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神儒一体化思想的构建

2019-04-08 09:28陈媛媛闫立何平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陈媛媛 闫立 何平

摘    要:公元5世纪,中国的儒家思想就开始传入日本。在江户时代,从战乱上建立起来的德川幕府百废待兴,儒学因满足了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而作为意识形态得以蓬勃发展。同时,日本本土神道的发展也成为江户时代意识形态的另一大趋势。儒学和神道的互渗,触发了江户时期儒学家以及神道家们神儒一体化思想的构建。

关键词:江户时代;朱子学;神儒合一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5-0101-05

日本在善于学习的同时又固守传统,这种复杂的融合和统一也体现在公元5世纪后儒学传入日本引发的思想碰撞中。神儒一體化思想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社会并与日本本土神道思想产生碰撞,进而逐渐沉淀下来的文化与思想的结晶。它孕育了日本民众的精神世界,体现了日本人国民性的思想元素及内涵特征,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江户时代以前,佛教曾长期主导着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占压倒性优势地位。到了江户时代,为了压制佛教,日本社会出现了利用儒学思想解释日本本国神道思想的热潮。一些儒学家和神道家竭力调和神儒思想,以儒主神从和神主儒从两种神儒观为主线,以儒家的“理”和“王道”为基石,寻求适应日本社会的儒学本土化方向,最终让朱子学在江户时代取代了佛教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1]本文以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朱子学、古学派、阳明学派思想的神儒一体化思想为对象,试图说明日本江户时代本国神道思想对中国儒学所采取的适应行为。这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在儒学的价值取向和伦理思想影响下日本江户时代独具特色的民族思想,而且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

一、江户时期的日本社会政治概况

建久三年,源赖朝在关东的镰仓地方建立了日本第一个武家政权——镰仓幕府,由此开始了以将军为权力中心的武家政治。武士时代的中世,武士作为统治阶级占据社会权利,尚武之气弥漫,掠城占地。日本一直处于各地诸侯互相征伐的常态中。镰仓时期是日本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点,在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佛教,也迎来了其最繁荣的时代。镰仓佛教以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禅宗、日莲宗和南都六宗几个宗派系统为主线。1603年,德川家康作为丰臣秀吉信任的“五大老”之一,率领英勇忠诚的三河武士,大败各方势力,受封征夷大将军,遂于江户建立起幕府,成为三百年江户时代的开创者。德川家康初定天下,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为统治阶级大力推广开来。

二、朱子学的神儒一体化思想

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日本固有的文化和他国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适应着日本社会演变情况。当时中国的儒学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文化,参与到江户时代日本政治与文化的建构与变迁之中。

林罗山作为朱子学者侍奉四代将军,在幕府层面传播儒学,进而联结政治形式,建立林家学塾,推动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的主导意识形态。藤原惺窝是江户时代日本朱子学的开创者,其得意门生林罗山则全面发展了日本的朱子学,为德川幕府的统治尽其一生之力。师徒二人都主张神儒合一,不过林罗山的神儒思想更加系统化。林罗山(1583—1657),名忠、信胜,字子信,少时聪颖,8岁听其父读《太平集》,即能背诵数十张,时年23岁,经其师藤原惺窝引荐,成为德川幕府的御用学者,先后做过家康、秀忠、家光、家纲四代将军的幕僚。作为江户初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日本朱子学派的核心人物,林罗山排佛教、排耶教,但是他对神道十分推崇。神儒一体结构下,林罗山认为神道和儒道是相通的,通过儒家的“理”联结在一起,即理相同,“理一而已矣”,并且以儒主神从为视角,认为神道、儒道、王道也是互通的,三者通于“理”。[2]

《林罗山文集》中,“或问神道与儒道如何别之?曰:自我观之,理一而己矣。呜呼,王道一变至于神道,神道一变至于道。道,吾所谓儒道也,非所谓外道也。外道,佛道也”。[3]对于理与神道的关系,在他的神道著作《神道传授》中也有具体论述,林罗山认为朱子学的“理”即神道。“神道即理也。理,自然之真实也……以知此理为神道。”[4]林罗山将理纳入其神道论中,并构建出新的神道理

