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现象:现实形态及其应对逻辑

2019-04-17 11:58陈鑫
党政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孤立主义逆全球化全球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它(指全球化——笔者注)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①历史证明了一切。几百年来,世界各国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之下,实现了分工合作,获得了共同发展,并日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也恰如习近平所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②但是,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使全球发展陷入了阴霾之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更是阻碍了全球化的顺利发展。在此背景下,部分群体甚至部分国家“一叶障目”,将全球问题归结于全球化,狭隘地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受阻的根源所在。也正因如此,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意大利修宪失败等“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甚喧尘上,严重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

一、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显

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应对全球问题的途径之一,其形成根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悬殊。2016年度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处于全球收入底层的35亿人的财富共有量仅是全球财富总额的2.4%,平均每人拥有财富不足1万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占比0.7%的3300万富翁却占据着世界近一半的财富總量。③更为不幸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非但未能有所缓解,反而是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这种贫富差距更加明显。据统计,在2016年,“美国500强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收入是普通工人平均收入的340倍,普通工人2015年的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与50年前几乎没有差别。”④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必然加剧西方国家中产阶级与精英阶层的矛盾,影响国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二是,西方国内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乃民生之本,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国民生活也跟着逐步改善。但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工业产业在利益的驱动下逐渐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内就业岗位,造成产业空心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内的失业问题更是日趋严峻,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并迅速成为反对全球化的主要群体。

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一方面为了缓和国内中产阶级与精英阶层的矛盾,另一方面更为顺应民意以维护自身统治,便“饮鸩止渴”式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以此来缓解国内压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其中贸易壁垒就是西方国家所采取的主要贸易保护措施。所谓的贸易壁垒(Trade Barriers),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国家对国外商品所设置的人为障碍。目前,国际上的贸易壁垒主要可以分为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和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顾名思义,关税壁垒就是指一个国家以高额关税来限制本国进口,并以此来维护自身产业,特朗普政府对我国产品肆意加征高额关税便是关税壁垒的典型表现。而与关税壁垒不同的是,贸易壁垒主要以非关税的壁垒形式来维护本国的产业与利益,譬如无故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又如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大做文章的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相较关税壁垒,这种非关税壁垒假借制度标准、生态环保等“外衣”,极具隐蔽性和灵活性,严重阻碍着全球贸易的深化与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额占GDP比重在1950年仅为7%,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这一比重便由原来的7%上升至2008年的25.8%,增长了近4倍。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加西方国家大肆推行贸易保护措施,致使世界出口额占GDP比重持续下跌,“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涌现。这也恰如习近平所言:“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看将给自身和世界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⑤

二、政治孤立主义日益蔓延

21世纪以来,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力的显著提升,而这不仅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仅以全球GDP占比为例,早在1990年,新兴国家的GDP仅占全球GDP总额的19%,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2015年新兴国家的全球GDP占比便快速攀升至39.2%,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却从1990的78.7%骤降至2015年的56.8%。③也正因如此,始终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西方国家便将狭隘的目光仅仅聚焦于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而忽略自身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利益,甚至错误地认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自身却日渐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损者。在此背景下,始终秉承“国家利益至上”的西方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国际定位,政治孤立主义也就此悄然登场。

所谓的政治孤立主义并非单纯是指在政治层面采取孤立政策,而是强调部分国家在面对经济发展问题时,不是主动寻求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而是在“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将自身的政策方针由国际转向国内,由多边转向双边甚至单边,由参与全球治理转向逃避国际责任,妄图凭借一己之力来应对全球挑战,维护自身利益。这其中,美国最具代表性。早在2001年,美国政府便不顾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而毅然退出

《京都议定书》,理由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17年后,美国政府再次背信弃义,单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试图以此来逃避全球生态治理责任。而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为保持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同样在经济贸易领域实行孤立主义。譬如,原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便曾故意避开WTO而重新组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试图以此来脱离多边主义,强调“美国优先”原则。对此,奥巴马也曾直白地指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美国应该制定这些规则。”③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虽然已宣布退出TPP,但其后美墨边界筑墙、颁布禁穆令等政策的出台,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美国新政府政策的孤立主义倾向。

