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分类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19-03-22 11:22张文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时育人思政

张文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分类教学是指以课程设置总体目标为指导,根据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构成、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类,然后采取相应教育教学方法。[1]在人才培养日益精细化发展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向:一是按照学生的学制进行分类。如高职二年制班级、三年制班级、五年一贯制班级(初中起点的高职教育)、高本班(与本科院校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有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和三二分段专升本两种模式),除学时和学分有别之外,其教学计划、教程标准、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二是按照专业群进行分类教学。相同学制不同专业群,其学时学分、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大致一样,但在思政课模块化专题教学内容方面侧重点有所区别。此外,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具有保障的前提下,也可以在小范围内实施按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分类教学。

1 基于学生分类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1)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因学制不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作为高职必修核心思政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对于二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班级而言,学生理论素养普遍较弱,课程设计应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够用”即理论上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讲清基本理论就行;“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与激发专业兴趣相契合,模块化专题教学内容因专业群相异。其一,不同专业群选取差异化的模块化教学专题。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模块化专题式教学具有主题鲜明、重难点突出、内容组合相对灵活等优势。以“概论”课为例,二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班级理论总教学学时约为36学时,三年制和高本班理论总教学学时约为60学时。实际上,“概论”课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党史等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5章的教材内容足可以设计成40个左右基础理论型和学术探讨型的教学专题。其二,在同一教学专题中,同样的理论宣贯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群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作为支撑。

(3)与学业和兴趣拓展相结合,思政类选修课程因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有别。高职院校还存在专升本、考研和爱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小众”学生,大众化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并不能完全覆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层次需求,还应基于思政课开发思政类选修课程,进一步突出理论教学的深度。以“概论”课为例,对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教学模块,在吃透教材体系的前提下做好思政类选修课程开发,如《马克思主义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当代中国外交》等。思政类选修课程的内容边界要清晰,课程重难点层次分明,教学专题紧凑高效,学时偏少一些,班级容量上可以偏小一些,能够满足“小众”学生对于“思政课”某一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

2 基于学生分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1)总体原则:制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对应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实践教学,总体原则是根据思政课教材内容,对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主题竞赛活动,设计不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再根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取舍选定,做到菜单式教学。制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学生手册,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设计为“传递青春正能量,展示大学生活秀——大学生活微电影制作”“模拟法庭”“‘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校园文化热点问题调研”和“社会调查”5个模块,前3个模块对应“基础”课,后2个模块对应“概论”课,明确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分别对接“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攀登计划”。这5个模块实践教学内容是三年制和高本班专业必修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学生手册分学期推进,在教师审定评价的基础上选取一定比例的项目进行培育参加国家和省级对应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二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班级,因为学制较短、学时有限,不再单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主要采取课内实践教学的方式展开,在课程总学时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课内实践教学学时。

(2)递进原则:对于有兴趣并热衷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制订加分项,引导学生参加更为精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以“特色”和“精品”为目标,针对三年制和高本班部分热衷于政治理论学习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手册中设计一定数量的选修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如“坚定‘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海报制作、原创歌曲、舞台剧表演”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思政课专项经费支持和思政类学生社团推进实施。结合每学年的“青马协会”“知行法学社”等思政类学生社团招新工作,按照实践教学手册实施细则部署项目实施任务,设定作品目标,经过审定和筛选,最终确定一定数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作品,作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周”学生成果展示和汇演。

(3)“大思政”实践育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分层、分类参与校园实践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9个坚持”“6个下功夫”的教育新思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层面,还要树立“大思政”实践育人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思政课教师要抛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陈旧理念,挖掘协同育人的合力,在“守好一段渠”的前提下,从理性、适度、有为原则出发,参与全员育人工作,指导学生校园活动和实习实训工作等。如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思政课教师担任好思政课教师、生活指导老师和学业导师三重角色,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与高校育人实践活动相融通。

3 基于学生分类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保障机制构建

其一,动力机制。在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基本工作之余,如何激发思政课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在于构建动力机制:第一,构建综合考评制度。即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业绩与育人情况分模块分项目进行评价,作为教师年度工作业绩等级评定的主要依据,业绩等级的评定作为教师岗位聘任或职位晋升的直接依据。第二,全员育人制度。规定思政课教师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外,还要必选若干育人项目,如担任班主任、协会社团指导老师、学生入党联系人等,对于完不成育人指标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第三,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主要通过利益引导,根据思政课教师完成的教学业绩指标、育人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惩。

其二,重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动力机制构建后,学校还应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引导教师更好参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尤其是实践育人工作。思政课教师参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还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术业有专攻”,角色重构一定要遵循适度、理性和可为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能硬性摊派任务。

4 结语

分类教学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其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内容是重点,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凸显菜单式差异化教育教学。二是制度是关键,要制订相对应的全员育人和绩效考核等奖惩制度,明确引导方向。三是确立“大思政”实践育人理念,要坚决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的理念。

猜你喜欢
学时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