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一个研究框架

2019-03-18 02:06张建军赵启兰
当代经济管理 2019年2期

张建军 赵启兰

摘 要  基于“供应链+”理念,围绕物流服务供应链视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视角、物流联盟视角以及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视角四个方面深度透视了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简称“两链”)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的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即探索两链协调发展的动因、构筑两链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定位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合理选择两链的协调结构、统筹设计两链协调发展机制、科学评价两链协调发展绩效等。最后,提出未来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主题,包括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式、协调机制、经济效益、风险控制及实证研究等,为国内外相关学者深入研究两链协调发展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2-0031-07

一、引 言

在消费升级、新零售及大数据的驱动下,“供应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且供应链的发展逐步从传统的线性、树状的供应链模式向网状的、生态化的供应链模式转型。

服务供应链是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的兴起以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成熟而产生,又随着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服务化为传统产品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VARGO和LUSCH(2002)首次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的理念[1];ELLRAM等(2004)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并构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服务供应链理论架构模型[2];宋志刚,赵启兰(2015)将服务主导逻辑的思想应用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3];TUNCDAN等(2007)在ELLRAM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供应链概念模型,且认为服务供应链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研究的新方向[4]。然而,随着企业竞争战略逐步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供应链也由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或服务供应链逐步转变为产品与服务相融合、相集成的产品服务供应链[5],产品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的集成与融合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物流服务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物流服务是我国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服务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6]。随着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正逐渐从传统的分散、单点模式向集成化、社会化、一体化与产业化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转变[7]。物流服务供应链是随着物流服务外包的深入发展、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升级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基于核心竞争优势的考虑而选择联盟的背景下产生的[8],由于物流服务供应链可高效整合各个分散的物流服务组织,为客户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提高客户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因而物流服务供应链已成为当前服务供应链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种以能力协调、合作为基础的供应链,是在物流服务采购过程中,从最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所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产品供应链的子链,是随着产品供应链的深入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与产品供应链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刘伟华,季建华(2006)研究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可通过能力集成与整合来保证整个产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9]。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简称“两链”)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供应链变革、整合和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整个产品供应链的响应能力,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满足新零售环境下消费者对极致客户体验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两链的互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链的协调发展与围绕以下四个视角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如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视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研究视角、物流联盟的研究视角以及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的研究视角等,如图1所示。

本文拟基于“供应链+”理念,围绕以上四个视角深度透视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包括两链协调发展的底层逻辑、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其中站在物流服务供应链视角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视角,揭示两链协调发展的底层逻辑、理论基础,认识到两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站在物流联盟视角及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视角,初步梳理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评述两链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为国内外相关学者深入研究两链的互动协调问题提供借鉴。

二、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一)站在物流服務供应链视角分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鉴于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之间存在的天然紧密关系,以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视角为切入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学者田宇[10]于2003年首次提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以来,国内物流领域的相关学者围绕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本内涵和理论等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如学者们站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对象为企业客户的视角下,深入研究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理论框架、价值创造机理、成员间的协调、任务分配、风险管理、价格决策、绩效评价、网络研究以及针对煤炭、航空、汽车、铁路、钢铁等特定行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8];除此之外,为适应企业物流需求动态变化的特点,部分学者如Liu等(2016)研究了企业物流需求中断情形下,物流服务供应链整体协调机制的构建问题[11]。同时,为适应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化发展演变的需要,部分学者如刘伟、高志军(2012)将企业物流网络视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基础[12];何婵、刘伟(2013)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理论系统分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属性,并构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模型[13];宋娟娟,刘伟,高志军(2017)进一步研究了基于网络资源视角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络类型,分析了各子网络对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影响程度[14]。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物流服务供应链呈现出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趋势,部分学者基于平台视角初步研究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系列问题,如武泽艳(2016)研究认为可基于平台视角,借鉴平台服务管理的方式来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相关问题,其系统研究了基于物流平台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优化问题[15];余本功,顾佳伟(2015)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思想,即第四方物流集成整合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能力的思想,研究了物流服务整合集成平台的构建问题[16];邢大宁,赵启兰(2016)研究了基于云平台的物流服务创新问题,阐释了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的理论内涵[17],此信息平台将是物流服务供应链未来发展演变的主要方向。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客户视角下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以及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平台物流服务的研究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下一个研究领域即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企业客户视角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的积累以及物流服务供应链逐步向平台物流服务方向发展演化的需要,两链协调关系的研究逐步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部分学者已认识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对象将逐步从企业客户视角转向其所处的整个产品供应链视角,且初步探索了两链的协调发展关系,如高开仙等(2016)初步研究了产品供应链和由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物流网络之间的互动协调与联动发展关系,认为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网络的多边联动可有效提高整个产品供应链的经济效益[18];罗建峰(2015)围绕产品供应链动态发展演变的特点,系统研究了动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构建及资源匹配等问题 [19];张建军,赵启兰(2017)在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探析了两链协调发展的演化过程、逻辑与机理。

