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2019-04-23 09:25于建萍
关键词:产科人性化产妇

刘 云,于建萍

(湖北省武警总队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产科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一个科室,其每天都是接待大量的产妇。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一般会面临比较严重的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分娩结局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确保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需要为其提供护理干预,而传统的护理干预效果不理想,因此我院尝试为产妇提供系统性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其既可以改善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而且还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依从性,确保顺利分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2~45岁,平均(29.5±1.3)岁,孕周在37~42周,平均孕周为(39.3±1.2)周,其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25例;实验组产妇年龄在22~45岁,平均(29.1±1.4)岁,孕周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6±1.3)周,其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23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次数等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产妇入院后均实施了传统产科护理干预,而实验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又给予了系统性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产前护理干预

(1)做好产妇的入院接待工作,尽可能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而且要全程微笑对待;(2)协助产妇完成各项临床检查工作,并对产妇开展产前临床评估,以了解和掌握产妇的临床症状和疼痛耐受度,为后续人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3)维持产科院室的整洁度和舒适度,定期对科室进行打扫和整理,为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分娩环境,以提高产妇分娩的自信心和依从性;(4)在产妇入院时对其实施健康宣讲,耐心向产妇讲解与分娩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尤其是初产妇要对其进行围生理期相关知识的讲解;(5)护理人员要对产妇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协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2 产时护理

产妇分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产妇的情绪表现和疼痛状态,当产妇进入产房分娩或待产室等待时,开展实行产妇和助产士一对一的陪产服务,在分娩过程中为产妇持续不断的提供鼓励、安慰,这行既可以减轻产妇的陌生感和内心恐惧,而且还可以确保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分娩效果。

1.2.3 产后护理干预

(1)体位护理。护理人员要协助产妇选择舒适的体位,并告知产妇和家属定期更换体位,避免褥疮现象的发生;(2)运动护理。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协助产妇进行下床运动,要控制好运动强度,避免诱发伤口疼痛;(3)沟通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耐心解答产妇的提问,以提高产妇的预后效果。

1.3 临床评定标准

(1)对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借助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则反映出产妇抑郁和焦虑症状越明显;(2)对两组产妇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产妇的临床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选择了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选择了百分数(%)表示,组间研究数据对比选择了t检验,如果P<0.05,则可以反映产妇的研究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产妇抑郁和焦虑症状对比

统计发现,护理前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实验组产妇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前后两组产妇SDS、SAS评分对比(x±s,分)

2.2 两组产妇临床护理指标对比

统计发现,护理后实验组产妇的护理质量评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研究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产妇临床护理指标对比

3 讨 论

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引入到产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不仅可以提高产妇分娩及护理的依从性和自信心,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妇的顺产率,提高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产科人性化产妇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