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2019-03-30 09:46陆敬文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摘 要】 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概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实现路径:转变思想理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平台,发挥网络教育载体的优势;推动资源共享,实现多元载体中教学资源的融合;注重对教育载体的监督,实现科学把控。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计划,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进入了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构建新业态的发展阶段,而教育亦是如此。相较于传统的说教课堂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加多元的价值理念,更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条件。在当前多元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非常严峻,其价值体系构建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新规律,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这一载体,推动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以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层出不穷,信息不断被整合与集成的时代。新业态的构建需要新的载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手段,让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当然,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变化并不限于此,这些变化构成了当前新的教育发展环境,并为教育载体的创新提供了依据。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是传统思政教育中的主力,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学生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已经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主导着课堂上时间的分配,即根据课前设计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利用具有预设性的问题,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阐述与问题的回答中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占据主动,学生更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参与学习实践,因此学习动机也明显不足,参与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渗透的过程中,立德树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能够通过微信、微博、公开课平台等新媒体工具自主获取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选择自主学习模式,而教师作为教学辅助对学生进行指导,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开展与完善。

二是互动方式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观点,传播权利的平等性为互动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话语权是个体获得尊重的重要体现。在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的话语权明显被限制,教师为保证统一的教学结果,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缺少宽容,课堂交流多是单方面的,难以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逐渐扩大,实现了从单向接受到多元互动的过程,如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道德规范,能够通过课程平台与教师进行线上互动等,这样的传播模式,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一个被动学习的角色,而成为了思想政治理念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教学资源的变化。传统教育环境相对封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孤军奋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挖掘教育资源,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沟通相对困难。而在“互联网+”时代,全国各地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联系,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沟通与共享,如一些高校将自己制作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上传至平台,其他学校可以下载应用,通过对比思考找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达到丰富教育资源、拓宽交流范围,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概述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意义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信息交流载体的范围。新媒体能够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并对受众进行服务与引导,让信息不再局限于受众之间的单纯传递,更成为分析信息传播趋势的数据,并对以后的交流与沟通做出预测。这样的信息沟通载体一方面打破了信息沟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让随时随地获取、传播信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盲目性,让信息载体的服务更加智能化。[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教学载体的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微信、微博、QQ、推特、Facebook以及各种直播平台,都能够成为教学交流的新工具,而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说教,这些新的载体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其形成的新的教学反应也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2、“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型教学载体的优势

其一,促进了大学生主体个性化的培养。例如在“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与教师、学生展开互动,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并能够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以及自身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新的解读。

其二,促进了教育新平台的构建。传统的课堂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元要求,互联网上从专业的在线课程,到各种新媒体手段和自媒体工具应有尽有,极大扩宽了教学平台的领域,让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更加多样。

其三,拓宽了教学沟通渠道。在互联网平台上,课堂沟通实现了从教师的单向知识灌输向师生双向互动的转变,教师与学生能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从而拓宽交流渠道,优化师生关系,促进思想政治理念的渗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实现

虽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为教学实践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是由于教育与互联网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带来的风险远超出了对教育带来的益处,一些学生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肆无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加筛选地接受各种网络信息,使得一些不良价值理念趁虚而入,对学生造成了误导;教师角色不断弱化,由于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自身参与互联网的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一些教师在网络公开课的制作,短视频的上传、公众号的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对学生的指导缺乏说服力,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做出调整与优化,让教育载体真正体现服务与引导的优势。

1、转变思想理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即学校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还应该对虚拟世界进行科学构建,让学生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获得全面引导。转变思想理念是新时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前提,学校、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学生引入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公开课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密切关注网络环境质量,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征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2]

2、创新教育平台,发挥网络教育载体的优势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延伸。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当前教学载体的变化,并能够主动融入到教育平台中来,让学生能够逐渐融入平台,并接受其中有趣、生动的教育内容。在平台构建中,学校、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学形式的创新,让教学载体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习惯;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内容的创新,对视频、动画、图片、网络用语等进行筛选与运用,提高思政内容的吸引力。

3、推動资源共享,实现多元载体中教学资源的融合

课程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而要想支撑当前教学载体的创新发展,高校必须要探索多种手段,推动教学资源的融合。如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注重对既能够掌握新媒体技术,又精通思政教育的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为教学实践注入新活力;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不同平台、不同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进而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实践开展。

4、注重对教育载体的监督,实现科学把控

“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在创新载体的过程中应坚定科学的指导,并结合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实现对载体形式与教育内容的设计,如学校应注重对网路平台上思政教育资源的配置,注重对网络交流平台的监督,全面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做出引导与纠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

总之,信息时代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则为教育教学创新载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明确当前思想政治转变的情况,通过平台的搭建,体制的完善等措施,推动教育载体的发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卢玥,任念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41-144+17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8-69.

[3] 林秀芬.“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08)55-56.

【作者简介】

陆敬文(1986.3—)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南京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