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19-04-30 11:15陈雁
课外语文·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诗歌教学语言表达

陈雁

【摘要】诗歌鉴赏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也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生自主活动,因此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供知识迁移的比较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不把课堂当成简单应试的舞台。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比较教学能力,借以使得原来比较程式化的教学变得“灵活”起来。

【关键词】诗歌教学;比较教学法;语言表达;文章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古代就曾被提倡,如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朱熹提出的“比并、合辩”思想,都有比较的意思;在近代也有不少教育学者谈到过比较法,比如叶圣陶、鲁迅、张中行、朱自清等著名作家和教育大家们就提过在阅读或教学中使用比较法。比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从某个方面解决诸如教学内容枯燥、手法陈旧、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目的,通过多角度,不同渠道探求对象之间异同关系,从而揭示出比较内容之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训练学生思维力,激发学习兴趣与深度学习力。

此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侧重比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一、语言表达的比较

(一)换词法会出“炼字”之精妙

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还是“数枝开”的比较是很多老师津津乐道的。 在“一”与“数”的比较替换中,学生品味到这一枝梅花不仅开于百花之前,而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生机乍现,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切合“早梅”,同时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超然领先的个性。钱梦龙老师也很擅长用此法,他在教授《江南春绝句》时就曾经让学生比较两个字的用法。钱老提出:有人说“千里莺啼”应该为“十里莺啼”,因为“千里不符合实际,一千里远哪里听得到莺的啼声”,你们看改得如何?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体会到“千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广阔的江南春色图,这样用词显得视野开阔,色调绚丽。在不同用词的品味中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去注意字词的选用。

(二)增减法读出“情韵”的悠长

笔者在教授《登幽州台歌》时,把原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改换成“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要求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减去“之、而”与加上“之、而”的效果差异。学生在朗读后体会到减去“之、而”不但使诗歌缺少了一种停顿的音韵美,而且减弱了作者那种天大地大、时间浩渺,“我”却渺如沧海一粟的深深伤痛与孤独感。这样的比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给予他们以无限遐想空间。杜甫《望岳》的首句“岱宗夫如何?”还可以让学生比较删去“夫”的效果或删去“?”的效果。通过增减字与标点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原诗句更有感染力,不仅增加了作者惊奇赞叹的情感,而且读上去更有韵味感、亲切感,似乎作者在与远处的人或山对话。

(三)改写法辨出“题旨”的深刻

《有的人》是经典之作,如何突破传统解读模式,设计出更为学生接受的问题点呢?在反复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后,我设计了两轮“改写比较”的环节。首先,我将诗中的“有的人”先改成“有一个人”:“有一个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一个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一个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有一个人死了,可他还活着。”引导学生经过比较得出本诗是为了纪念鲁迅而作,是为了展现鲁迅的精神品质,是为了告诉我们鲁迅因何而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出“到处是”说明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于是我进行第二次改写,将“有一个人”改成“有一种人”:“有一种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一种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一种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有一种人死了,可他还活着。”由此可见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歌颂一种精神,号召我们去继承发扬,就将诗的内涵扩大了,使学生对题旨的理解更深刻。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写比较”使课堂活灵活现,激发学生思维纵深发展,引导学生在词语间走几个来回,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置,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有深度地学。

(四)对照法品出“人物”的心境

对照比较可以发掘不同或同一课文中有价值的知识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文章的教学都可以选用对照比较法。这里的课例主要针对一篇课文,抓住其前后文相对照的 关键字、词、句进行比较,采用观察细微差别,来理解课文用词的精妙,开拓学生思路,体会人物心境。

《木兰诗》一文中用“当户理红妆”来写阿姊梳妆场景;却用“当窗理云鬓”来写木兰梳妆场景。 同样是梳妆,为什么却分别用了“户”“窗”呢?抓住这个比较点,引导学生思考,就会非常有意思。经过比较,学生明了“户”是古今异义词,有门的意思,写出阿姊听到了妹妹要回家的消息,因为急于想看到妹妹,一边梳妆不时向门外张看的情景,也就真实再现阿姊急切和喜悦的心情。

二、文章内涵的比较

(一)情景迁移纵比,古诗谱出新曲

比较诗歌中原有创作背景与当下应用的情景、比较不同时代同一类作品异同、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主旨等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透地理解诗歌意蕴。这种旁征博引互相比较的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主旨是比较艰深难懂的,初一学生不太容易进入诗歌的情景,也难体会作者的心境,尤其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理解的难点。而笔者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设置了一个可迁移的学习情境。我投影出习近平总书记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的讲话稿,讲话稿原文中说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在这样的情景下,我请同学结合背景比较探究:(1)习总书记讲话时的“浮云”指什么?王安石诗中的“浮云”又指什么?(2)今日的总书记与当时的宰相又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话的?(3)“不畏浮云”分别展示了总书记与王安石怎样的胸怀?

这个纵向比较情景一抛出,学生就展现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地查找资料,进行讨论探究。教师也适时地介绍两人讲这句诗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王安石作为一个“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变革家的心胸与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习总书记也是处于“最高层”,他引用这句诗句是希望企业家们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此一来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让学生明白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及对自我人生的启迪作用。通过现今与古代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诗歌的意义,让学生觉得古典诗歌离我们并不是很远。

(二)纵横比较并用,直面诗人心路历程

李煜的《相见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挺有难度,他们的年纪与阅历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根本无法体会李煜在词中所饱含的亡国之思、之痛、之悔、之恨。我在教学之初先指导学生比较不同时代同一类题材作品的异同,同为写秋天的诗歌,刘禹锡的《秋词》与李煜《虞美人》对秋的情感有何不同。学生认为刘诗赞秋,李词伤秋。在此基础上我引出吴文英的诗句来诠释愁是“离人心上秋”,让学生知道古代诗歌当中描写秋天景物往往是传达“离愁”情愫。

在讨论李煜词中的“锁”锁住了哪些景物时,我又适度引用李煜在亡国前后的词来引导学生体会比较。例如在品析“深 院”时,我让学生与他早期的宫廷生活比较,让学生明白李煜作为帝王,他的生活圈子也是“深院”,只是当年的是自己的宫殿,那里的日子是“春殿嫔娥鱼贯列”,有着自由与知音。而今天囚居在汴梁的一座院子里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差距。再比如体会作者的“别是一般滋味”时,又引入李煜的《虞美人》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触摸作者难以言说的苦与愁。

总之,诗歌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生自主活动,因此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供知识迁移的比较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不把课堂当成简单应试的舞台。同时教師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比较教学能力,借以使得原来比较程式化的教学变得“灵活”起来。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比较教学法诗歌教学语言表达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比较教学法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