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搭建扶贫桥技能铺就致富路

2019-03-29 10:18邢晓光李书博
农民科技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平泉食用菌园区

邢晓光 李书博

河北省平泉市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近年来的头号任务,经过不懈努力,到2018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系统内贫困人口28362人中有26194人已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3.06%降到0.62%,8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贫困户收入由2014年的2835元提高至5522元。2018年3月通过了河北省贫困县退出评估验收,2018年9月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终于实现了高标准脱贫摘帽!

平泉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范例,“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原國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批示,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环京津农业产业扶贫座谈会在平泉召开,精准扶贫、率先脱贫、如期稳步奔小康的平泉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第一抓手,帮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平泉市突出发展食用菌、设施菜、经果林三个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一是食用菌产业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集科技研发、高端种植、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和全国价格形成中心等优势,把食用菌作为产业扶贫的首选,大力推广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全市食用菌总量达到6亿棒、产量58万吨、产值60亿元,10380名贫困人口通过食用菌产业脱贫。二是设施菜产业带动成效不断增强。平泉设施菜产业久负盛名,尤其是黄瓜种植规模和产量位居河北第一,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区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按照“一户一棚”的标准,大力发展设施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设施菜面积达13.5万亩,发展设施菜大棚4.15万个,年产量达120万吨、产值36亿元,5869名贫困群众通过设施菜产业脱贫。三是经果林产业日趋成熟壮大。平泉是全国山杏主产区和北方最大的杏仁交易市场,同时大力发展苹果、梨等果树种植,组织实施“人均百株果”工程,投入资金2000万元,为所有贫困人口免费栽植果树近180万株,扶持贫困户大力种植经果林,实现长远结合。林果产业种植面积117万亩(其中干鲜果品40万亩、山杏67万亩),产值19.8亿元。

在扶贫的产业配套上,平泉建立了以国家级食用菌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5家科研实体为平台,拥有150名专业技术人员、500名乡土技术人才组成的技术服务体系,培育了遍布全市、延伸全国的销售流通网络,目前承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85个、生产大户3500户,经纪人队伍5000多人,中华蘑菇网、中华杏仁网上线运营。

二、坚持扶志与扶智一起抓,促进贫困群众“自我造血”

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平泉市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和“思想扶贫”,注重扶贫务必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授“鱼”必须与授“渔”相结合,强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扶贫脱贫的内在质量和水平。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了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广大贫困群众已经由“等靠要、慵懒散”的思想转变为“主动干、我要富”的思想,群众内心中“我要脱贫”的声音已经成为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底气和动力源泉。

强化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实效。制定了《平泉市农村实用技能脱贫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农村实用技能脱贫培训工作督导制度,扎实开展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对象的精准脱贫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规范各项制度,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了“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运转协调化”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围绕特色产业,每年举办各类免费实用技术培训班260多期、10000人次以上。采取理论授课、现场授课的方式,对果树栽培、蔬菜及食用菌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开展培训。尤其是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专门成立了市级食用菌发展服务中心,各乡镇都配有食用菌办公室,专业技术人才达1000多人,为全市和周边6个省区20多个市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授人以渔,效果立竿见影。培训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实现就业,极大地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平泉市农广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立足点,以引导、帮扶和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8个,产业示范基地18个,探索教育培训与服务推广相结合的长效跟踪服务机制,服务下沉到农村基层,以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

三、坚持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三化互动”,确保稳定脱贫

平泉根据当地实际,始终坚持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良性互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种效益互促共赢。