论——“理当心地神道”,林罗山站在儒主神从的立场上,将神道之中融入儒学特征。自神武天皇以来的帝王统治即是王道,而王道又是神道,心中只有此一神一理。这种王道论与神国论抬高了神道与儒教的神儒合一观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治国理天下的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他论述:“理当心地神道,此神道即王道也。心外别无神,别无理。心清明,神之光也。形迹正,神之姿也。政形,神之德也。国治,神力也,是天照大神以来相传、神武以来代代帝王一人统治之事也。”[2]综上所述,林罗山神儒合一观即以儒学为主导,又保持日本神道立国的传统,将神道与儒道统一于理,提出核心思想“理当心地神道”,成为日本近世新神道思想。[5]

除了藤原惺窝和林罗山师徒二人以外,日本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贝原益轩和山崎闇斋。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儒学家之一,思想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转变过程。贝原益轩的先祖是吉备津神社的神职人员,其幼时广读儒学和佛学经典,初期崇尚佛教,后又弃佛从儒;原先学习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学,晚年又接近了唯物主义思想。贝原益轩曾多次拜访吉川神道的创始人吉川惟足,并且写下了与神道有关一文《神儒并行而不相悖论》。在此文中,贝原益轩认为天地之间唯有一道,并将人道、神道、天道联系起来。日本本国神道符合本土情况,是人伦伦理之常用之理,简单易行,淳朴无华,又深含奥妙哲理。从中国传入的儒学和日本的神道一样,以正心术,厚人伦,则天下太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天地之间一道而已。故人道即是神道,神道即是天道。非有二也。苟有与天地神明之道不同者,即是非人道也。夫我神道是清净诚明平易正直之理,乃人伦日用之常道。顺方俗合土宜,其为教也。易简而不烦不巧,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其为体也。淳朴而不华不烦,故常不失其诚。其说虽似浅近。然其中有深妙之理存焉。以是正心术厚人伦,则天下和平,而灾害不生,祸乱不起。非如彼方外之流,绝灭伦理,遗弃纲常,说妙说空。炫奇夸怪之比也。是我邦上世以来所传要道,而不待借乎外也。中世以来,圣人之典籍流入我邦,其正心术厚人伦之道,与吾神道无异。而其为教也,广大悉备,精微深至,以可辅翼邦教,发明于神道。故学神道者,亦不可不学圣人之道。”[6]贝原益轩的神儒一体化思想以日本本国神道为主体,联合中国引入的儒教,对抗当时庞大的佛教势力。儒教其实是使神道摆脱佛教的一种方式,一切皆以神道为主,没有从中国引入的儒教,即不借助任何外道,神道也可以独立发展。贝原益轩认为,“盖神教固是易简之要诀,得其要者一言而尽矣。故虽不待求乎外,然得儒教之辅翼而其理益明备矣。故谓神道无假于儒教而自立尚可也。谓儒教无辅翼于神道则不可也。浮屠之说本是偏僻,其道以绝灭天理为则。与我神道不同,犹冰炭薰莸之不相容也。然我邦自中叶彼之说盛行。其徒桀黠者,以我国俗尊神之故,往往混杂之。以谓神佛一理而异本迹,欺诈百端。以其道之不同,强牵合之,妄附会之,诬渎神明,愚弄于黎民,无所不至。” [3] 贝原益轩提出的神儒一体论以儒家的父子君臣等五伦思想和仁义理智信的道德修养为主线阐述神道,同时也为神道赋予了政治内涵。为人君主对下要广施仁爱之道,臣民要尊奉神明,敬畏君王。人要以诚事天,各司其职,各守其份,不可行大恶,行善则天降福。