三、扩大全面开放,维护自由贸易

可以说,经济层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层面的孤立主义已逐渐成为新时期“逆全球化”的主要表征,它们的日益突显与蔓延将不仅阻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同时更将制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以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为抓手,进一步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唯有此,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顺利推进,也唯有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蓝图才能顺利实现。

1.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⑥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主张“本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适得其反,一味逃避责任的政治孤立主义更是于事无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国,我们只有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全面开放,才能有效对抗“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推动全球经济平稳发展。

一方面,要深化自身改革,积极推进国内市场开放。全面开放是对抗“逆全球化”浪潮的有效手段,而深化改革又是全面开放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人民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向世人证明:开放创新是大势所趋,故步自封没有未来。对此,习近平也曾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⑦当前,面对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肆意蔓延,中国的改革进程不会中断,中国开放的大门更不会关闭,反而是将越开越大、越开越深!为此,我们不仅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汽车、飞机等少数制造业和诸多服务业的开放进程,而且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扩大进口和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竞争、打击垄断,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争取以更优惠的政策和更透明的环境吸引各类国外投资。

另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经济合作。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向世界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⑧。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印尼时又向世界各国发起号召,“共同建设21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⑨。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便系统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倡议。5年多来,“一带一路”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⑩尤其是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更是以事实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可以说,“‘一带一路顺时代之潮流,应世界之呼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由点及面的质变,不仅彰显了千年丝路精神,同时更拉开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幕。未来,我们将会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下,与世界各国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人类社会才能洗涤战争阴霾,迎来和平发展,不断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2.以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为抓手,进一步维护全球自由贸易

1947年10月30日,以美国为代表的23个国家相聚日内瓦共同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即我们所常说的“关贸总协定”,拉开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帷幕。40余年后,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成立,并成功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当前国际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多边贸易体系。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之下开放互惠、合作共赢,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是实现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统计,“2001-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从393亿美元增至4676亿美元,年均增长16.7%,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接近10%。”但金融危机以来,肆意蔓延的“逆全球化”浪潮阻碍了全球贸易的顺利发展。仅以我国为例,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31.4%,短短数年,这一比重便骤降至2015年的20.9%,减少了10.5%。在此背景下,完善多边贸易体系势在必行,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势在必行。

一方面,中国要做多边贸易体系的维护者。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坚定支持者和有力维护者。当前,面对国际社会中日益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始终坚持开放互惠,坚持共同发展,积极号召世界各国反对各种类型的歧视贸易体制和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切实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自由贸易理念“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⑦

另一方面,中国要做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者。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便始终占据着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也正因如此,现行的诸多贸易规则也是鲜明地体现着少数西方国家的根本利益。但21世纪以来,随着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与崛起,传统贸易规则便不可避免地开始呈现出诸多不合理之处。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多边贸易体系的维护者,同时也应该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者。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应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与此同时,中国还应主动联合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多边贸易规则,不断完善相关贸易谈判机制,真正构建起能够体现世界大多数国家诉求的多边贸易体系,切实维护全球自由贸易。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页。

②习近平:《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2日。

③高飞:《“逆全球化”现象与中国的外交应对》,《国际论坛》2017年第6期。

④盛玮:《“逆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泛滥的恶果》,《红旗文稿》2017年第11期。

⑤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6年9月5日。

⑥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⑦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會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⑧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⑨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4日。

⑩阮宗泽:《“一带一路”开辟合作共赢新天地》,《求是》2017年第10期。

陈鑫:《“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探索》,《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5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628/16357402_0.shtml,2018-06-28。

胡鞍钢、王蔚:《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中国角色与世界作用》《学术界》2017年第3期。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孤立主义逆全球化全球化
英美孤立主义“每况愈下”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民族主义让全球化进程逆转了吗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逆全球化”的警号
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