国内外学者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视角对两链关系的研究为相关学者深入研究两链的协调发展关系指明了方向。

(二)站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视角分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制造业与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界于2003年前后提出了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与联动发展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7年召开首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代表学者有王佐、王珍珍、丁元振等。国外学者Fawcett等(1993)首次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学术表述[20]。由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和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可站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视角来分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站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关系的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Mortensen和Lemoine(2008)对不同生产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对比分析[21];王佐(2009)站在企业视角系统研究了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本源[22];欧伟强(2013)研究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与联动发展符合共生网络的基本条件,可用共生网络理论来探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问题[23];王珍珍,陈功玉(2012)借用演化博弈理论方法研究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协调与联动发展问题[24]。

部分学者站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视角下,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如程永伟(2013)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模型,研究了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性[25];王珍珍(2014)基于自组织理论模型,建立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自组织演化模型,研究了两者之间的联动发展关系,认为制造产业的发展支配着物流产业的发展[26]。

也有学者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研究应逐步转向产品链与物流链关系的研究,如董千里,董展(2013)研究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本质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链的深度衔接和融合[27];江志娟,董千里(2015)基于集成场视角研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竞合关系,认为两业的联动研究应逐步转向产品链与物流链之间关系的研究[28];由此可见,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与联动发展研究的重要价值。国内外学者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与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对于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站在物流联盟视角分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由于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也可以视为物流联盟,因此可以站在物流联盟视角,以参与物流联盟的企业以及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为切入點来分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针对物流联盟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李凤(2013)认为物流联盟的形式有纵向联盟、横向联盟和混合联盟,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系统研究了影响物流联盟协调创新的主要因素[29],而本文拟研究的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可视为物流联盟中的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相结合的复杂混合联盟形式。彭伟,符正平(201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多边联盟的理论框架,并就多边联盟的形成、治理及演化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30];Das和Teng(2002)采用社会交换理论方法建立了多边联盟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31];Chung和Beamish(2012)在此理论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多边联盟形成之后的动态演化机理问题[32];Li等(2012)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方法,深入研究了联盟的类型和范围对多边联盟治理结构的影响[33];戴建平,骆温平(2018)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研究物流企业参与的供应链联盟的协调机制[34];赵炎,王冰,周瑞波(2012)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了物流联盟研究的新思路,即“网络属性思维”[35],而此种基于网络属性的研究思路与刘伟、高志军(2012)提出的将企业物流网络作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基础的网络思维模式不谋而合,说明社会网络理论可以作为物流联盟乃至由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的复杂物流联盟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联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于由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形成的复杂物流联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站在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视角分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是指由线下渠道构成的产品供应链与线上渠道(线上渠道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移动社交电商、线上APP、微电商、微博等)构成的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协调问题的研究。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存在渠道冲突,会引发一系列的管理问题,需要协调[36],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涉及到两条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协调问题;而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联动也需要实现协调,且属于两条供应链之间的协调问题,此问题与双渠道/全渠道供應链协调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可站在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视角来分析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针对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主要是围绕渠道选择、价格决策、生产决策、契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如Dumrongsiri等(2008)研究了生产商采用双渠道营销模式的条件[37];林晶,王健(2018)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的最优分销渠道选择问题[38];Dan等(2012)围绕集中与分散决策模式两个维度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价格策略[39];王先甲,周亚平,钱桂生(2017)设计了一种带固定补偿的收益共享契约,实现了生产商规模不经济条件下的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40]。

国内外学者围绕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数理模型对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评述

(一)站在物流服务供应链视角评述两链协调发展问题

通过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视角下的两链协调发展文献的梳理可得,现有文献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文献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仅仅将单个企业客户作为其服务对象,而没有将企业客户所处的产品供应链作为其真正的服务对象,尽管部分学者已认识到产品供应链作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对象的重要意义,但在理论及实证研究方面仍以企业客户为主;二是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与其服务对象即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较罕见,张建军、赵启兰(2017)基于“互联网+”视角,从宏观上分析了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联动发展的演化逻辑与机理,此研究成果为相关学者深入研究两链的协调发展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站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视角评述两链协调发展问题

现有文献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研究,其立足点虽为供应链,但其着眼点是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28],而对物流企业所处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与制造企业所处的产品供应链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不足。随着“供应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与联动发展将逐步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演化为由“供应链+”制造业所形成的产品供应链和“供应链+”物流业所形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与联动发展问题。

