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

2019-04-29 00:05吴林燕钱枫刘国华
教师·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高校

吴林燕 钱枫 刘国华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年学生拥有中华美德,树立坚定志向,破除小我、成就大我的力量源泉。将其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01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历程无不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一直建立在傳统之上。大学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索两者融合的方法与路径,可引导帮助青年明确人生方向,明辨当今流行文化、多元文化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利弊,增强文化自信,成就新时代优秀青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智慧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周围和自己。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要素有利于提升品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大树的成长取决于根,青年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伦理道德对人教化的重要性。例如,《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君子应学习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增加美德,方能容载万物,更用“与天地合其德”来肯定道德的绝对高度。同样,孔孟之道的许多学说都建立在“性善”这个论断之上,儒家如此,道家亦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是青年学生净化心灵、提升道德修养的宝贵资源。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

在当前的高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子的理想是考上一所好大学。这种现状导致他们一踏入大学就失去奋斗方向。据调查,近三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为失去目标而精神萎靡,甚至感觉生活失去意义。考上好大学只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青年学生需要的是树立一个为之奋斗的终身理想。欲立事,先立志,理想和信念是一股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树立终身理想,人生的航船就有了方向,青年学生便拥有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并能永远充满激情。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王阳明在十三岁答复老师时就说:“读书人第一等事是成圣成贤,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尽力,而非登科及第满足个人需求。”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人生追求超越于荣辱沉浮之上,不仅反映了面对天下面对国家时应有的情怀,也体现了更为崇高的人生境界。纵观历代圣贤,无不是从小就树立了远大抱负。他们的大智慧、大情怀和大抱负值得当今学子深思,这对大学生明确担当意识、树立终身理想具有积极意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人生观和理想人格

当前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相处,缺少对他人的谦让和宽容,缺乏持续奋斗的精神。各种问题不断碰撞,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乱象和人格的偏差。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5000多年创造的灿烂文明,为我们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命运的看法非常积极,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脍炙人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应当刚毅坚强,奋发图强;妇孺皆知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是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经典范例;大家耳熟能详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孟子的理想人格,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互联网高速发展,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当然,还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这些爆炸式的信息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导致思考空间被排挤。而思考的过程恰是增长智慧的过程,智慧能帮助我们明辨真伪。当前,青年学生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独立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堪忧。暑期和实习其间,大学生被他人操纵洗脑、陷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屡见报端。

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富含深邃的哲理。以《论语》为例,它仅有短短两万多字,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可以帮助大学生体验人生,反省生活,训练思维,汲取智慧。同样,《易经》透过占断之辞,通过诗的意相与诗的隐喻引导人们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即能思考分析,就会获得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就能够有所分辨,有所选择。反之,就没有分辨和选择的能力,就得不到真知灼见。孟子的这段话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有比较现实的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高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怀浸润到校园的方方面面,能让每一个角落、每一位教育者、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引导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不走邪路,少走弯路。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德育”文化 ,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思想内涵,与学校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理想人格的养成,实现道德教化,也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所忧虑的是人们不培养道德,不研讨学问。其实,孔子是想从外部施加某种影响,唤起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的部分。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从外部施加影响的有效方式方法之一。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学科教育有机相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广大包容性,它蕴含了艺术美、和谐美、内涵美。《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经深度学习探索后能领悟通透。通过领悟建立起来的认知体系,是一把可以解决系列问题的钥匙。国家越来越重视美学教育,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情趣,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方法,致力普通专业学科教育在美学层次的拔高,不仅能帮助学生收获知识,还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收获能量,并培养积极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比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酌情加入书画、茶道、酒文化等选修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美、体验美、追求美;在教材建设中融入古代圣贤的道德元素、思路、方法、格局等,帮助学生培养质疑思维,更有效地领悟技能,躬行实践,掌握方法并能自由创新,超越束缚。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人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现状,出现困惑、心灵孤独、萎靡消沉甚至精神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儒家“和”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贵和尚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师生能共同深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可增强自信,培养浩然正气,消除不良的情绪和精神困惑,教育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人才。

如《诗经·国风·卫风》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生必须在切、磋、琢、磨中反复打磨方能成器。又如,阳明先生一生历经坎坷,受尽命运的折磨,但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先生用“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指导我们勇敢地面对磨砺。再如,《礼记·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传世名言,揭示了协调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正确地与人与社会相处,学会和合包容,共生共赢。这些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境遇如何,都应充满智慧,刚强壮胆,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四)利用多个平台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

文化是用来浸润心灵的,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学生浸润在清新淡雅的校园环境和充满人文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古人智慧和优秀文化的美好品性。在校内宣传氛围的营造上,电子屏、宣传栏、道旗等可在相应宣传的应用中融入一目了然、朗朗上口的古人箴言;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可结合学生当前思想潮流或校内普遍关注的事件,不定期推出中华名家传记、人生经历、道德理想、基本主张、哲学思想等内容;校园广播站可通过讲述古代圣贤的小故事,对圣贤语进行解说等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亮点进行深入挖掘;思想教育部门可以聘请文化名人、学者等来校举办传统文化的讲座和培训,更系统更深入地引导师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和内涵。

(五)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段和方法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仅限在课堂上讲授,其趣味性和广泛性就降低了。学校可以联合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图书馆等,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民族节日文化知识竞赛、茶艺表演、诗词大赛、书画比赛、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乐趣,深化思考,领悟真谛。

三、结语

我们沐浴在中华文化之中。孟子认为,一个杰出人士会和古今天下的杰出人士做朋友。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圣贤的经验、头脑、智慧、趣味、风度,可以学到做人、修身、对待家庭、对待国家、对待天下的一套办法,学得圣贤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滋养和提升内在生命力。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让中华文化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参考文献:

[1]霍姝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社团建设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7(22):186-187.

[2]刘 辕,谷传亮,李丹丹.弘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8-20.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传统文化高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