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疗效应用

2019-05-14 03:18陈小金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471009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下肢

陈小金(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9)

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均会产生极大的干扰。患者活动受限且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容易产生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会影响其治疗以及康复积极性并会导致治疗难度加大,必须于患者发病早期为其提供科学的病情干预措施,防止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治疗难度增加[1]。此次研究旨在探讨2017年8月—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偏瘫患者应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以及针灸的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102例,纳入标准如下:病情均与肢体偏瘫治疗指征相符;术后意识清晰,具备正常交流以及沟通能力;患者与其家属对该研究均有知情权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如下:合并精神分裂症或者严重抑郁症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受损患者;合并恶性器质性病变患者或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骨骼肌肉病变造成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2]。入选患者均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51)和研究组(n=51),其中,参照组男性 29 例,女性 22 例,年龄 42~79 周岁,平均年龄(54.5±4.6)岁,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41~78周岁,平均年龄(54.2±4.2)岁。入选患者对该研究均有知情权且经分组后其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偏瘫软瘫期患者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兴奋手法,有助于使患者肌张力得到提高,通过Brunnstrom技术使机体各种反射得到充分调动,促进肌群收缩并诱导患侧肢体进行主动活动。患者同时接受坐站训练、转移以及翻身运动等全身各个部位被动活动[3]。后期若患者出现肌肉痉挛等需要采取有效的痉挛抑制措施,适当调整肌张力以纠正其错误姿势并可加快其肢体功能恢复。指导恢复期患者进行肢体协调性、稳定性以及精细运动训练,有助于使患者步态获得改善,缩短其实际步行能力恢复时间并可使其肢体肌力得到明显增强,训练过程中必须对肢体活动的实用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多加注意[4]。研究组患者同时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下肢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同参照组患者,针灸疗法主要采用体针以及头针相结合的方式,第一个月主要以体针治疗为主,取患者上肢八邪穴、合谷穴、内关穴、尺泽穴以及极泉穴位,取下肢太冲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伏免穴、髀关穴;第2~6个月以头针为主要治疗方式,同时配合体针疗法,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后斜线以及顶颞前斜线,体针取穴同第一个月。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并进针,深度以0.8~1寸为宜,迅速捻转行针,留针时间以15~20 min为宜,采取平补平泻法[5]。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主观感受,一旦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需要暂停治疗并分析引发原因。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应用FCA综合功能评定法、FMA积分法以及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者恢复状况越理想则评分越高。于治疗前后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理能力。

1.4 统计方法

所用数据资料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n(%)] 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Brunnstrom分期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观察项目评分以及分期均高于参照组,2组患者各项目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定结果(±s)

表1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定结果(±s)

组别FC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51)研究组(n=51)t值P值3.6±1.3 3.5±1.2 1.808>0.05 5.4±2.2 8.9±2.4 7.962<0.05 11.2±4.2 11.3±4.0 0.967>0.05 20.3±7.7 26.7±8.1 8.173<0.05 2.3±1.2 2.3±1.0 1.334>0.05 3.3±1.1 4.7±1.4 11.832<0.05

2.2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经过有效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参照组患者高,护理后2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s),分]

表2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s),分]

组别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51)研究组(n=51)t值P值50.5±8.2 50.9±8.0 1.324>0.05 65.2±10.6 87.8±11.1 14.022<0.05 42.5±5.7 42.4±5.5 0.962>0.05 63.1±8.6 82.4±8.9 12.939<0.05

3 讨论

偏瘫患者由于运动功能缺失或者明显下降,导致肌肉以及神经元出现继发性变化,容易引发多种后遗症,严重降低其生存品质。大脑高级中枢可塑性极强,受损脑细胞邻近区域脑细胞受到刺激后能够对受损部位功能进行代偿,从而可取得功能重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使皮质功能区间的协调性得到明显增强[6]。康复治疗通过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方式可对机体各种反射产生调动作用,有助于刺激瘫痪肢体进行主动活动,能够对异常增高肌张力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可使患侧肢体控制以及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还可使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得到提高并取得机体潜能调动效果,能够发挥皮质功能重建的效用,使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病情[7]。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气血以及调和经脉的效果,可使偏瘫患者大脑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够对大脑皮质产生刺激作用并产生电活动,采用不同针法还能够取得肌张力缓解或者诱发效果,使人体感觉以及运动功能得到激活,加快偏瘫肢体恢复速度。针灸刺激能够兴奋运动神经,有助于形成新的肢体运动传导与脑高级中枢通路,与早期下肢功能运动训练联合应用可提升临床治疗以及康复效果。

FMA以及Brunnstrom分期可对患者身体运动功能状态以及脑损伤对患者系统以及器官功能水平功能损害的程度做出反应,患者接受早期康复锻炼后部分功能可逐渐恢复,但是实际脑损伤程度对功能改善程度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FCA可对患者实际行走能力做出反应,代表脑损伤对患者参与能力以及个体活动产生的影响,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深入,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活动受限程度逐渐下降且日常生活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此次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以及分期均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参照组患者高,护理后2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张安邦等人研究[8]表明,应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为 (3.42±1.10)、FCA 评分为(5.38±2.31)分、下肢 FMA 评分为(20.11±7.96)分,应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的患者各项目分别为 (4.68±1.98)、(9.01±3.11) 分、(26.88±8.66)分,与该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作为临床常用中医疗法,针灸具有消炎止痛、化瘀活血、祛邪扶正以及疏通经络、调和经脉等功效,有助于取得理想的运动中枢神经萎缩预防效果,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够加快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可使患者活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生活品质。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