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2019-04-30 11:13潘珍西
文理导航 2019年13期
关键词:书写能力语文素养阅读

潘珍西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努力创造出一套适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方法,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阅读;书写能力;教师

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能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作准备,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初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也是关系着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一种徒劳,相应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给今年刚上初一的学生讲“病句”时发现,衔接材料上的例题太难了,学生听课根本没反应,于是灵机一动,干脆叫四位同学在黑板上随意造四个句子,然后让其他学生上去修改,结果四个句子连续有二十多个学生抢着上去修改,有改错字的,有改语病的,有改修辞的,有改表达效果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乐在其中,笔者心里也乐开了花,这种方式既解放了老师,学生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每位同学都很有“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兴趣。在后来的语文课堂上,只要一抛出问题,同学们就会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汪曾祺说:“好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有这样一段话:“此后无论是什么书,我得到都翻开看。即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纸,只要上面有字,我就都要看看。我记得当我八九岁的时候,我要求我的老师教我作诗。他说作诗先学对对子,我说我要试试看。他笑着给我写了三个字,是‘鸡唱晓,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上‘鸟鸣春,他大为喜悦诧异,以为我已经看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实‘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四句话,我是在一张香烟盒画的后面看到的。”汪老在这段话中道出了阅读的秘诀,对此,笔者深感认同。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方面的素养,学生首先要读,要读课本、读课文、读课本注释、读相关链接,处处留心皆学问。笔者在本学期初一两个班学生中做过调研,完整地把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注释、课后习题、相关链接全部看过一遍的同学不到百分之十。因此笔者认为,先得读课本,以本为本,把课本上的先了解了、掌握了,再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方是正道。

再说课外阅读,它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把涉及到本课内容的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课外进行阅读,对于拓宽他们的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大有裨益。一篇优秀的作品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学生能徜徉在其情节和优美的语言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慢慢地能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慢慢地达到忘我的境地,如同身临其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经常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只要阅读,多阅读,广阅读,学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语文素养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伴随教学理念的转变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本人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论、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

与此同时,以往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力和学习方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等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学习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摒弃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所谓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学生的好伙伴。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而绝不是课堂中的命令者。教师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充满感情的话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现在农村中学生书写的现状是:错别字多、字体歪斜、字写得太小、连笔严重、个别笔画太长、涂改厉害、文面给人脏乱的感觉。这些书写方面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继续发展。在语文试题的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名篇名句默写”一句话中只要有一个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学生平时在背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但因为不重视书写,书写时字形错误,导致劳而无功。还有“作文”中每个错别字扣一分,《初中语文考试大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而汉字毫无疑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汉字“书写正确”的要求提高了。还有在“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表达项目中有“书写工整”的要求。在考试中有好多同学因书写不工整而失分严重,关键是这种“内伤”学生自己还一无所知。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平时阅读一定要专心,这样就可以发现并改正以前自己写错的字;写字时一定专注,这样会写的字就一定能写对;平时有疑问的字要立刻查字典,不能得过且过;还有,要请周围的同学经常看自己书写的内容,让同学指出写错的字,并帮助改正,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举措。这是因为,自己写错的字,自己确实很难发现,而别人帮助改正的,印象会格外深刻深,再也错不了。此外,汉字是方块字,要尽量写端正,不能像写英文字体一样斜着写;字写得跟小四号字一样大小较合适;平時写字写楷书,不带笔;写字时思想专一,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深刻地烙印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学之中,汉语文学也是如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正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等。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教育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教育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施展才志;教育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

总之,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涉及到诸多因素,只有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才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纪友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数据化”手段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7(6)

[2]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6)

猜你喜欢
书写能力语文素养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利用书法教育提升学生书写能力的行动研究
大学生书写能力调查和应对对策研究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