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2017版)”中的数学课程目标:认知、认同、践行

2019-04-02 10:54张定强裴阳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张定强 裴阳

【摘 要】 “标准(2017年版)”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并列呈现,相互关联,形成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目标体系.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认知上准确把握和理解数学课程目标的含义、结构与要求,在认同上高度认可数学课程目标的理论价值、设计核心、实现路径,在践行上着力于数学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主阵地,真正使数学课程目标落地生根.

【关键词】 数学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在总结经验、充分借鉴、继承完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的规划与设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7版)”)就是其中成果之一,共由六部分构成,其中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并列在第二部分,凸显出本次课标修订中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呈现与以往的不同,需要理解、掌握、应用,并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不断的认知、认同、践行数学课程目标.

1 认知数学课程目标的含义与定位

课程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反映时代要求、遵循素养发展而确立的在课程维度需努力实现的目标,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发展性.数学课程目标是数学课程建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通过数学课程渴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状态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的含义与定位.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强化认识的过程,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认知就是深度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的第一要务.

1.1 认知数学课程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希望通过活动渴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为活动指明方向;目标具有维系活动系统运行方向的作用,是活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课程目标是指学校课程所要达成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能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它规定了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1].纵观“标准(2017版)”,数学课程目标上承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下接具体课程结构、内容、质量、建议.可见课程目标是建构数学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通过所确立的目标来精准规划数学课程结构、精选数学课程内容、明晰数学学业质量,规范实施建议,惟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其含义,才能知晓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地位.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标准(2017版)”的主导价值观,也是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主线,数学课程目标的提出与核心素养的渗透密不可分,课程目标既突出展现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性,又有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现實可操作性[2].因此,数学课程目标具有导向性、操作性、实现性等基本特征.

1.2 认知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和结构

“标准(2017版)”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版)”)中三维目标的拓展和深化.全文由三段构成,共计246字.第一段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3].”该段主要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这是从知识与技能维度提出的要求.

第二段指出“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该段主要强调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是从过程与方法维度提出的要求.

第三段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敢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3].”该段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责任、科学态度等.这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提出的要求.

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构成一个整体,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层级清晰,结构严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1.3 认知数学课程目标的关联与要求

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4].数学课程目标最为紧密的关联者就是数学学习共同体,其中关键的实施者教师的认识观与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学课程实施的优劣.但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常常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淆:三维目标本来是课程目标,但教师常将其视为教学目标[5],因此认知数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联与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三者范围依次减小,教育目的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它规定了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目标是一个中期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提出的,它规定了该课程实施过程中及课程结束后学生预期达到的要求;教学目标是一个短期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要实现的目标.数学课程目标作为一个过渡型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准确认识三种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深入领会数学课程目标在数学教育目的与数学教学目标的地位,既能找寻到数学教育目的的根基,又能捕捉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因,真正使数学课程目标落地.

2 认同数学课程目标的思想与实质

数学课程目标是课程共同体奋斗的指南,也是一种追求和向往,需要在思想上高度认同.认同是对某一观点、思想表示认可赞同,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认同是实现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

2.1 认同数学课程目标的理论价值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思维品质、关键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标准(2017版)”课程目标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这是经过长期数学课程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理论成果.早期高中数学课程围绕“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进行人才培养,2003年的“标准(实验版)”将三大能力拓展为五大基本能力: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以及数据处理[6].“标准(2017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凝练出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并将其渗透在课程目标中.

2.2 认同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核心

“标准(2017版)”课程目标提出的关键词有“四基”、“四能”、数学价值等,相比于“標准(实验版)”,从目标设计上作了升华和改造.“标准(实验版)”对课程目标描述中指出具体目标之一“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更多的是指对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等知识以及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数学能力的掌握,在三维课程目标中主要反映在“知识与技能”维度.“标准(2017版)”将“双基”课程目标发展到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涉及三维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基”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只有兼顾这四个方面,全面实现“四基”,才能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将“三能”拓展为“四能”是目标设计的又一亮点,“标准(实验版)”中指出要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2017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相比于“提出”、“分析”、“解决”来说,更偏重于创造性,发现问题是后三者的基础.“标准(2017版)”将三能拓展为四能,是对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的落实,这些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融为一体.

“标准(实验版)”强调要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并能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标准(2017版)”将“美学意义”升华上升到价值层面,将其内化为审美价值.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内在的体现,认识数学的审美价值,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欣赏、研究、创造与数学相关的学科,进而提升综合素养.2.3 认同数学课程目标实现路径

数学课程目标是基于学习者立场而确立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活动去实现,在掌握和充分理解数学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因为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是创新数学教育模式的思想前提[7],因此,要在思想高度上认同数学课程目标的可实现性,从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做起,不断学习、领会、理解数学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实质,通过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质量测评等途径让其目标在数学教育实践中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反思升华,形成价值共识,最终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3 践行数学课程目标的理念与要求

数学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否则就会使数学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与意义.践行是指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实质上就是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与要求来实现数学课程目标.践行数学课程目标最重要最关键的途径就是数学教学.

3.1 设计中嵌入数学课程目标基因

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需将数学课程目标转化成教学目标,进而转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实现目标.“标准(2017版)”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贯穿其中.课程目标就是要通过这些课程的主题要素并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中必须嵌入数学课程目标的基因,将数学课程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可实现化.首先要依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去设计教学目标,“标准(2017版)”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将每个主题的具体教学目标分成了三部分呈现: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内容要求主要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该部分清晰地罗列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相应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内容;教学提示主要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该部分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学业要求主要是针对学业评价提出的具体目标,呈现了“四基”、“四能”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

3.2 实施中融入数学课程目标要素

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学实施就必须融入数学课程目标要素,将数学课程目标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8].

数学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复习、导入、讲授、练习、小结.在课程目标的渗透上,复习环节主要是对“四基”的回顾与再现;导入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通常是以问题及问题串的形式导入,这种导入需要把学习共同体真正带入到学习与探究数学的场域;讲授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通过问题分析与解决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练习环节中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四基、四能的提升;小结环节可以通过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检测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度,以此促使学生提升数学素养.3.3 评价中拥有数学课程目标意识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那么数学课程目标就是评价的准绳.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充实,也离不开教学评价与学业质量水平的检测.因此无论在数学课程的建构与解构方面,还是在课程的教学、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以及教材编写方面,都要有数学课程目标的意识,不断评估、诊断、反思在这些方面数学课程目标的落实度.

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外作业的评价、日常的考试诊断评价等,这些评价必须以数学课程目标为基点来进行.对课堂教学评价,尤其要关注重难点的把握情况,四基的发展情况,四能的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对课外作业的评价要考虑作业布置与课程目标的适配程度,紧紧围绕“四基”、“四能”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布置与评析作业;对日常考试诊断评价,要关注和研究试题与课标的一致性,即做到试卷在数学课程目标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考试真正监测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水平.

4 结语

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理应认知其含义与定位、认同其思想与实质并将其理念与要求实施到位,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教育实践价值.虽然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只有找准着力点,且给予实践的勇气、力量、智慧于数学教育世界,方可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59.

[2] 黄翔,吕世虎,王尚志等.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新发展[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1):27-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5] 陈志刚. 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8):3-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张定强,王伶俐. 把系统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看家本领[J].中学数学杂志,2015(6):1-4.

[8] 史宁中,王尚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以能力为重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