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9-04-17 12:03李复连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教师应心理健康心理

李复连

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日常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

一、首先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视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

从我加入教师队伍就开始做班主任工作,刚开始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真不好做,学生成绩全镇倒数第一,班级纪律让你头疼。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小学生遇到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二)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原因就是从小父母溺爱造成的。

(三)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四)自卑、嫉妒。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

(五)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習是一件苦事,甚至逃学。

三、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开展心理辅导

1.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

集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体教育

小学生个体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体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同时也要尊重个体的发展。

(二)教师应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学会放松,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等。

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

4.关注学生心理,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家庭要重视孩子的健康心理教育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做孩子的榜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社会也要重视孩子的健康心理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猜你喜欢
教师应心理健康心理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