尽管江志娟和董千里(2015)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研究应逐步转向产品链与物流链之间关系的研究[28],但其针对两链之间关系的研究仅仅围绕主导产品链的制造集成体与主导物流链的物流集成体两者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真正触及两链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国内外相关学者应紧紧围绕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关系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这样才符合“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实现两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

(三)站在物流联盟视角评述两链协调发展问题

通过对物流联盟视角下的两链协调发展文献的梳理可得,国内外学者围绕物流联盟的研究大多针对双边、多边联盟以及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的研究,而针对由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形成的复杂混合联盟的研究并不多;但以往针对物流联盟当中的双边、多边联盟以及横向与纵向联盟的研究为由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组成的复杂混合联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链的协调发展可以在借鉴物流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围绕两链协调的特点进行更深入的交叉研究,逐步拓展物流联盟的研究范围、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四)站在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视角评述两链协调发展问题

目前众多学者基于博弈论,围绕定价决策、产量决策、契约设计等方面研究了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的协调问题,而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同样需要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两链联动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属于横向的平行协调,而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属于纵向的交叉协调,其协调时考虑的主体较多、影响因素复杂,协调难度较大;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的横向平行协调的研究,针对由两链构成的纵向交叉协调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国内外相关学者可在借鉴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相关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两链协调的特点,深入研究两者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以上文献评述可得,目前产业界与学术界针对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视角“碎片式”的研究了两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演化过程、竞合关系、研究方法等,缺乏针对两链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研究。

四、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框架

为系统规范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相关问题,本文构建了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此研究框架由两链协调发展的动因、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协调发展的目标、协调结构的选择、协调发展机制设计以及协调发展绩效等六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构成。其中协调发展的动因是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起点,协调发展绩效是衡量两链协调发展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协调发展绩效的评价可反映实际协调发展效果与协调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设定协调发展目标,进而通过调整协调结构,改进协调发展机制设计等来最终实现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

(一)協调发展的动因

两链协调发展的动因是说明两链协调发展必要性,阐明两链协调发展研究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环节,是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的起点。只有系统深入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的促成因素,深刻揭示两链协调发展的动因,才能更好说明两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抓住两链协调发展的症结。两链协调发展的动因应紧紧围绕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视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视角、物流联盟研究视角以及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视角,立足两链协调发展现状,追根溯源,深度剖析。

(二)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由两链协调发展的动因出发,基于“供应链+”发展趋势,围绕物流服务供应链、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视角,同时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深入研究、梳理、总结、提炼两链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夯实两链协调发展的根基,完善两链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构建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式,为国内外相关学者规范、深入研究两链协调发展问题提供切入视角和研究思路。

(三)协调发展的目标

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是衡量两链协调发展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而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因两链所处的发展阶段、两链的发展现状、两链所处行业特点、两链核心企业的资源状况、两链输出的产品及服务等的特点以及两链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科学定位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对于提高两链协调发展水平,实现两链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主要有实现两链供需精准匹配、提高两链协调发展的效率、实现两链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降低两链协调发展风险等。

(四)协调结构的选择

两链协调发展的结构主要有“弱”联动、“点”联动、“线”联动、“面”联动、“网”联动以及“生态”联动等六种;不同的协调结构,其协调的紧密程度不同、协调的效率不同、可实现的协调目标不同、协调时涉及的主体多少不同、所需的协调机制设计等不同。两链协调结构的选择需紧紧围绕两链协调的目标,结合两链的发展现状及所处环境的状况等因素来综合考量。

(五)协调发展机制设计

两链协调发展机制的选择和设计是两链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两链协调发展目标的制度安排,是维持两链协调发展关系的关键;两链协调发展机制需围绕物流联盟、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视角,针对两链协调发展的结构,选择采用适当的经济或社会机制来保证两链协调发展持续稳定运行,实现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两链协调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信任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及关系协调机制等。

(六)协调发展绩效

两链协调发展绩效是衡量两链协调发展效果的重要环节,需紧紧围绕两链协调发展目标及动因,结合影响两链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两链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两链协调发展的绩效。两链协调发展绩效的评估结果是衡量两链协调发展目标是否实现、两链协调发展目标是否滞后、超前、是否需要重新定位的重要依据。

两链的协调发展需要一个严谨规范的研究框架的支撑,需在深入探索两链协调发展动因的基础上,构筑两链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定位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合理选择两链的协调结构,统筹设计两链协调发展机制,并紧密围绕两链协调发展实际科学评价两链协调发展绩效。

五、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研究展望

在明确两链协调发展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上文围绕物流服务供应链、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联盟以及双渠道/全渠道供应链协调视角的评述结论,提出未来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主题,如图3所示。

