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5-14 03:19王绍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凝凝血酶下肢

王绍飞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南院区输血科,河北邯郸 0562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深静脉血液呈高凝状态致静脉回流受阻,促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术后并发症[1]。由于下肢骨折手术创伤大,应激及输血等引起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积聚,同时患者卧床时间长,促成DVT,引起肺栓塞,是术后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2-3]。而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较高,研究发现骨折患者术后无干预下DVT发生率达50%[4]。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血栓弹力仪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的指标,对预防早起发现预防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临床作用[5]。该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针对临床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探究血栓弹力图在早期判断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入住该院骨科的下肢骨折并行手术者60例,合并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排除,根据随机化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3.15±9.53)岁,中位年龄63岁。试验组男20例,女 10 例;患者年龄 50~77 岁,平均年龄(64.88±10.75)岁,中位年龄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术后穿下肢弹性袜的物理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Lepu-8800型,乐普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根据TEG结果中R值及MA值,R值<5 min和/或 MA值>65 mm者进行低分子肝素1000U抗凝;MA值>65 mm者低分子肝素抗凝,1次/8 h;R值5~10 min或MA值>70 mm者行抗血小板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 d采用TEG评估R值(表示凝血活酶生成时间),K值 (表示生成凝血酶的时间),α值(表示凝血酶形成速度),MA值(表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量)以及CL值 (正常值为-3—3,<-3示低凝,>3示高凝)。并记录患者是否发生高凝状态及DVT。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以及组内前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釆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凝状态及DVT发生结果

试验组高凝状态以及发生DVT的患者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高凝状态及DVT发生[n(%)]

2.2 患者术后2d TEG参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R值以及K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MA值、α值以及CL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d TEG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d TEG参数比较(±s)

组别R值/min K值/min α值MA值/mm CL值对照组(n=30)试验组(n=30)t值P值11.23±3.56 14.25±3.67 4.584 0.024 4.36±2.89 5.21±1.68 3.795 0.015 50.53±8.64 46.78±9.45 4.940 0.028 84.29±9.01 82.82±8.16 3.685 0.047-1.45±1.03-1.14±0.95 3.796 0.038

3 讨论

DVT是创伤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的血栓后综合征以及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响不良结局,可导致患者死亡,是临床重要关注课题[6]。下肢骨折术后由于关节制动致肢体活动减少,且术中麻醉致肌肉收缩减弱,肌肉泵作用减弱,同时创伤等应激因素导致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此外手术纱布等异物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纤容功能抑制,血液呈高凝状态,促成DVT的发生[7-8]。该研究中术后常规干预下DVT发生率达20%,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预后。

TEG通过评估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凝血酶生成时间,凝血酶形成速度,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量以及是否发生高凝状态对潜在的DVT高危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9-10]。研究发现TEG对下肢DVT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对早期判断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并进行及时干预,可有效防止DVT发生[11]。

该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进行TEG评估,对不同危险度患者进行不同干预,对于R值<5 min和/或 MA值>65 mm者提示血液高凝状态程度较低,因此基于肝素抗凝,而对于R值 5~10 min或MA值>70 mm者提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因此及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该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患者高凝状态发生率为30.00%,DVT的发生率为3.33%,同比显著降低,同时试验组R值以及K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凝血活酶、凝血酶的生成时间明显延长,而试验组MA值、α值以及CL值显著降低,提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量减少,凝血酶形成减慢,血液呈低凝状态,因此试验组患者DVT发生率较低,我们推测通过TEG有效评估患者凝血过程曲线,可有效地反应患者血液的高凝动态变化,便于临床医师及时的针对患者血液状态采取合适的干预方式,避免DVT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该研究针对临床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用TEG评估干预发现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显著减少,DVT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应用。然而TEG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检测成本高,且需要多次采血等弊端,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高凝凝血酶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