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探析

2019-05-05 08:07从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实理论德育

从蓉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跟不上职业教育变化的速度。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但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还需要其具备高素质。职业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别,它是近代教育才诞生的。职业教育,一般指为生产、服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实践教学基本规范的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和严格满足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增加社会经验。因此,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强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势在必得。

当前,中职德育课是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中

职德育教学需要探索新途径,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文从理实一体化的内涵出发,诠释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职德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路径。

二、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各个德育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学生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单独制定德育教学计划,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体系,在保证德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德育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各種教学环节,确保实现整体目标。

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蕴含着“理论有真,现实有理性”的思维逻辑关系,体现了四个统一体。即教学目标的“结果”与“表现力”的统一,教学内容的跨界与整合的统一,教学过程与探索的统一,教学实施与情境的统一。通过各个德育教学环节,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与实践交替进行,实现“学以致用;教书育人”,改变理论与实践处于两条平行线的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获取和测试知识。最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让中职生也能够成长、成才、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服务市场经济。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知识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智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一种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是一种线性思维,是抽象的,单项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是一种面性思维、体性思维、是具体思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满足职业教育在教学生的“行为模式”中产生的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摄取,又能满足通过社会互动过程中才能领悟的知识,即通过某项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操作训练。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知识内化”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行为模式”的改变。而“知识”是学生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职业教育要传授的知识不仅只有来自书本的理论知识,还有潜藏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而这些以“外在形式”存在的知识,想要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和掌握,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需要遵循职业素质能力成长的基本路径:知识学习→形成意识和动作反射→模拟真实生产环境训练→应用知识→总结知识、巩固拓展→模拟真实生产环境再应用知识→知识内化、意识和动作技能符合规范。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催化效应。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影响效果”

理实一体化中的理论教学是通过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经验”,让学生接受、识记知识,并逐渐内化为认识和行动的基础。这种形式的教学影响效果,主要依靠发挥人的主观想象和思维重构作用。实践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融入真实的生产环境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和切身感受生产环境中潜藏的知识要领,并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不断实践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认识与行动的思维基础。这种形式的教学影响效果主要依靠人与环境互动产生对学生思维及动作技能的综合影响。

可见,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于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以下变化:教学从“知识转移”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从“简单”到“行为导向”;学生从“被动接受模仿”到“积极练习,双手和大脑,和创新”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固定教室,集体教学”“室内和室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变化;学手段从“听写板书”到“多媒体、网络、现代教育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德育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教学的简单结合,而是基于学生思想认识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由于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决定理实一体化教师需要具备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管理能力在实践中做学生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换言之,德育教师需要成长为国家职业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游刃有余,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德育课教师只会理论教学或者只会实践,可能会导致“纸上谈兵”,不能够以身作则,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误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态度。

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采用“进进出出”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请进来”是聘请公司技术人员和有丰富运作经验的教师来学校做实习指导员,协助德育教师合理整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高德育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去”是安排专业教师在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

同时,也可以采取“产婆式”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形式,初步打造了一支以职教专家为龙头,以正高级讲师、教学名师等专业带头人为骨干、以技能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带领青年教师,提高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速度。

此外,培养“双师型”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培训;建设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通过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成长等的方式,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奠定师资基础。

(二)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的核心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可以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探讨的方式,以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为主题,整合所有的教育元素,形成教学设计,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

校本教材是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学生状况为基础,为解决本校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研究、选择、适应、集成、补充和扩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如果没有好的理实一体化德育教材就难以取得良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德育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要依据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教材的理论内容应少而精,应以“必要而充分”的原则为原则,强调与操作技能有关的必要专业知识的教学。此外,以职业为标准,以能力为目标,以行业標准为标准,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生产。实现知识、技能、标准、效果对接,准确把握课程界面、内容推进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为保证德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还应该在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应给予知识教学的指导,学习方法和能力训练之前和之后的接触,达到掌握通过一个全面的研究,即“教、学、做”一体化。

一方面,德育理实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先理后实,在此“理”指的是按照国家德育大纲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五门德育课的教学;“实”是指与五门德育课内容相匹配的实践。这样的授课形式,有助于在理论环节,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个理性和系统的认知,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理论指导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负责此环节的德育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提高学生某方面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布置完任务后,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否则会影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为此,可以采用“任务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坚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思想引导的原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构建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德育理实一体化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过程中的满意度,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德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案;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德育水平。

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根据情况,制定评价标准。由于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情况,原有的评价体系已不能够满足现在的需要,准确来说,不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在制定考核标准中,还应该坚持“把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把笔试和实际操作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显性化的考核将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最后实践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同时,要坚持理论、实践和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科学、更全面。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合理、全面的评价,及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和改进。

(五)健全教学改革机制,提供物质保障

健全教学改革机制,是德育理实一体化顺利开展的保障。

一是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与实训中心平台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上课场所、课表时间安排优先考虑,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更适宜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二是课时保证。在初步实施阶段,适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在原有基础上暂不削减原培养方案中的理论与实验(实践)学时学分,只改变教学组织过程和模式。若课时有剩余可用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与技能提高、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交流或课程的进一步延伸等安排。对于经过一或两轮试验后比较成熟的改革课程,按培养方案中新设置的学时学分执行。

三是“理实一体化”优秀课程评选。在对课程评估的基础上,评选出具有示范性的“理实一体化”优秀课程。

猜你喜欢
理实理论德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农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困惑及探讨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盛满理论
《车工工艺学》课程教学的体会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