“如果想求不合神意的事,先要心诚,要行善爱人。首先:要好好侍奉父母,让父母高兴;畏敬君,不违其法;兄弟妻子和睦,友爱朋友,诚实无欺,敬爱人伦。尤其要关爱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之人,没有一点不仁之心。其次:要养育天地所生养之物,不损伤;不胡乱浪费天地神明赐予人使用的财物……要谨慎节用,不奢侈;朝夕做好家职,不怠惰;小心谨慎侍奉神,一定会合神意,万灾消、百福降。对此要深信不疑。如违此道、违背神明之法,百祸最终会降临。” [7]653山崎闇斋是江户时期著名的朱子学者、神道集大成者、垂加神道创始人。在林家门派的努力下,朱子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之中,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朱子学者和神道论者的。山崎闇斋就是其中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辟异》《垂加草》《文会笔录》等。山崎闇斋首创的垂加神道被学术界称为“集儒学神道之大成者”。山崎本为佛教僧侣,而后弃佛教而归于儒教成为朱子学者。同为朱子学者,林罗山一直都是以为幕府服务为宗旨,着力使朱子学成为官学,而山崎闇斋则专门注重朱子学文本的讲解。此外,山崎认为,神道是日本传统信仰,神儒关系是以神道为本,儒道是用来解释,体现神道的。山崎闇斋曾说:“故以神道为本,以儒道为润色,但却不可随便调和二者。”[8]

山崎闇斋认为,神儒融合不是简单地结合或者混杂,而是将儒学和神道巧妙地契合在一起,即“神儒妙契”,也就是天理与人神的有机统一。他把朱子学的“理”等同于神道中的“神”,并认为“盖宇宙唯一理,则神圣之生,虽日出处日没处之异,然其道自有妙契者”。[9]可见,理产生神的“神理合一”观。山崎闇斋的垂加神道中有很强的朱子学的“敬”的思想,“大哉神圣之道。天人唯一,而神垂祈祷。冥加正直,大明以中,不可不敬也”。[10]《朱子全书》曾记载:“问:‘敬何以用功?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11]这阐明了朱熹要求的“敬”思想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内心要求精神专一;而外表则要求衣冠要正。朱熹强调“敬”主体是“心”,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还需要“身”若能常居敬。关于“敬”以及父子,君臣关系,朱熹曾言:“父当慈、子当孝、君当仁、臣当敬,此义也。”儒学人伦关系中的等级下对上的敬,父子、君臣之义就是自然之理。[12]山崎闇斋则借用朱子学的“敬”的要求,在人伦关系中,君臣之义最重,提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在山崎闇斋看来,正是因为“敬”的神圣,带有一种畏惧感,对天皇的“敬”存于天地之间,万古不变,是垂加神道在政治上的体现。山崎闇斋强调天皇的正统性,臣民要绝对臣服于天皇,把“敬”作为贯穿垂加神道的主线。

江户时代前期创立的新神道吉川神道为吉川惟足所倡导。吉川也坚持排斥佛教,强调神儒一致。他提倡的儒家神道,又是理学神道,把朱熹理学与吉田神道相结合,主张以“理学神道”治天下,强调尊皇忠君。吉川惟足强调的君臣之义逐渐从武士阶层被推广到民间,作为封建伦理基础的儒教,与日本传统信仰神道相融合,成为江户时期幕府统治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

三、古学派、阳明学派的神儒一体化思想

作为江户时期儒学派别之一——古学派,原本大部分是朱子学的追随者,以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山鹿素行幼年在江户入林罗山之门习儒学,是日本古学派的开山始祖。在神儒观上,山鹿把日本传统的神道和儒学混杂到一起。在日本神道中,最高的神为天照大神和神武大神,代代天皇为神的后代,而其论述后半部分来自于中国儒家著作《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中的“神治章”中曾言:“天照大神君临苇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国,谨按,是天神之治也……夫天地至诚无息,悠远薄厚,而覆物载物,而得此无穷。君子以自强,以厚德,则无往不利。”山鹿坚持神道中的日本中心论,强调日本是神国,日本天皇即是神,皇室万世一脉。[13]甚至将中国之称呼作为日本本国固有之名,在古代天照大神之时即有之,朝鲜的高丽、新罗、百济都是日本的藩属。山鹿的这种日本神国论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其师林罗山,不过其一味主张日本的正统性,蔑视中国,混杂神儒观,强烈的儒家尊王思想和神道的日本中心论,将中国之儒学偷梁换柱,塑造日本的民族优越意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以来日本逐渐形成的军国主义思想。

