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专业成长的“园丁”

2019-05-10 03:31吴秀娟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园丁农村教师

吴秀娟

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长沙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长沙市人大代表……这些头衔,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人——潘文。于她而言,这些看似闪亮的光环是多年来专注于成长的回馈,是向生活交出的一份答卷。

向下沉潜,成为最好的自己

20世纪90年代初,潘文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浏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潘文发觉,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逐渐成为进修学校的主体职责。课堂依然是课堂,工作起来,潘文却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哪怕使出浑身解数,也挠不到最痒的那个地方。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是无法做好一个游泳教练的。”潘文说,“问题出在我缺乏一线教学经验!”

一线教学经历的缺失是潘文职业生涯的重大缺憾。1994年8月,她自告奋勇到乡村学校任教,到教学一线去,到孩子们的教室去。慢慢地,她积累了大量课堂教学案例,了解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和迷茫,也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病。

三年后,潘文带着这些收获重回教师进修学校。

要做出一番成绩,光有激情远远不够。在激情之上,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与付出。

那些年,潘文上完自己的课,就做起了“小学生”,去旁听校内老教师的课,甚至骑着自行车去浏阳师范“蹭”课听。即便是后来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她也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白天管理、课堂两手抓,夜深人静时钻研教材,思考如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落实到教学环节之中。此外,她还如饥似渴地阅读教育、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类书籍。

在这样的沉潜之中,潘文的教学、教研水平日臻提高。从基层教师到语文教研组长、业务处主任、高级讲师、主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校长,她逐渐成为教师培训领域小有名气的“行家里手”。一路走来,她收获着职业的幸福感,也成就了一段丰盈的人生。

做乡村教育的深耕者

在浏阳,乡村教师课务繁重,渴望专业成长却又找不到门路。如何在教育条件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扶贫,就是要精准对接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修学校校长唐宋的话犹在耳畔。“他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要给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

为了更好地开展“接地气”的教师培训,潘文组织各学科组组长到乡镇调研,及时了解一线的教学情况——农村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内容?他们对培训有哪些要求?

调研与反思、改革与建构、实践与开拓,每一步都走得并不容易,每一步都肩负着农村教师生命向上的渴望。

慢慢地,“乡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一系列为农村教师量身定制的专题培训应运而生,“送教下乡”也成为农村教师触手可及的精神成长大餐。

4个片区,8块基地,12堂讲座,24堂研讨课……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潘文和她的团队宁肯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也要把课送到学校,送到课堂,送到老师们面前。省内外名优、骨干教师来了,将教学的“十八般武艺”呈现出来,课堂展示、研课磨课、课堂诊断、优课示范、反思提升,教师培训的一连串“动作”换了个“舞台”,但“演出”同样精彩。此外,进修学校还以网络研修为依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拓宽农村教师的视野,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乡村教师足不出户,就能与名师专家无缝交流。

行走在改良乡村教育土壤的路上,潘文时常会被乡村教师内心深处蓬勃的生命力量所感动。

一天,她正在办公室忙碌。电话铃响,传来略带沙哑的女声:“请问,下午有乡村教师培训吗?我能来参加吗?”

然而,这一次培训中午才结束,下一次培训要等到后天。

电话那头的声音更加急促:“我原本是参加前一批的培训,因为有事耽搁了,现在才赶来。虽然培训结束了,可我总想学点什么回去!”

没有犹豫,潘文应承了下来。不多时,一个喘着粗气的老师小跑着来到办公室,脸上有难掩的兴奋。原来,这是一个偏僻村小接近退休的女教师,因为突发疾病被家人送去就医才缺席了本该属于她的培训。这会,她是从医院直接赶来的。

明白了这番原委,潘文愈加感佩这份朴素与执着。她打开电脑,找到这个教师的培训页面,点开每一个界面,逐一讲解,再让她独立操作。两个小时过去了。“会了么?”“会了。”这个乡村女教师憨厚地一笑。一句简单的“会了”,让潘文欣喜了好一阵子。

没有反思,就没有收获

在潘文的理解中,学会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在日常的教育培训中,她也常将反思二字记在心头。梳理培训管理思绪,反思培训教学经验,分享培训研究成果,寻找培训专业规律……不仅在自己上课后进行反思,也在别人的课堂里观照自己,反思自己所组织的培训。

潘文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自己被选派到西北师范大学参加培训者高级研修班的一个场景。培训管理者在培训前下發培训课程安排征求意见,培训课程则以“圆桌课堂”和“参与式”学习方式展开。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案例研讨,学员每天培训近10个小时毫无倦意。教室里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精神成长的共鸣,有激动人心的分享。

“培训,太需要新鲜的空气和力量。”“原来,培训还可以这样做。”潘文经由这场记忆尤深的培训反观自身,她意识到,作为一名培训者,承担着培训管理者、研发者和实施者等多重角色。培训工作不仅仅要关注培训内容,还要关注培训策略、培训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2008年,潘文和学校的培训团队一道致力于更新教师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她关注需求,关注目标,关注发展,关注方法,迈开了培训专业化的第一步。每次培训结束,她都要收集、梳理学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思路,重新布局。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步一回头,看自己的步子迈得正不正,留下的脚印深不深,是不是符合教学规律,是不是有利于学员专业提升和长远发展”。

教师培训不是简单的“排排坐,听听课”,要激发教师的成长自觉。“任务驱动式”研修便是潘文在借鉴他山之石基础上做的一项尝试。

培训一开始,教师就掉进了一个个问题里,并不断地与自己的问题碰撞,在反思中成长。学员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仅仅要听、要看,更重要的是要想、要说、要做。

在管理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班级微信群和QQ群就已经建立起来了。项目负责人在各组布置任务,学员提前进入思考状态,提出自己学校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开班后,学员通过小组合作互助方式,将这些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组任务,学员们带着研修目标去探究其中的理念、观点、策略和方法。

学员的热情被点燃,争论、探讨、反思……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研修过程中掌握作为学校管理者的领导、策划、沟通、理解能力。学员们很幽默:这样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如同魔鬼训练营,让大家感受到成长之痛;当然,在浏阳教育的“黄埔军校”里,单个的“我”变成了“我们”,以团队的方式协同作战,感受到成长之乐、教育之美。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园丁农村教师
My Dream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螃蟹当园丁
我是小园丁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亨利园丁和小怪物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园丁vs采花大盗
张家界市教师进修学校协作会议在桑植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