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钛板内固定对手足部骨折的治疗作用研究

2019-05-14 03:19侯洪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钛板围术钢板

侯洪涛

(七台河七煤集团总医院骨二科,黑龙江七台河 154605)

手足是人体活动较为频繁的部位,结构也较为脆弱,在积累性劳损、暴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易出现骨折。骨折发生后,骨折位置出现明显的红、肿、胀、痛,影响关节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降低患者生活活动效率。骨折复位后,为规避再次发生移位,需利用一定方法在相应位置进行固定处理,以螺丝钉、钢板等内固定术更为多见[1]。微型钛板为最近今年中研发的一种新兴内固定材料,该文以2016年12月—2018年11月期间为研究时段,探究其用于手足部骨折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下,采集行手术治疗的手足部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钢板组、钛板组,钢板组(n=35)男19例,女16例;年龄18~68 岁,平均年龄(39.64±2.17)岁;骨折部位:手掌骨 14例,足部跖骨与趾骨21例;致伤原因:砸压伤14例,撞击伤16例,其他5例。钛板组(n=35)男21例,女14例;年龄 20~70 岁,平均年龄(40.67±2.25)岁;骨折部位:手掌骨17例,足部跖骨与趾骨18例;致伤原因:砸压伤12例,撞击伤15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如上资料经比较,均具有均衡性(P>0.05),有进一步比较的意义。

1.2 方法

1.2.1钢板组给予钢丝骨间结扎固定术治疗 钛板组术中采用腰麻与臂丛麻醉,使用止血带止血。术中严格遵照同一水平面相邻骨折在同一切口中处理的规则进行操作,于跖骨、手掌及趾骨骨折位置做“C”型切口;针对手指近节骨折等损伤类型,建议在患肢骨折位置将骨折设为中心点,做桡背侧、尺背侧“C”型切口。术中尽量减少对骨膜的分离操作、加强对周腱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维护,在骨折出暴露效果较好以后,对其进行复位处理,复位结果满意时,结合患者骨折病况,选用大小适宜的直型或者异型钛板对患肢骨折处对应背侧进行固定,在螺钉钻孔操作期间尽量多方位进行,以减少术后钛板螺钉松动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最后进行常规缝合、包扎。术后结合患者骨折状况,决定是否予以功能性石膏固定、药物干预等辅助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价 结合术后ATM评分[2]、影像学检查及患者日常活动情况拟定。(1)优:ATM>80分,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整体愈合,日常活动正常;(2)良:ATM为60~79分,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愈合较好,日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3)尚可:ATM 为 40~5980 分,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局部愈合,日常活动轻度受限;(4)差:ATM<40分,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不愈合,日常活动严重收线。

1.3.2围术期主要指标 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组,7 d时VAS评分、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分值为0~10分,轻、中、重度对应的评分分别为(2.57±1.04)分、(5.18±1.41)分、(8.41±1.35)分。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独立、正态、方差齐组间采用平均数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优良率与并发症等用[n(%)] 表示计数资料,样本率对比用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经评定,钛板组中符合优、良评价标准的病例数分别为24例、8例,钢板组分别为15例、10例。钛板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好于钢板组;钛板组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钢板组中有9例;经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2 围术期主要指标检测情况比较

钛板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组,7 d时VAS评分、术中出血量低于钢板组,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主要指标检测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主要指标检测情况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时间(d)24 h时VAS评分(分)钛板组(n=35)钢板组(n=35)121.47±19.24 332.78±45.40 26.04±7.85 73.24±6.20 90.21±2.24 99.74±5.25 5.12±1.03 6.67±1.35

3 讨论

在交通事故、压伤等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很可能造成手足部骨折,伴随交通事故、高处意外跌落等发生率的增加,手足部骨折的发生率也相应上升。手足部骨折发生后,会使患者手部精细运动能力、足部运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与学习质量。而若能对手足部骨折患者及时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可实现对康复效果的有效强化[3]。

在解剖学中,手足部骨折结构与功能较为复杂,存有较多成角,故而对内固定技术提出较多、较高要求。以往,临床通常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技术治疗本病,尽管能实现对骨折的精确复位,但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严重并发症难以有效规避,降低手、足部功能。最近几年中,钛合金在骨折疾病临床治疗中应用范畴不断拓展,钛合金具有无毒害性、弹性模量和人体骨骼大体相似,与机体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且不易腐蚀等。虽然手、足部骨骼构成多样且复杂,但微型钛板也体现出良好的实用性,其有直型、T型与L型等多种样式,进而能有效地处理身体不同部位骨折的固定问题,特别是在横行、短斜型及粉碎性骨折等特殊骨折治疗领域取得良好效果。将微型钛板应用于手足部患者治疗中,手术过程操作简单、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损伤较小,能协医生在直视状态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解剖与复位,减缩了手术操作时间,疗效理想[4]。此外,微型钛板内固定与传统术式相比较,无须进行二次取出手术,术中结合患者骨折部位的表象,选择与之相适宜的钛板,强化其与骨折构造之间的相近性。

高海锋[5]将122例手足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1例,分别予以常规固定与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 VAS评分分别为 100.00%、0.00%、(5.72±1.02)分,对照组分别为 85.25%、13.11%、(6.14±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海锋认为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手足部骨折,能获得更安全、有效的效果。在该次研究中,治疗后,钛板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钢板组、围术期主要指标优于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组,这进一步提示了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有效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钛板围术钢板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临氢设备用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的开发
复合钢板焊接坡口的制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15CrMoR(H)+SUS321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