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019-04-08 09:12闫世平
文理导航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闫世平

【摘 要】数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道瓶颈,它那枯燥的内容、深奥的知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然而,数学生活化教学则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更好地学习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意义;有效方法

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应用型、能力型的数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思路,也是把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实践的一种教学途径。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现阶段的初中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开始彰显,学生的叛逆性较强,对于初中数学枯燥单调的知识点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将理論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点和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求知探索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使传统数学课堂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教学转变成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数学知识点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为简单,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但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激增,学生开始接触函数、不等式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往往在教学中会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有着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时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使教学脱离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性、应用性。这不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更显得晦涩、抽象,也大大拉开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数学远远凌驾于生活之上,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目标。此外,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经常需要运用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材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有意识地抓住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理解,也让学生早早地建起数学知识与生活不可分割的认知体系。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三角形,并按照对角线、底边长、高等方面做记录,然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进行面积、周长、角的求解。另外,在教学中笔者也善于通过传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深切地觉得数学知识不仅在课本上,更在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化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此,既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使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提升一个层次,刷新教学效率,有效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喜欢数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积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

(二)提高生活化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和谐、愉悦,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习效果,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需要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情境教学的运用。通过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典型的日常生活情境,从而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效地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地做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此外,情境教学的开展还可以帮助学生们轻松学习数学课程,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准确抓住重、难点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丰富学生的应用经验,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率。另外,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还可以快速地把学生代入到新的课本知识内容的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实践证明,不管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讲得多么精彩,学生理解得多么透彻,可是由于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其在学生的脑海中留存的时间非常短暂,学生一出教室,甚至一下课就会把刚才所学、所想忘得一干二净。如果学生在课后不及时运用、巩固,随时激活一下储存在大脑中的数学知识,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能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那些知识迟早会烟消云散,毫无保留地还给老师、还给课本。所以,为了有效地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深化,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使课堂所学、所悟、所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运用,深深地刻入到学生脑海中,并且能够随时调动、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数学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如: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x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x的值。(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交电费是多少元?解:(1)由题意,得0.4a+(84-a)×0.40×70%=30.72,解得a=60。(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则0.40×60+(x-60)×0.40×70%=0.36x,解得x=90,所以0.36×90=32.40(元)。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活化习题练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围绕着生活中的应用而展开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认识数学,运用数学,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学习乐趣,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J].亚太教育,2016(35)

[2]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16(3)

猜你喜欢
有效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无人驾驶智能车障碍检测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