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探讨

2019-03-22 11:07朱海娟刘路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幼教幼师健康状况

朱海娟,刘路遥

(山东中医药大学健康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

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幼师对幼儿的影响意义重大。

1 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受到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尚未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幼儿在行为上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观察身边成人的行为从而习得某些社会行为;情感方面,依恋是幼儿期儿童的一种主要的情感,通过建立与母亲或重要他人的安全型依恋,可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需要。

1.1 幼儿大脑发育尚不成熟

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尚未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是非对错尚未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此阶段的幼儿思维是两极思维,非黑即白,而且容易泛化。

1.2 幼儿的人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在此阶段,儿童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等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都会对幼儿的人格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1.3 幼儿行为模仿性强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期的儿童通过对外界行为的观察模仿从而习得社会行为,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都是儿童模仿学习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4 幼儿依恋需要强烈

幼儿期的儿童,渴望与重要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爱和尊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1]。 研究表明,在生活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今后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从安全型依恋中获得的温暖、信任、安全感,奠定了未来生活中良好心理功能的基础[2]。

2 幼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幼师对幼教这一行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工作压力等已成为影响幼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2016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 023 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2%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3]。

学者李生兰于2001年对上海市及上海郊区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从心理压力、困扰、成就感、疲劳感等维度对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幼儿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为:疲劳感较深、成就感较弱、内疚感较强、同事关系满意度较低[4]。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由于工作压力、个人情感压力等问题,使得幼师在工作过程中极易降低自身工作情绪,产生职业倦怠感。 职业倦怠会显著降低幼师对于幼教事业的热情以及责任心,影响幼儿教师的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梁慧娟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2003)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接受调查的447 名幼儿园教师中,2.9%的幼儿园教师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59.5%的幼师有较明显的倦怠倾向。

学者魏燕(2007)在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调查研究中发现, 幼儿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调节的灵活性能力较为薄弱是我国幼儿教师在职业特征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自己能否坚持幼教工作表现出动摇性,并缺乏克服工作中困难的毅力和勇气[5]。

幼儿园的工作要求、家长的期望,都要求幼师在工作中投入巨大的精力,从而导致幼师的情绪被极大消耗,产生不良情绪[6]。

秦旭、闰荣林在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中发现,幼师的心理压力程度普遍较高,且压力强度与教龄成正比,教龄在13~19年的教师感到的压力强度最大[7]。

刘文等使用自编问卷对大连市的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压力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74.7%的幼儿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大,44.1%的教师有离职倾向[8]。

由于工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作环境、基础教育设施等外在环境的不同, 使得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但工作压力、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心理亚健康等是我国各地区幼师普遍面临的问题。

3 幼师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其个性和很多重要心理品质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幼师,是孩子在幼儿期除了家人以外的一个“重要他人”,在幼儿眼中,幼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幼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1 幼师影响幼儿的行为模式

班杜拉认为,儿童在幼儿阶段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9]。儿童的许多学习行为出现在社会环境中, 儿童的社会行为通过观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或性别相同的人而习得。 幼师作为儿童在幼儿期的重要他人之一,自身的言行举止会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善良、乐观的幼师,会通过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儿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情感淡漠、消极的幼师,较少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不易察觉孩子的情感变化,很难培养师生之间轻松和谐的相处环境。 因此幼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及时的强化是帮助儿童培养正确行为的有效方式。在学校期间,如果幼儿教师没有及时对孩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给予负强化, 极有可能将助长孩子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刘瑛(2006)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发现,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10]。

3.2 幼师是幼儿人生中的重要他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童年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将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幼儿园对于幼儿期的孩子而言,重要性仅次于家庭,儿童如果在幼儿期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将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儿童在幼儿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将会对孩子日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幼师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为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予孩子爱和尊重是幼师在工作中应尽的义务。

3.3 幼师对于幼儿人格积极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幼师以自身人格直接作用于儿童, 直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人格。 在师生的交往中,人格健康、乐观善良的幼师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来自幼儿教师的爱以及师生友谊的快乐,从而满足幼儿的安全感和自尊感,体验到安全、愉快、尊重、自信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如果幼师情感淡漠、缺乏责任心,就会使幼儿感到冷漠、严厉,容易体验到恐惧、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形成沉默、自私、不信任等不良人格[11]。

3.4 幼师影响幼儿的情绪健康

幼师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消极能量便会影响到工作,进而影响到与幼儿教师工作密切相关的儿童。情绪低落的幼儿教师也很难察觉到幼儿的情绪变化, 忽视幼儿的心理感受,减少与幼儿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龄前儿童智力技能发展尚不完善, 在幼儿园期间,相比于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性格和习惯的培养,一位积极、乐观、善良的幼师,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儿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为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应提高社会对于幼教行业的关注度,提高幼师从业标准; 幼儿教师自身应学会正确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方法,及时缓解内心心理压力,必要时应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为实现幼教行业健康发展, 家长的理解支持、教育设施的发展完善、幼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猜你喜欢
幼教幼师健康状况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男幼师荒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