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中的情境设置要与活动主旨相匹配

2019-03-15 02:04孙开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纸飞机主旨公开课

孙开霞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是老师们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由于它具有形象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等诸多优点,因此比较多地被运用在了各级各类公开课中。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老师在设置情境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与活动主旨的匹配度。两者不匹配,不仅影响课堂细节表达的生动性、准确性,还影响活动主旨的有效实现。

我们来看一个设置的情境与主旨不匹配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片段:一位心理健康老师在市级心理教材培训活动中,上了一节题为“換个角度解放心情”的公开课。在介绍完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后,老师随即带领全班学生开展实践训练,以期加深他们对ABC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为此,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并同步展示出了配套的卡通画面: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一个男孩在公园里折纸飞机。他把折好的纸飞机放在了身旁的木头椅子上。就在他很认真地折着另一架纸飞机时,一个戴墨镜的男子坐到了椅子上,屁股下压着的,正是男孩已折好的纸飞机。看到这个情形,男孩气坏了,他很生气地责怪男子压坏了他的纸飞机。男子听了男孩的话,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立即欠起上身,对男孩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眼睛看不见,要不然就不会压坏你的东西了。”听了男子的解释,男孩……

老师给出的讨论题目是:如果你是那个生气的男孩,你会如何换个角度,解放心情呢?接下来,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请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五人,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表达全都集中到了男子的视觉状况上:他是盲人,他看不见,他不是有意这样做的……我不会怪他的,我能原谅他,我不生气了,等等。

听着学生们的回答,我感到他们早已下意识地从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走出来了,话语里充满了对盲人的怜悯和同情,也渗透着一些对男孩在没有了解真实情况下贸然产生气愤情绪的责备。至于ABC理论,则与他们的认知改变、回答内容没有什么相干了。

改变认知,是从理性的角度尽量客观地思考和分析,继而达成双方情感、思维上的一致,而非因为对方的某种生理缺陷或其他弱势表征引发当事人产生同情心、自责心后的情感及认知失衡。

从促发认知改变的因素来看,本环节情境设置产生的后果恰恰是后者,所以这位老师设置的情境与本节课的运用ABC理论“换个角度解放心情”的主旨并不匹配。因为它不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从ABC理论的角度调节自身主观想法的作用,而仅仅是引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

课后,听课专家对这节课进行点评,在给予肯定之后,也指出设置的情境不够妥当,后续如还需上这节课的话,一定要重新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结合ABC理论进行有效探讨,而非打感情的边鼓。

公开课是很重要的课,不仅展示学校、学生的风貌,也展示心理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作为心理老师,在准备一节公开课时,要关注整个课程的铺展,更要在情境设置上精心准备,多方论证,做到情境与心理课活动主旨的高度匹配,并为主旨服务,最终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由负面情绪主导转向理性信念主导的认知改变的过程,享受到由此产生的愉悦感、舒适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港中学,镇江,212028)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纸飞机主旨公开课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纸飞机怎样折才能飞得更远
会旋转的纸飞机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纸飞机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梦想号”纸飞机制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