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研究

2019-05-14 03:19孙素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住院费用神经内科下肢

孙素英

(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214)

DVT(深静脉血栓)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温度升高、下肢胀痛,为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率,现以2009年5月—2011年5月间为研究时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该院神经内科患者100例加以分析,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当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病况制订护理计划,提高护理依从性。观察组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心理护理 神经内科ICU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及患者家属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另外经济负担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开展。

1.2.2饮食护理 当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来调整饮食结构,患者应多食用盐分低、脂肪少、纤维素高的食物,尽量减少辛辣刺激性食品的食用。为了提高患者身体机能,还应适量用水,进一步缓解患者血栓症状。

1.2.3并发症护理 为了防治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应采用溶栓治疗方法,根据病况对溶栓剂量合理调整。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1.2.4术后护理当手术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还应在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保持6 h平卧,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帮助患者双下肢进行活动。手术结束后12 h指导患者进行两下肢的伸屈活动。手术结束后6 h用温水帮助患者泡脚,每次泡15 min,每天早晚各泡1次。抽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检查,进行腿围测量,给予抗凝剂实施抗凝治疗。

1.2.5出院指导 当患者结束手术治疗病情得到缓解后便可办理出院手术,护理人员应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对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为患儿预后工作提供帮助。当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对病情恢复情况加以了解,如若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现象,引导其立即就医治疗,以防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1.3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以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对照组中术后住院时间为(12.36±1.68)d、住院费用为(13 256.56±1 243.5)元;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86±1.12)d、住院费用为(10 642.62±1 367.52)元,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比较(±s)

组别 术后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12.36±1.68 5.86±1.12 33.764<0.001 13 256.56±1 243.57 10 642.62±1 367.52 14.832<0.001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n(%)]

2.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17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占比34.00%、10例患者表示满意,占比20.00%、23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占比46.00%,护理满意率为54.00%;观察组当中35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占比70.00%、14例患者表示满意,占比28.00%、仅1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占比2.00%,护理满意率为98.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见表3。

表5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s)

表5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s)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手术时间(min)205.16±21.47 201.33±20.79术中出血量(mL)745.82±126.93 748.41±125.1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28.26±8.32 49.89±5.18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41.92±5.94 78.12±6.68 12.54±4.16 17.03±4.30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2.4 比较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当,尽管护理后都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表4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组别Barthel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NIHSS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40.28±13.87 41.03±12.65 0.246 3 0.806 1 72.56±13.79 90.68±12.88 5.919 6 0.000 0 11.60±1.84 11.58±1.82 0.047 6 0.962 1 8.53±1.72 5.87±0.90 8.446 9 0.000 0

2.5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见表5。

2.6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见表6。

表6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天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3 讨论

3.1 预防对策

为了预防神经内科ICU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还应采取科学的预防对策,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预防静脉血栓瘀滞、改善血液循环、避免血管内膜发生损伤,详情如下。

(1)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当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严格记录,对患者下肢温度、肿胀情况及颜色变化认真观察,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一旦出现异常应向医生及时报告,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预防静脉血栓瘀滞。为了预防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瘀滞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定期对长期卧床、运动障碍及意识掌握患者进行干预,每2~3 h翻身一次,在护理干预中应将患者下肢适当抬起,使静脉回流得到增加。同时对患者腓肠肌进行按摩,2次/d,3~5 min/次,避免不必要的约束制动。另外还应对ICU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根据营养评分对饮食方案进行制定,禁止食用油腻类、辛辣类食品,并加大饮水量,使患者营养供给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3)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如若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工作,将海绵垫置于患者身下,定期为患者翻身,加快患者的预后速度,提高术后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因冷刺激导致血流淤滞的发生,通过抬高患肢使患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速患者恢复效果,通过上述手段可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4)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如若患者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则应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引导患者多活动,提高身体机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对照组中显效患者20例,占比40.00%、有效患者8例,占比16.00%、无效患者22例,占比44.00%,护理有效率为56.00%;观察组中显效患者30例,占比60.00%、有效患者17例,占比34.00%、无效患者仅有3例,占比6.00%,护理有效率为94.00%,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研究发现,在神经内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手段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住院费用神经内科下肢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