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情场的形成及原因研究

2019-05-10 06:41苏子涵
新媒体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新媒体

苏子涵

摘  要  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受众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并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舆论事件中的受众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共同利益与心理原因下形成的巨大的网络舆情场。文章以中国#MeToo#这一话题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微博上受众话语的分析,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情场是如何受到受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  新媒体;舆情场;性骚扰;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28-02

1  研究背景

1.1  事件背景

2017年10月,好莱坞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被指控对女性进行性骚扰,随后当事人在社交媒体贴文附上标签#MeToo#,并呼吁曾遭受性侵犯的女性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指控曾对她们实施性骚扰或性侵的人,引起了广泛关注。于是,#MeToo#成为了一个反性骚扰的标签 ,在社交媒体引发了一场女性保护意识觉醒的行动[1]。由于#MeToo#话题的限制,微博上的讨论主要在学者常江创设的#Ill be your voice#下展开。

1.2  理论背景

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场论:

网络舆情即互联网民对公共事务的态度、情绪和意见在网络载体上的集中反映,强调不同意见的集合[2],议题公众性和社会矛盾色彩是我国网络舆情的特点,例如性骚扰这一话题本身具有强烈的冲突性,促使网络舆情的爆发。

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是指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所共同建设的网络或构型[3]。在新媒体语境下,用户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上不断发言,形成舆论,使其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舆情场。

网络舆情场包括主体、客体、环境、本体和载体要素。其中,主体要素利用网络对社会场域的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并形成有主观倾向的观点和行为,所以将主体要素的心理环境称为“心理场”[2]。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分析影响舆情场形成的心理原因。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网络舆情场的形成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主体为网民,在这一事件中,网友匿名举报、在微博下形成讨论时,受众处于分散状态;被删帖后,意见领袖的发声聚集部分受众形成了小型场域;最终微博话题生成,不断扩大舆情场规模。

2.2  定性的话语分析法:

笔者搜集了由常江发起的“Ill be your voice”“性骚扰”及“性侵”三个话题下的受众话语约1 000条,并进行了话语分析。

3  网络舆情场形成的原因

3.1  “沉默的螺旋”被打破

2017年在社交媒体上披露的多起性侵事件都曾引起过舆论反响,但短暂的舆论热度减退后,事件的影响力逐渐消失,没有形成稳定的場域。

美国的MeToo运动却打破了这种沉默的螺旋,受害者通过集体符号以集群的方式表态,使她们的指控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得到多数和优势意见,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放大效应。在中国,从高校圈到媒体圈,加上意见领袖的转发支持,多个领域的多起事件使中国的反性骚扰运动在各大高校、职场迅速发酵,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2  意见领袖的推动作用

在突发事件中,意见领袖承担着重要的“解码”功能,不仅要传播时事,更重要的是发表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在信息不够确定的情况下,公众更愿意相信有良好口碑并长期履行信息过滤与传播的意见领袖。

2018年7月25日网友在新浪微博匿名举报受到媒体人章文的性侵,事件引发了热烈讨论,次日作家蒋方舟发文表示自己也曾遭遇章文的性骚扰。蒋方舟作为知名人物,其社会地位和正面形象让实名指控更有说服力,也鼓励了其他意见领袖站出来指责性骚扰行为。

在形成话题参与机制前,女性意见领袖参与女性公共领域议题,引起了受众的高度关注,以意见领袖的微博为阵地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舆情场,聚合了一部分受众,并且意见领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这也是推动常江创设关于性骚扰话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积极性社会认同

网民的认知心理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人在社会中相当于一个场,而人的心理现象又具有一种空间的属性[3]。在受众场中这种关系体现在受众者之间意愿的相互碰撞、相互过滤,从而形成利益诉求一致的受众场[4]。

这也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并试图在媒介活动中得到满足。对于受众“描述型”话语而言,广大曾遭遇性骚扰的女性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相同的经历加入这一受众场,使个人的力量转化为群体的力量,改变自己“弱势群体”的地位、满足自己的“求同心理”,在话语上展示为“我也想来讲一下……”“我很理解她的感受……”等表达,这些想法一旦受到支持和赞同就会逐渐占据受众场的主导地位,并形成更庞大、更有影响力的受众场。

3.4  情感释放与移情心理

情感的表达是网民关注这一话题的直接因素,不断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当某一事件违背了社会道德,或人们在此前达成的共识,网民们就会通过言语攻击释放压力,从而爆发网络舆论[3]。

作为旁观者的网友,会将事件中当事人的经历与自己联系起来,产生“联想与移情”,从而感到心理失衡或受到威胁。

在对于负面型话语的分析中,受众会表现出焦虑、恐慌等不安情绪,比如由于多起高校性骚扰事件的发生,身份为学生的网友会表现出“害怕自己也面临这样的遭遇”“该怎样选择老师”的感受,体现了新媒体舆情场负面社会心态的强烈表达。

3.5  心理性动机的不同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动机会影响行为的产生,从而影响网络舆论的内容及发展方向,如对于话题进行“评价型”和“提问型”描述的网友,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性骚扰话题。

从道德层面进行思考的网友,重点口诛笔伐“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其身份地位与低下的道德行为不相符,多次出现“披着羊皮的狼”“高学历教不会他尊重女性”等描述。在网友披露章文的“恐吓”消息时,网友会基于自尊的受辱而发表大量反抗言论。

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的网友,对于中国女性权益保护的措施、法律的缺失进行了讨论,其中正面态度的网友呼吁法律制度的完善,负面态度的网友,包括当事人在内,提出对于性骚扰界定的疑问——“这到底算不算性骚扰?”以及“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有没有能够维权的措施?”等处理方式的疑问。

4  研究局限

在进行话题的样本搜集时,会存在没有在话题下进行发言的大量受众离散在场域外;在研究网络舆情场形成原因时,笔者将侧重点放在了“心理场”的研究上,对于“社会场”和“网络场”缺少深入分析。比如,新浪微博对“MeToo”话题设置了权限,并删除了一些当事人的自述原帖,同时常江被封号禁言,对于媒体是如何影响受众心理和舆情场形成的等方面问题还有待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卉蕾.MeToo运动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特征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8(21):132-133,143.

[2]高俊峰.网络舆情场形成机理及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翟明杰.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J].东南传播,2018.

[4]王雅琴.媒介融合发展下受众场域的生成[J].新余学院学报,2018(3).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新媒体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