(一)实施“三零”产业精准脱贫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双赢

面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户脱贫缺资金、少办法,担心市场风险、希望降低门槛,因病因残劳动能力不足等“老大难”问题,平泉市围绕食用菌、设施菜等特色产业,依托“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政策,探索了“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精准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让贫困群众广泛受益、直接受益、稳定受益的产业脱贫路子。投入“零成本”,就是由政府整合政策资金、金融部门提供贷款资金给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作为贫困户入股本金,或园区把大棚及菌棒等设施、设备先赊给贫困户,待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后再返还成本,贫困户不用出一分钱就能投资产业;经营“零风险”,就是构建企业、园区和贫困户新型利益联结体,高风险环节全部由园区和企业承担,贫困户只负责生产管理,让贫困户不用承担产业发展、独立经营和偿还贷款的风险;就业“零距离”,就是把园区建在村庄边,贫困户移步入园,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目前,“三零”扶贫模式已广泛应用到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在实施过程中,平泉市禁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单纯入股分红,坚决“不养懒汉”,而是让他们通过新型利益联结机制“零风险”地经营产业,让贫困户在扶贫中长志气、当主角。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缺资金问题,平泉积极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通过采取银行贷、财政补、园区赊、地入股的办法,让贫困户不花一分钱“零成本投入”发展扶贫产业。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三无一有”(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和有致富意愿),以及政策无法兜底的深度贫困群体脱贫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贫困群众积累了发展资金、掌握了劳动技能、找到了脱贫路径、激发了创业动力。2015年以来,累计发展百亩以上园区112个,直接带动7900户、16300名贫困群众脱贫,户均年增收2.7万元。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重点抓好四个环节防控风险。在产业风险防控上,将产业链成熟的食用菌作为扶贫的首选产业,运作模式试验成熟后,又将产业延伸拓展到基础良好的设施菜、林果、养殖产业。在企业风险防控上,严格选定经营状况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目前,全市贫困户参与经营的52家扶贫企业全部为承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贫困户风险防控上,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创新机制,将企业、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连接体,种子、市场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企业和园区承担,技术由园区统一指导,贫困户只需要进入园区进行生产,对于不可抗力造成贫困户无收入或收入严重受损,由园区负责赔付损失,并支付务工工资。在金融风险防控上,贫困户所借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企业(园区)法人参与担保,主管部门和银行系统进行层层审核把关,同时政府成立担保中心,引入第三方保险机制,扶贫龙头企业发生经营风险,担保中心、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按照1︰1︰8的比例共同偿还贷款本息。

(二)实现中心村社区与现代产业园区“两区同建”,促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

平泉地处山区,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散居在深山区、贫瘠地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群众生产生活要素匮乏,“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现这部分群体的持久稳定脱贫,必须将其有序转移出来,推进人口要素集中、生活要素集聚、生产要素集约,彻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2011年开始,平泉在全省率先推进中心村建设,将29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80个中心村。在自然条件好、产业基础好、人口集聚度高的村建立中心村,引导周边偏远、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户集中搬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为每个安置小区高标准配备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水、电、路、讯、气、暖等基础设施。同时,将移民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谋划摆布了一批食用菌、设施菜等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分类引进了一批以加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源、环境、产业、公共设施的共享,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居住环境问题,又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搬迁后有产业经营收入问题。

目前,全市启动建设中心村42个,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2亿多元、撬动社会资金7.5亿多元,配套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直接受益群众达6万多人。

(三)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脱贫攻坚路上,平泉始终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主打“生态扶贫”牌,以“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食用菌产业方面:首先从山林抚育、水系整治和生态修复开始,确保绿水青山这个生态大环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从生产基地入手,推行标准化生产,整个过程严禁使用农药、添加剂,严格保护基地周边环境,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蘑菇都是可追溯的放心食品,产品价格每斤高于其他产地一元左右。食用菌产业同步带动了原料林种植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2%。

林果产业方面:目前,全市种植各类经果林106.5万亩,计划到“十三五”末,再发展15万亩,届时仅这一产业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康体休闲、生态旅游、光伏农业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通过打造辽河源契丹文化精品片区等沟域经济,发展生态游、农家游等生态产业,让贫困户充分参与,不仅使贫困户脱了贫,而且致了富。

平泉市胜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并没有就此止步,在習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强化脱贫不返贫措施,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经济强市、魅力平泉”,让所有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市政府)

猜你喜欢
平泉食用菌园区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平泉发改局:打好立县富民“三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