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活着》中人生观的两面性

2019-03-28 11:16姜安祈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两面性余华人生观

姜安祈

【摘 要】余华的作品《活着》体现了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人深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忘却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人们需要具有深层次内涵的作品引起情感共鸣。作品《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变幻,生活虽然艰苦,但却让人感觉到他是幸福的,在那个时代拥有耀眼的美好品质,同时,作品中也揭示了底层劳动人民苟延残喘的生活状态。本文主要根据作品中的情节探索其中所体现的两面性、人生观,以期为后续文学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观;两面性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235-01

作品中体现的是劳动人民满足于基层生活的现状,并在仅有的生存保障基础上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被设定为一种积极的人生。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当下,这种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却体现着消极的人生观。《活着》是余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其在经历过人生百味后,最终选择以一种最原始、最纯朴的心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以及乐趣所在,在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余华对生活平静而又宽容的心理状态。这部作品虽然仅用了最简单的题材,但其背后的人生哲理却十分深厚,在文学界可谓是一部体现人情冷暖的佳作。

一、《活着》中积极的人生观

(一)乐观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会因为经济状况稍有不济便愁眉不展,但在悲剧作品《活着》中所描述的主人公福贵可谓一无所有:家境贫苦,无亲无故,一头老黄牛是他全部的财产和依靠,但他却并没有体现出如常人的悲观情绪,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高速发展的当下,此类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相比之下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却与现代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更能体现主人公福贵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明确的文章主旨。福贵在亲人相继离去的情况下,说:“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得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这是福贵简单又平凡的心愿,而这个心愿却再也无法实现,其中体现出了他的无奈。虽然福贵心理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但他还是选择了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福贵身上所体现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支撑他活下去的精神食粮,而在现代,这也同样是我们需要继承学习的精神品质。乐观是战胜苦难的一剂良药,它能让人生更加精彩。

(二)积极的心理

很多人在面对生活苦难和压力时,往往会选择逃避,甚至将自己封锁在一个悲伤的世界里举步不前。主人公在经受了一系列生活打击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亲人的离去,面对那个艰苦的世界,支撑他的无疑是强大而又积极的心理。在文中主人公福贵说到:“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平凡而又简单的追求,表面上充满了福贵心中在面对人生打击时所吐露的心酸和无奈,但实际上他愿意让自己乐观地活着,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其实就是他积极心理最好的体现。他无数次给自己心理暗示,去克服人生中的所有困苦和不顺,积极地面对生活给他带来的失望和打擊。

(三)坚强的意志

在那个动荡年代,很多人选择了苟且偷生的生活,但福贵却用他的坚强意志对抗着社会上的邪恶与不公正。经历了家族没落的福贵,身无分文,他却用坚强的意志扺抗着国民党反动派对基层人民的摧残迫害。福贵是无依无靠的,也是穷困潦倒的,但他的精神却是富有的。陪伴他的仅有一头老黄牛,但他却从未埋怨过上天的不公,也不曾因为不幸的遭遇而走向堕落。这也许也是《活着》所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内容:即使生活万般刁难,但仍要认识活着的重要性,活着便会有希望。福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着人生的不易,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要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的不易。

二、《活着》中消极的人生观

《活着》中福贵的人生观是:只为活着而活着,仅限于“活着”的思想层面。在当下社会看来,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所作为地活着实际上就是苟且偷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人不应该仅为了活着而活着,作品中的福贵实际上是当时众多基层群众的缩影,其代表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的消极人生观。

三、结语

在作品《活着》中,余华运用叙述的手法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进行了详细记录,通过其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基层人民艰苦的生活状态,也引起了人们对“活着”的深思,何谓活着,是否仅仅只是成为地球上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作品中给读者的答案是活着就要怀着一颗高尚的心去回报社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大的快乐,平凡的活着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活着更是在为增强内心力量而不断付出努力,去获取比金钱物质更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单纯地活着,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断奋斗,从而更好地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张园.从简单走向事实——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3]黄伟林.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J].南方文坛,2007.

猜你喜欢
两面性余华人生观
一颗假糖的温暖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理性看待经济数据的两面性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外部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两面性——一个非线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专利制度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