(一)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式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初步研究了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但缺乏针对两链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式的深入研究。因此,应在系统梳理与两链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两链协调发展的缘由和理论基础,逐步构建两链协调发展的通用研究范式,为国内外相关学者针对不同行业的两链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二)两链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两链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是两链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任务协调、质量协调、利益协调等,只有两链实现了协调运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两链协调发展的优势,提高两链协调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在借鉴有关供应链协调运作机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两链协调发展的特点,构建模型,深入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策略。

(三)两链协调发展的经济效益研究

两链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在实现物流服务供需匹配、满足产品供应链物流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两链融合的经济效益。两链协调发展的经济效益是评价两链协调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在定性分析两链协调发展对提高两链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深入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的经济效益以及影响两链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四)两链协调发展的风险控制研究

两链在运营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两链的协调发展同样存在复杂的运营风险,可结合两链的风险形成机制,系统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的风险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对两链协调发展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最后采用数理模型法、博弈论等方法研究两链协调发展的风险控制策略。

(五)两链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在对两链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针对实践领域中两链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两链中企业行为对两链协调绩效的影响,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验证两链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两链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 VARGO S L,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16(1):1-17.

[2] ELLRAM L M, TATE W L, BILLINGTON C.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4) :17-32.

[3] 宋志刚,赵启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从供应到需求的视角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5(3):14-22.

[4] TUNCBAN. B, ERHANADA, MELIKED . K, et al. A new framework for service supply chains[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7,27(2):105-124.

[5] 但斌,刘墨林,罗骁.面向产品与服务差异化集成的产品服务供应链模式与发展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45-51.

[6] 张祥.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1-48.

[7] 鄢飞,董千里,王莉萍.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机理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8):53-57.

[8] 张建军,赵启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联动发展的演化机理研究——从“去中间化”到“去中心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5):5-15.

[9] 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 供应链研究新趋势[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10] 田宇.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11] LIU WH, LIU Y, ZHU DL, et al. The influences of demand disruption 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 comparison of three coordination mo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6,179(9):59-76.

[12] 刘伟,高志军.物流服务供应链: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4):19-25.

[13] 何婵,刘伟.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属性分析[J].企业经济,2013(7):56-59.

[14] 宋娟娟,刘伟,高志军.网络资源视角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类型测度[J].企业经济,2017(6):83-89.

[15] 武泽艳.基于物流服务平台的供应链协调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16] 余本功,顾佳伟.第四方物流模式下基于本体的物流服务集成平台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4): 103-105.

[17] 邢大宁,赵启兰,宋志刚.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8):5-15.

[18] 高开仙,余思勤,刘文白.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互动协调[J].企业经济,2016(1):61-65.

[19] 罗建锋.动态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与运作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0] FAWCETT S E, CLOSS D J. Coordinated global manufacturing, the logistics / manufacturing interac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3,14(1) : 1-25.

[21] Ole MORTENSEN, OLGA W.LEMOINE. Integration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8,28(4):331-359.

[22] 王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9(2):16-19.

[23] 欧伟强.基于共生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3-26.

[24] 王珍珍,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3):86-97.

[25] 程永伟.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测度及影响研究——基于供需依赖性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3(1):62-71.

[26] 王珍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自组织演化动力模型[J].统计与决策, 2014(17):36-39.

[27] 董千里,董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集成场的场线形成及推论研究[J].物流管理与工程, 2013(2):68-71.

[28] 江志娟, 董千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关系研究——基于集成场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8):13-16.

[29] 李凤.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物流聯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30] 彭伟,符正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多边联盟研究与概念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5):60-71.

[31] DAS T K, TENG B. Alliance constellations: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45-456.

[32] LI D, et al. Governance in multilateral R&D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4):1191-1210.

[33] CHUNG C C, BEAMISH P W. Multi-party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multiple post-formation change processe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47(4):648-663.

[34] 戴建平,駱温平.供应链多边合作价值创造实证研究——基于物流企业与供应链成员多边合作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 2018(5):15-25.

[35] 赵炎,王冰,周瑞波.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新思维”——基于文献综述[J].软科学, 2012(9):138-141.

[36] TSAY A A, AGRAWAL N.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13(1) : 93-110.

[37] DUMRONGSIRI A, FAN M, JAIN A, et al. A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direct and retail chann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3) : 691-718.

[38] DAN B, XU G, Liu C. Pricing policies in a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with retail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9(1) : 312-320.

[39] 林晶,王健.异质品双渠道供应链下制造商的渠道决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8(6):72-84.

[40] 王先甲,周亚平,钱桂生.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17(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