗力极强,不畏艰苦,耐得住苦战,这些是他们能够“与子同仇”的强大后盾。由此而愈战愈强,久战不败。全篇都是迎难而上的大无畏气概,是胜利者的壮歌。

(三)语言与修辞

《国殇》和楚辞中其他作品一样,运用了“兮”字,“操吴戈兮被犀甲”是英姿勃发,读起来气势雄壮。但是之后的兵败,里面的“兮”字就具有强烈的悲痛,“矢交坠兮士争先”弓箭像雨一样啊,兵士们冲上前去,一个个倒下了,“霾两轮兮絷四马”车轮陷进泥土里面了,战马嘶鸣啊,不得脱走,“出不入兮往不反”唉,我是回不了家了啊,悲痛欲绝。“兮”字的运用加强了全篇的悲壮气氛,特别是对于败而不屈的雄杰的塑造,倾注了深沉的情感。

《无衣》三章,章五句,句式简短整齐,铿锵有力。以“岂曰”强烈的反问语气开头,一股顽强的力量迎面而来。两次“与子同”在一章之中突出了与战友的真挚情感和团结战友的良好氛围。三章反复,增强了与子同仇的气势,强化了团结一致的氛围。

二、《国殇》与楚国、《无衣》与秦国的深层次关系

(一)《国殇》与楚国深层关系

《国殇》是屈原所作,确实反映了一些作者的生活状态,但作者处于楚国,作为伟大的诗人,《国殇》必然更多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带有强烈的楚国色彩。《国殇》以战败为切入点,就是对当时楚国微弱,屈服于强秦的揭示,《国殇》塑造了雄杰形象,是千千万万为捍卫楚国的兵士不屈精神的化身。现实世界的战败与鬼雄世界的永久胜利,构成了《国殇》之中鲜明的对立,也正说明现实世界已经无法战胜,楚的弱势已成定局。但亡秦必楚,楚的力量最终又从鬼雄世界生发出来,在秦末杀入关中,创立汉朝,由此可见,伟大诗人屈原对楚国的透彻认识。楚国的发展历程之中,与中原没有强烈的交流,因此具有极强的独立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南方丘陵地区,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土条件和封闭的环境。楚必定因丰足和闭塞而容易满足安乐,因此不好征战,但正是长期的安乐,集聚了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实力雄厚,《国殇》中的战败和极其宏伟的想象就是现实的反映,《国殇》展现了楚国的真实状态,并且坚信楚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二)《无衣》与秦国的深层关系

同理,常年处于西北的秦国,必定发出《无衣》这样雄壮的战歌。反顾秦的发展历程,秦处于西北,是戎狄交侵的地带,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向西是黄沙戈壁,向东是关中平原,周王室统辖,无法涉足,向南是秦岭巍峨的大山,向北是干旱的黃土地。总的来看,东南已经无法拓展,只有向那干旱的黄沙黄土之中走去,并且时刻要面对西、北两面草原游牧群落的侵袭,游牧者常年骑马围猎,凶悍异常,与这样充满狼性的敌人长期交战,使得秦具有了极强的作战能力。恶劣的自然条件锻炼了秦军的苦战能力。但是,秦并不是一直具备强大的人力物力,关中虽然富庶,但是是周王室的区域,周王室灭亡之后,秦拥有了关中,代代积累的强大的战斗能力结合八百里沃野,才最终成就了雄霸地位。《无衣》就是秦长期以来苦战的写照,兵士传唱增益,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秦特色,坚强,团结,勇武。并且《无衣》也真实展现了秦国的强大气势。

三、《国殇》《无衣》与楚弱秦强的关系

(一)《国殇》与《无衣》就是楚弱秦强最鲜明的反映

楚的发展并不是一直处于微弱态势,楚庄王问鼎中原,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有实力与群雄一较高下的,周王室的存在使得各诸侯国宗亲有所顾忌而不敢大兴兼并,因此,春秋时期并没有足够的战斗机遇。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始杀伐,楚进入这个大潮之中。客观看来,楚并没有长期的战斗积累,处于七国边缘。《国殇》所反映的是战败过程,也可以作为楚的缩影。《无衣》的刚强风格在《诗经》十五国风之间是最强烈的,秦的战斗能力有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不如齐鲁等主要封国是对周室的分割。《无衣》的高唱,是秦实力的真实反映。

(二)《国殇》与《无衣》进一步深化了楚秦差异

无法否认,楚也有像《无衣》一样的战歌,但是楚与秦的对战之中,楚的失败使得昂扬的战歌没有意义,而战败之后,败而不倒才具有突出的意义,《国殇》就是那不屈的亡魂、打不倒的意志的高度再现。楚人的心中萦绕着《国殇》,悲壮地守候战场,伤痛于无法回家,这些沉痛无疑是无助于在短时间取得胜利的,大势已去,遍体鳞伤,战后的伤心失望使得兵士垂头丧气。诗人所塑造的鬼雄只能是对于未来胜利的期待。同理,秦军高唱《无衣》大步向前,全军一片昂扬气概,《无衣》那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断激励秦军开拓未来。《国殇》与《无衣》,这一南一北的壮歌,代代相传,成为我中华民族在胜败之时的巨大激励力量。

四、总结

从以上对《国殇》与《无衣》的深入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诗各有特点,二诗又各自根植于深厚的楚秦历史文化,诗歌反映了楚弱秦强,对深化强弱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本文所引《国殇》诗句源自:[宋]洪兴祖著.白化文 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01.

②本文《无衣》仅指《秦风·无衣》,为避免繁琐,文中从简。

参考文献:

[1][宋]洪兴祖著.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01.

[2][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国殇
钱静
从《国殇》看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国殇》为何仅颂扬失败的将士
红与黑的记忆,永远的悲痛
孤独患者:《国殇》中的屈原
《九歌·国殇》历史与神话背景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