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19-04-29 03:52王岩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培养路径高等院校

王岩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就是要根据现实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大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对前人科学成果的再创造,会涉及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方面。本文阐述创新精神的概念和意义,分析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针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路径做出具体研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精神;培养路径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从现阶段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与他国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由经济竞争转变为人才竞争,这也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各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也对高校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以外,还需要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创新人才支持。

一、创新精神的基础理念

创新实际上指的就是对某件事物的新看法,而创新能力则是指在完成某项既定目标时,不循规蹈距,采取新的思路更好的完成任务目标。相关学者在针对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时,将其分为了三个部分: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精神创新;还有一个是思维创新。实则上创新能力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人们在针对某项事物所提出的全新看法,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方式来应对某种问题,是人类智慧的直接体现。在当今的社会中,创新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各个领域的发展均离不开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如果还是固守观念,循规蹈距的开展某项事业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这也要求人们在开展各类活动时,均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我国要想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也必须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对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能力均会形成一定影响,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就要求各个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能够遵循创新的原则,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相对于以往的教育目标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且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教职人员需要能够了解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以科学为指引。把握创新精神培养的步调,联系学生的发展实际,制定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确认。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教育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学校方面也需要建立相对良好的教育机制,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健康的教育场所,这也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系统性原则

相关心理学研究中指出,创新精神不仅局限于人的思想方面,还与人的智力和人格等综合素质存在直接联系。这也要求在展开创新能力培养时,也需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重视。创新精神还与社会和人文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求创新精神不得出现有违社会发展以及人为发展的内容与思想。这也表示进行创新精神培养时,要需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对创新精神的有力培养,使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性原则

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高校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局限于课堂,而是注重相关理念的应用与实践。要想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学校方面就需要增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本投入通过开展多种创新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发挥创新能力的空间,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的想象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加以引导。另外,在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时,也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给予一定的尊重。对于那些可以提出创新意见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在后期发展中能够自主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应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学校方面需要做好长期的实践准备,并且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为后期的教学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改革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从以往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较为突出,且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而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单一讲解课程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目标需求。另外,由于青少年的平等意识逐渐增强,思想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已经不适于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工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首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公平地与教师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繁荣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特征。对于教学工作的開展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导向作用。实际上,校园文化的构建与校园的人文和精神面貌存在直接联系。从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存在侧重于物质和活动的现象,而忽视了对精神的有效构建,这种发展形势下,也必定会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一定影响。为了改善这种发展局面,需要在开展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时,将创新精神融入在内,根据自身校园的发展特点,对校园文化精神进行有效传扬,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可以得到有效传承。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创新挑战赛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或者团队给予表彰,并且举办表彰大会,为学生树立创新精神的榜样。使其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将校园形成一个处处充满创新的创新能力展现平台。

(三)重视实践探索

实践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应该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可直接体现在实践活动上。首先,可以从多元化的实践形式方面入手。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让其进入社区、企业和农村进行各种调研活动和资料收集活动,在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并且利用创新的思维形成解决方案。学校方面应针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为其搭建实践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实践活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引导,不可过多干预学生的能力发挥,使其独立解决问题,使实践活动的成效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做好实践能力评估工作。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将实践活动的评分列入到就业考核内容中,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且发散自身的思维,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来看,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逐渐转变为教育工作的主体目标。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也需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现。这就要求高校须对原本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01):103-105.

[2]夏天.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J].才智,2015.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培养路径高等院校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