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应外合,学以致用

2019-04-27 00:16宋国萍
新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连续性学段笔者

宋国萍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现状堪忧。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尝试,旨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一、寻觅丰富的阅读材料

现今教材尚未形成系列的非连续性文本,所以文本开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开发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审视教材,整合资源,为学生创造出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非连续性文本。

1. 挖掘教材资源。

审视现行教材,不难发现其虽以连续性文本为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也有零星分布。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有与信息相关的、包含图表等在内的多形式文本集群;五年级下册中有内含图表的综合性文本;六年级各册则散见以某一指向为目标的多种形态阅读材料。

除此之外,对于人教版教材导学系统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挖掘每一篇课文插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或者对已有插图进行再加工;教学写景类、说明类文本时,可以通过画游览导图、填写清单、列表格等形式重组,考查学生对课文中有价值信息的提取能力……

2. 勾连生活资源。

在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比比皆是。药品或食品的说明书、超市的楼层索引、电视里的商品广告、车站的站点信息、微信朋友圈等,无一不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些都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好内容。而且,一旦把这些内容纳入语文课堂,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会立竿见影。

如秋游前,可以通过写“秋游方案”,引导学生去寻找地图、公交路线图、公园游览示意图等,进而制订出合理的秋游计划;等秋游回来,又可以让学生把拍摄的照片配上简短的文字上传朋友圈,轻而易举就“原创”了非连续性文本……这样的内容又时尚又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效性也毋庸置疑。

3. 整合学科资源。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自《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方提出,但学生早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与其多有接触。如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等教材中的文本,大多以图、文、表格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我们可以整合各科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内容时,要进行本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成因分析。学生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发现有些内容很難用语言表述清楚,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统计知识,通过画扇形图或柱形图来呈现,再引导学生从图表与文字中共同提取信息,结论也更清晰了。

二、确定恰当的阅读目标

与连续性文本教学一样,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把握年段特点极为重要。笔者将《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发现小学阶段的教学更多限定在信息提取与整合层面,其能力要求是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

笔者此前听一位教师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说明书”的阅读指导课。这堂课上,呈现的文本主要是各类药品说明书。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看懂“药品说明书”;②模仿写“关于‘我的说明书”;③在练习中逐渐形成阅读、写作要面向生活,服务生活的务实读写意识。

教学目标中的第1条指向基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倾向于应用、查找、参照、简单对比等;第3条目标能较好地让学生感受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但第2条在笔者看来不是特别合适。该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也印证了笔者的判断——学生在模仿写作时意兴阑珊。如果教师能将第2条目标定位于“学习‘抓关键词、图文对照、比较分析等捕捉有价值信息的方法”,便能更好地体现学段特点。

三、引导掌握适宜的阅读方法

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应该遵循其独特的表达规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其特点与规律,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 图文对照,捕捉信息。

研究历年PISA命题,可以明确其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提取信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提取、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信息。

2. 学会梳理,整合信息。

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学生会发现材料一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往往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推断、想象和联想。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信息,进行整合,进行简单的推论,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 对比阅读,尝试归纳。

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多个独立文本的组合,有时甚至还要学生在阅读时自发去寻找相似的内容来阅读。于是,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联系,正确运用信息进行分析。

四、创造生动的阅读实践

有了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习得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1.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非连续性文本概括性强,但缺乏故事性。面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就成了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如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是毕淑敏的一篇散文,是典型的连续性文本。学完之后,笔者又创设情境开展了一次“学会看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今天感冒了,有点发烧,可是妈妈让我一个人出门来医院看病。医院里人山人海,医院又那么大,我该怎么做呢?”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观看医院平面示意图、引导牌、楼层分布示意图等,判断、分析、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最终完成了就诊流程图。

而这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体验,又对课文的教学不无裨益:课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非常精彩,再通过创设情境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对“我”的心理体验也感同身受。此时,再进行“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练习,便是水到渠成了。

2.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让他们在随处可得的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1)读包装,吃零食。孩子都喜欢吃零食,但很少会去主动关注食品包装。其实,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保质期等都会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于是,笔者让学生挑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零食的外包装进行观察,并整理获得的信息。之后,不少学生就发现他们平素最喜欢的饮料、蜜饯,添加剂特别多;乳饮料和牛奶营养价值也是完全不同。慢慢地,学生开始主动去阅读零食包装上的非连续性文本,“吃也要吃个明明白白,更要吃得健健康康”。

(2)看图纸,玩玩具。有段时间,笔者班上不少学生都迷上了新版“悠悠球”。笔者请玩得最好的威威介绍经验,他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的很多技巧都是图纸上介绍的呀!”笔者于是因势利导:“看来,认真研究图纸,会让我们玩得更好更开心!”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先看图纸再玩玩具的习惯,他们也发现:示意图可以让我们玩得更尽兴,更有创意。

(3)巧用网络。在互联网时代,妙用网络技术,能开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的一片新天地。如百度地图的搜索引擎无比强大,丰富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地图,认读地图和路线,根据不同要求,选择公交或者自行车出行方案;又或者通过网页和图库搜索,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慢慢会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容量大、效率高、趣味性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想不爱上它也难啊!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

猜你喜欢
连续性学段笔者
老师,别走……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