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2019-05-14 03:19庆笑春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预警下肢血栓

庆笑春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骨科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卧床修养,但是在这一时期,很容易出现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中的血液瘀滞现象,进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不仅给患者的疾病恢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致死率[1]。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下,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从而预防警示护理风险,确保会个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该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对患者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14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风险预警监控组,每组57例患者。其中风险预警监控组男性患者26例,年龄 35~76 例,平均年龄(48.2±2.1)岁。 女性患者31 例,年龄 36~79 岁,平均年龄(50.2±1.2)岁。 常规护理组有男性患者3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9.1±1.4)岁,女性患者 25 例,年龄 34~76 岁,平均年龄(50.1±1.3)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实施基础护理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第一,常规护理宣教。进行常规的知识讲解,并明确注意事项。开展常规性的护理宣教工作,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指导。第二,肢体锻炼指导。引导患者开展日常肢体锻炼,促进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效果。指导患者正确的身体锻炼,采取科学的锻炼方式和体位,避免造成患者的锻炼损伤,反而加重其病情。第三,基本日常生活指导。组织集体讲解,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饮食、作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普及基本病情知识等。第四,明确注意事项。提醒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等,指导患者进行提前预防工作。

1.2.2风险预警监控组 在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施加护理风险预警管控,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第一,建立护理风险预警平台,依托于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建立完善的设备平台体系,同时制定明确的预警处理流程,落实各项护理管控工作,使相应的预防工作真正地应用到每一位患者身上。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情景模拟培训,提升其风险意识。第二,风险因素的防控预测。利用风险预警管控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患者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并做好提前的预测和防控工作。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在其入院第一天就应开展高危风险的评估预测工作,对患者的大体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第三,患者的护理风险等级测评。利用平台系统进行专业测评,收集、整理并记录患者的测评信息,然后对患者的测评等级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其风险动态信息,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及时更新患者检测信息,跟进预警等级变化,从而优化并调整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栓塞情况。采用该院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调查。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证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即很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很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在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风险预警监控组(1.75%)低于常规护理组(79.30%),并且风险预警组患者(56.23±10.21)的血栓塞情况也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40.36±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风险预警监控组(98.2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表[n(%)]

3 讨论

骨科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卧床恢复期间,下肢静脉血栓问题是护理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在患者的卧床恢复期间,其下肢的血液流速较慢,并且有时患者的下肢血液甚至处于高凝状态,静脉内部的血液凝结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下肢静脉血栓问题。下肢静脉血栓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疾病危害,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患者猝死问题的出现[3]。开展常规护理工作,对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时,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血栓情况出现的效果,但是其临床护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地提高[4]。在护理风险预警的基础上,持续、全面分析患者情况,了解其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制定更合理的护理方案,有利于提升护理效果[5]。

开展护理工作时,首先依托于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高预警平台以及相应的管理平台,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预定的流程开展相应的风险评定以及护理管理工作[6]。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从患者住院时就开始实施,于患者住院第一天及时开展风险监测,了解患者的护理管理风险信息。通过持续的风险信息监测,了解具体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风险等级的评定,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并且在实际开展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风险信息变化,对其进行风险等级的重新评定,从而改进、调整护理措施,实施更为有效的护理工作,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果[7]。另外,注重对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其护理风险意识,确保护理风险高预警工作的有效落实,全面提升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优化护理工作的开展。

根据该文实验数据统计,在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风险预警监控组(1.75%)低于常规护理组 (79.30%),并且风险预警组患者 (56.23±10.21)的血栓塞情况也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40.36±9.32);在护理满意度方面,风险预警监控组(98.2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风险预警监控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护理工作,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身体情况,从而提升护理效果。并且该种护理方式对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具有良好效果,可以给予患者更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预警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