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名著解玄机

2019-04-12 00:11甘春晖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物表达小学语文

甘春晖

[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古典名著,不仅需要一定的耐心,还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语言、人物、表达等方面进行细品,以使学生明白经典名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名著解读;语言;人物;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11-01

经典名著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名著类的文章,每篇名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阅读名著,走进大师的笔下,和书中的人物交流,能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师要善于以文本教材为平台,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为学生爱上名著阅读奠定基础。

一、品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古典名著大都是以文言文为表现形式的,在选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时候,大都改编为半白话文或者白话文的形式,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而有的课文则没有改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语言反复品味,以从中领略到古典名著的魅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是一篇白话文小说,选编时并没有改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文本语言进行品味,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学生发现,文本中像“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这样的成语比比皆是;“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称”“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样的对偶句在文本中随处可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这样的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诵读,从中感受古代汉语的韵律美与形象美,从而为学生阅读白话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仔细品读名著小说里的语言文字,可以使学生沿着中华文化的遗留痕迹真正跨越时空,走进古典名著,吸取其精华,最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人物,了解人物形象

信息时代,对于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打虎英雄武松等人物形象学生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对其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怎样才能从文学的角度获得对这些人物的真正认识呢?唯有细品文本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以及廉颇勇于认错的品质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篇小说在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文本的主要人物入手,让学生思考:“文中主要讲了谁?他们分别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然后让学生品读描写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语言,并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学生在细品的过程中,蔺相如的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的骁勇豪爽、知错就改,秦王的恃强凌弱、骄横霸道、贪小便宜、怕丢面子的品质特点就自然地浮现出来。这样教学,脉络清楚,有助于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正確解读。

名著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大都十分形象、生动、逼真,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就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有助于学生借此学习迁移创作,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品表达,学习写作技巧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的表达方法反复品味,以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洞悉名著流传的魅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主要记叙了武松趁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具体来说,武松打虎的经过可以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其中,武松打虎的情节描写扣人心弦,老虎的威猛、武松的勇敢在紧张的打虎过程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名著写作技巧的魅力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和老虎的相关语句,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是描写武松打虎,只要把武松是怎样打的写清楚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在老虎的描写上花费大量的笔墨?”从而使学生明白“衬托”这种表达方式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名著的印象更深刻。

教师引领学生就名著的写作技巧进行品味,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更进一层,还能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打下基础。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名著教学中,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就文本内容中的语言、人物、表达等反复感受品味,才能使学生从中习得“真”滋味,发现经典名著流传的秘诀。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人物表达小学语文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