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CT对成人麻疹肺炎诊断价值及技术优势

2019-05-17 03:32彭兴洲杨军妍宋继业
辽宁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间质性麻疹小叶

彭兴洲 杨军妍 宋继业 张 鹏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辽宁 沈阳 110006)

麻疹肺炎是由麻疹病毒直接作用肺组织,引起的肺间质性炎症,近几年,成人麻疹病例日渐增多。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CT(HRCT)因其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显示到肺小叶结构水平,成为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研究利用HRCT优势,对65例成人麻疹肺炎的特征表现加以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有价值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临床诊断麻疹患者150例,根据血培养阳性结果,临床表现及转归,诊断为麻疹肺炎65例,患者年龄14~67岁,平均41岁,男28例,女37例。临床表现:65例患者均有发热(100.0%),呈稽留热型,体温波动为38.0~40.0℃;49例患者(75.4%)有畏光、流泪、咳嗽等呼吸道卡他症状;30例患者(46.2%)有眼结膜充血;65例患者(100.0%)有皮疹(充血性斑丘疹,压之褪色);患者口腔颊粘膜可见特征性费-柯氏斑者61例(93.8%)。合并重症肺炎(气促、胸痛)5例(7.7%)。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20例(30.8%),白细胞降低4例(6.2%),血小板降低2例(3.1%),白细胞升高2例(3.1%)。C反应蛋白升高100%。麻疹抗体IgM阳性率100%。呼吸衰竭4例(2例患者有基础慢性肺病)。影像学判断由2名副主任医师资格以上医师阅片,分析临床资料,若存在异议则由主任一同参与讨论并给出结果。

1.2胸部CT检查 65例患者均行胸部平扫,CT检查时间为发病1~5天。CT机使用GE Light Speed 16多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包括全肺组织。扫描参数:120kV、240~480mA,矩阵512mm×512mm,层厚5mm,间隔1mm,后处理拆薄重建层厚设置为1.25mm,肺窗窗宽参数为1200HU,窗位为-500HU,纵膈窗窗宽350HU、窗位35HU,采用肺窗观察病变分布,形态及密度等特征,纵隔窗观察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对肺部合并影像改变进行记录,主要观察小叶内结节影、网格状阴影、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肺气囊以及马赛克征等。

2 结果:

2.1病变范围及分布 单个肺叶病灶者20例,其余病例累及2个以上肺叶,其中两肺弥漫病变10例;病变侵犯范围以两肺下叶为多,28例表现为两肺下叶,右中叶或左上叶舌段有明显病变,两肺上叶病变较少(图1),有24例病变位于胸膜下(图2)。

图1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小叶内结节影,边缘模糊

图2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胸膜下可见模糊小结节影

图3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网格状阴影、磨玻璃影

图4 两肺多发小结节影、网格状阴影、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图5 两肺多发小结节影、网格状阴影、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图6 右肺中叶近纵隔旁肺气囊

2.2胸部CT表现 依据麻疹肺炎影像分型[1]将本组65例肺炎分为三型(见表1),其中Ⅰ型占14例(21.5%),影像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网状阴影(图1、3);Ⅱ型占40例(61.5%),表现为小叶内结节影,大小约5~8mm左右,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网状阴影,磨玻璃影,(图4);Ⅲ型又称网织小结浸润型,占11例(17%),表现为小叶内结节影、网状阴影、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图5),密度不均。3例(4.6%)可见小肺气囊(图6),2例(3.07%)有马赛克征改变。

表1 麻疹肺炎影像分型情况表(N=65)疾病分型

3 讨论:

麻疹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近几年成人麻疹病例报道人数有所增加[2],麻疹病毒入侵上呼吸道后,再经各级支气管进入肺泡蔓延、浸润,引起气道黏膜炎症,随着炎性分泌物的持续增多,可以累及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肺泡壁、小叶间隔,影像表现为网格状影、斑点状及结节状影为主的间质性肺炎[1-4]。麻疹肺炎临床分为前驱期及出疹早期,出疹期及疹后期[5],随病程不同影像学改变亦不同,重症者病灶可增大、融合[6-8],部分重症麻疹肺炎有进展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可能,而HRCT以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被认为是目前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首选方法,可以帮助临床了解肺内病变尤其是小气道有无病变,对患者随访及疗效评估有指导意义,从而避免某些肺的活检[9-10]。间质性肺炎的胸部HRCT征象包括:①网状阴影:病理主要为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小叶间隔增厚,Nakanishi[11]等也报道麻疹肺炎有小叶间隔增厚。②小结节影,一般直径小于1.0cm,其病理基础为细支气管周围的气腔实变。③斑片状高密度影(实变及毛玻璃密度),④低密度影,主要包括囊状改变、小气道改变及蜂窝影等[11-12]。本组病例各型中兼有以上几种特征改变,其中以网织小结型(Ⅱ型)为多,与文献报道[7]相近,网织影表现为细小的线状阴影与小叶核心区域交叉,即细小网格状改变,其内小结节呈斑片状不均匀分布,磨玻璃密度并伴有不同程度间隔增厚,对应病理改变为肺泡性肺不张、肺泡炎或细小支气管周围炎症反应。本组病例多表现有网状影改变,而无明显蜂窝状改变、小叶间隔增厚等间质性肺炎改变,与临床为一组急性疾患相符合。本组Ⅱ型、Ⅲ型病例中合并有磨玻璃影,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相对Ⅰ型有加重趋势,应引起临床重视。

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与其他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相鉴别[13-14],当影像诊断困难时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能提供一些鉴别依据;②与麻疹合并肺炎相鉴别,后者CT表现除间质性肺炎表现外,可能合并有细菌或其他感染,肺CT还可见沿支气管分布边缘模糊小斑片影及大片状实变影,病变有融合趋势。本组有10例为肺部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广发的斑点状、结节状阴影,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结节大小不等,随机分布,部分可融合形成较大结节或斑片状影,亦可出现小空洞、小囊性变;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期结节的分布、大小及密度较均匀,以双上肺较多,有融合,而本病小叶结节常不伴有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改变;③结节病:边界清晰小结节,多沿支气管血管束、脏层胸膜下与叶间裂分布,常合并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15]。

成人麻疹肺炎多散发,本组属于群体爆发病例,合并肺部改变较多,以双肺间质性炎症为主。HR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在疾病的早期即能清晰显示肺部间质病变形态、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价值的依据,并可作为患者随访及疗效评估的主要手段。

猜你喜欢
间质性麻疹小叶
间质性肺炎知多少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Vaccination
认识间质性肺炎
东营市麻疹流行现状及控制措施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Trouble in Disneyland
间质性肺炎是绝症吗
和司机抢饭碗
五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