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9-05-14 09:27郑汉钦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

郑汉钦

摘要:当前,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存在教材不能与时俱进、教学任务繁重、课程内容枯燥、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致使该门课程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师应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最新法律和法规内容融入精要案例和习题,同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建设法规知识。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

近年,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工程建设领域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新法规、新规范、新经验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理论研究工作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然而,传统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在教材、课时、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索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该门课程教师的重要课题,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式。

一、当前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工程建设法规课程的教材存在滞后性。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建设领域内的新问题、新情况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虽然我国工程建设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之中(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不定期的修订与更新),但教材的修订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工程建设法规课程的教材不能与时倶进。其次,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法规内容庞杂、头绪众多,但课时有限。很多授课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挑战。再次,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气氛较沉闷。该课程由于法律条文很多,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这对工科类的学生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讲不认真的现象。此外,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不讲究授课方式方法,主要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最后,该课程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学习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他们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对于工程建设法规课程,仅依据考试成绩,教师无法判断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也无法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互联网技术在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探索与改进。

第一,针对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材存在滞后性这一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熟悉行业规范,高校也应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外出进修、到企业挂职实践等机会。同时,高校要注重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学校、进课堂,开启校企合作大门,让“引进来,走出去”有机结合。此外,互联网能及时呈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查询、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款与文件规定,思考修订该条款的理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到“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时,教材还停留在旧的条文规定上,而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取消建筑业企业最低等级资质标准现场管理人员指标考核的通知》,相关条文已经修改更新了。可见,互联网技术进课堂十分必要,有助于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前沿,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第二,针对课时较少、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这一问题,高校和教师可以在工程建设法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之处提供二维码查询。通过扫描二维码,学生可以查看相应的视频等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给学生足够多的知识。比如,在讲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这一内容时,教师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展示施工合同的具体内容,学生只需用手机扫描旁边插入的二维码,即可查看该示范文本的所有内容。

第三,针对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气氛也较沉闷这一问题,在工程建设法规课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也能有效予以解决。为了加深学生对工程建设法律条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手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进行课堂学习。这样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式、引导式为主,拋出相关问题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划分为六个层次:记忆一理解一应用一分析一综合一创造。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授课主要集中在“记忆”“理解”的层次,而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大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应用一分析一综合一创造”的高层次的深入学习。比如,在讲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概念与特征”时,教师可以拋出问题——“我怎么变成了钉子户?”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房屋征收”与“钉子户”之间的关系。“钉子户”是当今社会拆迁过程中存在的现象,教师可以以此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通过手机查阅相关工程案例,从其形成的原因到解决措施,通过现象寻找本质,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发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钉子户”问题。这种课堂授课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传统的授课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次,而新的授课模式則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四,针对工程建设法规课程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下载相关的施工技术视频。课堂授课过程中,播放视频的方式可以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工程的实际操作过程,对相关施工技术有一定的概念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变换课堂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课堂活力。此外,教师也要精心选择法律条文所需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工程案例为知识载体和平台,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把工程建设法规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将课堂法律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实际中,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比如,在讲到“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相关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短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项目从立项、规划、勘察到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各个过程产生直观的认识。随后,教师再进一步探讨各个单位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所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第五,针对该门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化这一问题,教师对期末的总评成绩应采用结构式评分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学生可以在线完成作业或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下载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有关法规的历年考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后进行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与巩固,也能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本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讲到“建筑工程重大事故的等级”时,很多学生会混淆其中等级划分所采用的临界数据,这就需要课后多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以加深印象。

三、结语

当然,工程建设法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改进。以建筑行业单行条例为补充,工程建设法规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解国家颁布实施的专业法规的立法背景和法理,从法律的角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以及行业的动态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师应注重将互联网技术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的学习,帮助学生应用相关法律、法规认识,解决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牟云翠.浅谈“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6,(3).

[2]夏栋舟.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全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3).

[3]杨松森,徐菁.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法规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7,(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互联网+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传播学门外的互联网技术反思:《Daedalus》互联网专辑剖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