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语文学习的激情

2019-04-27 00:14程诗尧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标语文

程诗尧

孔子《论语·雍也》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明学习的三层境界中唯“乐之者”最高,阐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新课标反复强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习作为贯穿学生整个读书生涯的重要科目,这些年来被愈来愈边缘化。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改变这种现状。结合目前新课标提出的任务群理念,笔者在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方面,有几点看法,请诸位方家指正。

一、课堂上做课程的设计者

一名普通的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主要集中在40分钟的课堂上,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上课并能够在课下自觉开展学习活动,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1.开展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

2017年新课标提出:形成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语文活动,情境化、任务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前不久,我校面向全市举办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给全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任务群教学”的新思路。这堂课以“革命”为主题,以活动的方式,串联起《包身工》《纪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三篇必修课文。学生通过手抄报展示、课本剧表演以及诗歌朗诵等形式,将九个课时的学习成果进行了展示。整堂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自己也能充分沉浸其中,为以后的“任务群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

新课标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修1、2,并且共设计了15项学习任务群……涉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的各个层面,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下,首先要具备“任务”意识,将教学内容“任务化”。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要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而不是将语文课上成了漫无目的的聊天课。其次还要求教师具备“统筹”能力,能够恰当处理不同任务群之间的联系。以往的单元教學强调的是课文形式上的相似,而任务群教学更注重的是课文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是情感上的相通,可以是主题上的相近,也可以是人物群像上的相似等等。

这不仅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是对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偏向于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而新课标要求的语文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知识的课堂,教师主要充当的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必然是今后语文课堂的大势所趋。

2.将语文课堂归还给学生

这些年语文教学一直强调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发展。为此,诸多教师也是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放手,但效果一直甚微。笔者认为,所谓的“课堂归还学生”,并不是让学生去主导课堂的进程,也不是将每堂课都上成活动课或者展示课,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自觉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选择让学生从语言、形象、篇章结构这三个方向去讨论问题,一改之前布置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的做法。初衷就是想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由他们去主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一开始学生都有点迷茫,不知从何处下手。于是我下到各个小组中,鼓励他们积极互动,并稍加提点他们。慢慢地,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到正式提问的时候,他们提出了诸如“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王的?”“烛之武、佚之狐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并不特别新颖,但由于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学生回答起来格外热烈,课堂效果极佳。

但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仍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的模式不能原封不动地套入另一个班级。在另外一个班,一开始我也布置了相同的任务,但这个班的表现就不尽人意,很多学生插科打诨,提出许多与文章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一度将课堂的节奏打乱,课堂效果不甚理想。下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为何同样的任务,两个水平差不多班级的反馈却大相径庭。后来我发现,表现一般的那个班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跳脱,放任他们去想问题就容易信马由缰;而表现较好的那个班级,日常比较安分,适时地刺激则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做到因材施教。

二、课堂下做生活的引路人

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天然地具备“向师性”的本质属性,他们会有意地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就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受这种心理的支配,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引起教师的注意。然而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的注意力没办法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学生,所以“默默无闻”者就容易受到忽视,长此以往该生的学习热情必会减退。因此,教师通过课堂外去关注学生就变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班上的一名男同学,平常对待老师的态度总是淡淡的,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是时好时坏,找他聊天从来认错态度极好,但就是不见改正,为此我非常头疼。于是利用课间的时候我去观察他的行为,发现这名学生很喜欢一个人站在栏杆上望着操场,即使身边有大群的伙伴在打闹,他也很少融入进去。于是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大家赏析《荷塘月色》中的“然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并用匿名的方式将这个学生的行为和朱自清当时的心境进行了一个对比。当时我就发现,当我举出生活中例子的时候,这个学生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原本无精打采看书的他立马抬起了头,专心地听我的讲解,并且在课后,他开始主动地向我打起了招呼。这名学生的转变虽然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但正是这个改变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能够对学生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新课标语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