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阳下乡记》:于轻松诙谐中反映深刻现实

2019-05-18 02:06文:栀
歌剧 2019年4期
关键词:喜歌剧村妇秋香

文:栀 子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剧照(摄影:刘海栋)

中国歌剧作品中,除了《小二黑结婚》之外,《马向阳下乡记》是第二部喜歌剧。这两部相差几十年的歌剧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均是在用轻松诙谐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中深刻的问题。比如,《小二黑结婚》是为了抨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包办婚姻,而《马向阳下乡记》则是为了反映当前的“精准扶贫”。

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很多人来说,“贫困”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但是就在我们生活的同一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们在为脱离贫困不懈努力着。我曾经看过一则电视新闻,画面上是某个乡村小学的午餐时间,孩子们每人端着一小盆饭,米饭上面覆盖着的好像是水煮白菜,几乎看不到多少荤腥,但是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津津有味。记者问其中一个孩子:“好吃吗?”孩子头都顾不上抬,边吃边点头。那个镜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当城里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经常会因为吃饭的问题和长辈闹别扭,当城里的很多家长绞尽脑汁要为自己的孩子补充各种营养的时候,我们可能很少会想到,那些尚处于贫困线上的人们,能够让孩子吃饱饭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满足。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剧照(摄影:刘海栋)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讲的是第一书记下乡扶贫的故事。对于什么是贫困,本剧有非常直面的描述。比如,剧中丁秋香自杀的一场戏。丁秋香在这部剧中并不是主要人物,从头至尾她只出现过两次。她自杀是因为村里搞土地流转,自己被骗了2000元钱。2000元钱是什么概念?如果平均到一年的每一天,也不过就是5元多,5元钱也就是买两袋食盐的钱,丁秋香何至于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不理解的大有人在,但是现实中类似丁秋香这样为“一分钱”作难的贫困也大有人在,这也恰恰表明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从这部作品的主题立意来说,“扶贫”并不是轻松的话题。但是,剧中对于“贫”的戏剧表现,除了丁秋香的这段戏有些许悲情色彩,其他都相当地“喜感”。比如,那四个看起来就是插科打诨的村妇,却时时处处紧扣着“贫困”和“脱贫”的主线展开戏剧推进,观众仅从这四个人言谈举止的变化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什么是“贫困”时的捉襟见肘,什么又是“脱贫”之后的扬眉吐气。

自从第一书记马向阳来到了“大槐树村”,这四个妇女成天就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来纠缠马向阳,诸如“我家的母鸡在她家鸡窝里下了一个蛋”“她家的狗咬了我家的猪”等等,看似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随着戏剧的发展,当大槐树村在马向阳的带领下走向致富路的时候,观众会发现,这四位村妇虽然依旧会喋喋不休地来纠缠马向阳,内容却变成了“马书记请来我家喝满月酒”“请马书记来为我的儿子辅导作业”等等,安居乐业的风貌跃然舞台。这种喜剧化的演绎,却与生活常理相吻合。确实,当人穷的时候,即使一个鸡蛋、一根葱,都会斤斤计较;而当人走向富裕之路的时候,在享受吃饱喝足时,自然会想到对后代的教育。因此,这四位看起来仿佛戏曲中“丑角”的村妇,反而是这部作品中与主题立意最密切同时也是其喜剧色彩最集中的关键所在。

“钱啊钱,和谁都有缘!……汗珠子摔八瓣,只为和它那点缘……”,这是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中特别引人注目和令人喜爱的一个唱段。这段演唱,是在马向阳瞒着大伙儿,用自己结婚的钱,垫付了村民因土地流转被骗的辛苦钱之后,不知情的村民们带着失而复得的狂喜、带着掩饰不住的对“金钱”的神往,欢欣无比地围着村会计怀中的那个装满人民币的双肩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旋律唱出的。这一段的舞台处理,可谓是这部歌剧“喜剧”元素的核心。但是,在欢愉逗乐的场面背后,却有一种触动人心的悲凉。世上每个人都渴望能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艰难。马向阳冒着与未婚妻分手的风险,拿出结婚的钱来为村民填“窟窿”,虽然有些不可理喻,但是如果设身处地走进现实中被“贫困”所笼罩的大槐树村,面对一个个绝望的村民,我想,每一个“马向阳”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喜歌剧的艺术特征,除了音乐和演唱,表演是否到位,对于整体喜剧风格的精准呈现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导演黄定山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抠得很细,很多看起来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动作,其实都是演员按照导演的设计做出来的。将生活的真实以艺术化的真实来体现,也让这部歌剧格外地具有了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比如每次开演前,剧场中仿佛村广场喇叭的播音:“观众朋友们,大家注意啦,演出马上就要开始啦!”演员用的是带有青岛方言味道的普通话;还有村妇在观众席边演边唱,与观众近距离地面对面,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观众和演员一道,在大槐树下拉家常……凡此种种,都会带给观众投入的沉浸感剧场体验。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剧照(摄影:崔元)

舞台呈现上,黄定山同样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这是一部农村现实题材的作品,而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在第一书记马向阳的带领下,如何一步步走上致富路,不仅体现在村民的精神面貌上,村容村貌都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这些在服装、道具、灯光等方面也都有体现。本剧舞美设计风格写实,远景的投影与舞台的实景自然融合,场间转景迅速,同为大槐树下,角度不同,观感也不同,虽然只是很细微的变化,但却让观众的视觉体验更加丰富。尤其是幕间的铅笔画帷幕,寥寥几笔,乡村风貌呼之欲出,具有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

喜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音乐也有着比较浓郁的地域特色。全剧以西洋管弦乐队演出,在其中加入了二胡、坠琴等民族乐器,在音乐写作上大量借鉴和汲取地方戏曲和民歌的音乐元素,富有乡土气息的“山东味”扑面而来。安排在场间叙事性的合唱段落,既解决了故事前因的交代,又为接下来的戏剧发展埋下伏笔,同时又解决了转景的空当,像联系紧密的锁链,把戏剧串联起来。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诞生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演出近50场,很多演出都是深入到特别基层的乡镇、农村。这部作品在不断演出和修改打磨的过程中,也愈发成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将因为其所具有的思想性、深刻的现实关照性,才会有存在与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喜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正是歌剧艺术现实题材创作在当代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上: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剧照(摄影:崔元)

中、下:《马向阳下乡记》在藏马山扶贫演出现场

猜你喜欢
喜歌剧村妇秋香
多管齐下,主体评价小学生的习作
浅析法国喜歌剧
村妇
村妇
张秋香 为家乡甘心奉献热情与梦想
喜歌剧《拉克美》音乐中的“异域主义”研究
村妇小谢
高中三册第13单元练习
乡村电影
小姑是谁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