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的教学历史、现状及新思路

2019-04-10 23:53蒋敏敏王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项链新思路现状

蒋敏敏 王芳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项链》这篇课文的解读,主要局限在对小资产阶级的批判这个角度。如今,这种现象逐渐转变,人们开始从人物性格、命运和契约精神等方面解读课文主题。主题的重新解读与教学的创新性安排构建起有活力、生动的语文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项链》  教学历史   现状   新思路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篇,由鲁迅和介和常惠翻译,《项链》在我国获得了较大的知名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它被选入中小学普通话、国文课本。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项链》再次编入79版高中语文第四册。2000年后,在经典全日制大纲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北师大九年级上册及山东省中职语文教材等中都有《项链》这篇小说,由此可窥其重要地位与价值。

《项链》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常读常新,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也因时代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下面,笔者对不同时代《项链》主题的解读做一个简单述评,并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贪慕虚荣,自食恶果的女人

1949年以后,由于受到政治、历史事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受意识形态束缚,对《项链》的解读千篇一律,即都是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和统治阶级的腐朽。20世纪80年代,苏利生在《<项链>教学设计》中将《项链》的教学目的设为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堕落腐化的丑恶风气,从而树立学生建设精神文明的自觉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苏利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全篇中心的宴会,为什么要由教育部长来主办?”答案中的一个点是“教育部长主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管社会道德风尚。而将路瓦栽夫人追求虚荣的性格放在夜会上展开,讽刺意味更加强烈”。对小说中玛蒂尔德通过辛勤劳动归还项链的举动,引导学生意识到“一个在当时还算是比较好的人尚且如此虚荣,可见社会风气丑恶到了什么地步”。苏利生的这种解读并非个案,当时大部分教师乃至学者均受意识形态及固有思维束缚,教参及相关教学论文都采用类似观点。

在有关“《项链》主题解读和课本关系的研究”调查结果中显示:“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的主题研究”占比最大,为28%。可见,政治化解读占主流,研究人员把玛蒂尔德看作贪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代表,后续一切悲惨遭遇都是她为虚荣付出的代价。

二、小人物的性格、命运与契约精神

2000年以后,不乏一些新锐教师从多角度探索课文内涵和外延,重新理解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感知人物身上的人性,分析人物形象。如鄭逸荣展开“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撇开她的“爱慕虚荣”,教育学生站在平凡人的立场感受人物:“对一个中产阶级小科员的妻子来说,参加部长家的舞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自然不能穿得很寒酸,所以买衣服和借项链的举动无可厚非,符合人之常理。”

著名作家毕飞宇认为,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推脱责任,或者买一条假项链还给伏来士杰太太,而是下定决心和丈夫省吃俭用还清这笔钱,这是一种忠诚的“契约精神”,“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家庭,对社会的基础性价值——也就是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这已经变成一种信仰,深入西方人的灵魂,即使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而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使得小说能够发展下去。

除此之外,《项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还有它背后隐含的“命运观”。郭初阳在上《项链》的公开课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项链对人物命运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整个故事都因一条项链而起,用十年青春换取一条昂贵的项链。十年前的玛蒂尔德“美貌、娇艳”,“舞会上所有男子都瞧着她,打听她的名字”,十年后玛蒂尔德终于把钱还清了,而自己也变成了贫苦人家粗壮强健的妇女。这时,命运又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伏来士杰太太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人,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十分脆弱的,在一瞬间,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所有虚妄的幻想终究抵不过命运。莫泊桑通过一条项链,引出了一系列荒诞的故事,想表达的是小人物的命运观。如果换做伏来士杰太太,这条项链的丢失对她大概不会有丝毫影响。

概括地说,从2000年以后,《项链》的主题有三个方面的新创见:一是“人性”,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二是“契约精神”,即使要付出惨痛代价,也坚决实行的无限忠诚;三是“命运观”,揭示人的脆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三、教学新思路

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文本出发讲解,十分枯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多角度地指点学生。其实,课文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挖掘,如玛蒂尔德和丈夫之间的爱情。当玛蒂尔德提出想要用四百金法郎买一件衣服时,丈夫果断放弃了已经计划很久的买鸟枪的想法;在玛蒂尔德将项链弄丢时,丈夫二话没说就拿出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此外,他还签订了许多契约和妻子一起还钱。大难临头,他们一起承担,从这些细节可以感受这对夫妻间的深情,小说并非全然都是批判和讽刺,其中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善。

对课文内容的重新解读仅是教学创新的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改变,让学生改编课文,思考故事发生在中国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毕飞宇在《<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中就提到过“如果将这个故事的背景置于中国,《项链》最后的结局必然被改写,中国人是否遵守“契约”精神?中国人会不会直接买假货还给别人?中国的漂亮女子还一条项链是否需要数十年的辛勤劳作?”等问题都是值得考虑的。中国的学生太依赖知识灌输式的学习模式,渐渐丧失了独立思辨的能力,而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

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堂优质的语文课,需要教师打破常规,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才能创造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苏利生.《项链》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1981,(3).

[2]严金华.切莫追求虚荣——浅谈莫泊桑的《项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3).

[3]龚灿光.《项链》的几种译文[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4]李冬雪.建国以来语文教学中《项链》主题解读的衍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5]郑逸农.在文学欣赏中解放人的心灵——《项链》教学设计例说[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9).

[6]毕飞宇.《项链》里的契约精神[J].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12).

(蒋敏敏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学生,王芳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项链新思路现状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Blowwom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可爱的冰项链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真项链,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