除了朱子学、古学派,在下级武士和市民中产生的阳明学派也在江户初期得到了传播。熊泽蕃山是日本江户初期阳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本姓野尻,字了介,名伯继,23岁拜中江藤树为师,学习阳明学思想,主张神道与儒教一致,即神儒合一。他排佛教、耶稣教,提倡儒学,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仁政。“神道”一词,本源于中国《易经》,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熊泽蕃山曾提到:“神书云,神无奇特,以无事为奇特。神无体,以正直为体。神无心,以正直为心。”[14]熊泽蕃山认为,神道以正直为体,以正直为心,儒家的知仁勇为三德,神道的主体是三种神器镜、玉、剑,分别象征了知、仁、勇。“三种之神器,则神代之经典也。上古无书无文字,作器为象,以玉为仁之象,以镜为知之象,以剑为勇之象。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15]

四、结语

日本的传统宗教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和“魂”,这种民族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民族意识以及民族心理。[16]随着中国儒学的引入,其与日本固有的神道的融合,刺激了神儒一体化思想的發展,形成了独有的儒学日本化。在民族文化发展历史轨迹中,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碰撞,都会经历这种融合、吸收、创造的过程。江户时代神儒一体化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为我们研究日本思想家处理本土宗教与外来思想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秉羲. 试析日本早期神佛关系的发展脉络[D].济南:山东大学, 2017.

[2] 傅霞. 江户时代的林罗山与朱子学的官学化[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 林罗山. 林罗山文集[M].东京:べんかん社,1979:804.

[4] 林罗山. 神道传授[M]. 东京:岩波书店, 1982:19.

[5] 权丽春. 试论林罗山的理学思想[D]. 吉林:延边大学, 2015.

[6] 冈田武彦. 安东省庵 贝原益轩[M].东京:明德出版社,1985:220.

[7] 贝原益轩. 神祇训[M]//益軒全集:卷三. 东京:益轩会编纂, 1963:653.

[8] 神道大系编撰会编. 神道大系[M]. 东京:精興社,1984:422.

[9] 王守华, 卞崇道. 日本哲学史教程[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131.

[10]朱杰人, 严佐之, 刘永翔. 朱子全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422.

[11] 黎靖德. 朱子语类[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372.

[12] 朱熹. 朱子语类卷:五二[M]. 北京:中华书局. 1994: 1255.

[13] 于欢. 山鹿素行思想研究:以山鹿素行的士道论和日本中华主义为中心[D]. 延吉:延边大学,2014.

[14] 熊泽蕃山. 系辞上传:增订[M]//蕃山全集:第4册. 东京:名著出版, 1978-1980:439.

[15] 熊泽蕃山. 集义外书抄[M]//日本の阳明学·上(阳明学大系:第8卷).东京:明德出版社,1973:494.

[16] 薛品. 中日両国文化の異質性についての研究[D]. 延吉:延边大学,2016.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Shinto in Edo Era

CHEN Yuan-yuan1, YAN Li2, HE Ping3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0, China;2.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Jinan University, Zhuhai 519070, China;3. Schoo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an University, Zhuhai 519070, China)

Abstract: In the 5th century, Confucianism in China began to spread to Japa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Japan, wars were still frequent and the shadow of swords and swords remained. Until the Edo era, the

Tokugawa shogunate, which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wars, was in full swing. Confucianism met the needs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and was vigorously promoted as an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hinto is another trend of ideology in the Edo era. The growing prospe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Shinto also trigg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Shinto in the Edo period.

Key words: Edo era;Zhuzi Xue;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Shinto

責任编辑    张栋梁

收稿日期:2019-04-28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暨南大学学科建设优秀青年骨干项目(12819026)

作者简介:陈媛媛,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何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思维与数学文化。

通讯作者:闫立,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