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林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

2019-05-20 11:05伊力塔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协同实验教学中心

伊力塔, 俞 飞

(浙江农林大学 国家级林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浙江 杭州 311300)

当前,国内高校为了实现深度转型发展,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成为重要手段和趋势。协同创新为高校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数高校采用共享共赢合作教育理念,构建基于需求的多学科导师团队,依托主体学科,多学科汇聚,构建与需求相对应的教学体系; 由学校、学院、学科聘请协同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环节,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创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这将逐步打破原有的部门、学科、管理的各种壁垒,构筑完整的创新主体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1-3]。

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即“自助式”个性化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设置多层次模块化实验内容体系,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段内,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灵活性和学习空间,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开放性体现在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指导方法的开放、实验成绩评价的开放和实验室管理的开放等方面。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许多国内高校纷纷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陷入因配套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诸多困境,如实验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室管理手段落后、运行经费不足等[4]。

1 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特点

1.1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新要求

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实践教学是国内高校较为常见的做法,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是实践要求较高的地方行业高校),使学生到企业实习由“参观型”向“参与型”转变。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在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强化建设几个专业对口、实践教学质量相对稳定、校企关系密切的实践基地群,来承担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而且可以介绍部分本科生到基地进行课题研究;二是重视实践环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资助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聘请企业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等措施,提升实践教学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三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方面,提高各方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措施,既有专业教学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又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授课,形成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开放创新实验项目,以企业项目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5]。

协同创新机制将对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提出如下新的要求:

(1) 在运行模式上,由于协同创新是将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需打破原有传统单一的专业、班级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心采取更加灵活、开放、共享的运行方式;

(2) 在培养模式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配合社会进步与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需要更加灵活的协同创新机制。学生可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与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切实完善教学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实验教学;

(3) 在协作模式上,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中多机构共建的特殊性,实验教学中心要保证学生与协同创新主体、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渠道的畅通。因此,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管理体制,是打破原有管理壁垒的核心问题。

1.2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新问题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以下两方面问题:

(1) 学分互认导致管理难度加大。校政企合作是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和校内资源。这将逐渐打破高校原有的专业行政班组织,推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从而使传统的针对群体进行统一管理的实验教学工作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在原有教育体制背景下,充分发挥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是应着重解决的现实问题。

(2) 管理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并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但一些高校作为协同创新机制下人才培养的主体,尚没有从体制上提出更加符合新机制要求的协同方案,实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很难满足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要导向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背景下,如何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运行机制,如何与其他创新主体有效开展协作,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提高各协同主体积极性。产学研合作应将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及高校受企业委托开发等的合作方式,逐步提升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建立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因此,实验教学中心应创新管理机制,主动对接协同创新主体,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解决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脱节的现象。

(2) 建立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应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和中心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培训,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中心参与实践教学的机制,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逐步打通学校各行政部门的管理壁垒,完善学分互认措施,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实践活动均能得到认可。

(3) 着眼于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改进课程设计,使其内容来源于真正的工程项目,除了注重专业基础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增加开放创新实验项目,以企业项目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在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中,补充各协同创新主体的优势特色实训项目,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6-8]。

2 大学林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

2.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中心在“基于行业、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开放共享”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以“树木”之理,建“树人”之体。

树木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环境、科学的管理,这和“树人”异曲同工。我校有悠久的林学专业教育历史和传统积淀,一直以“树木”之理,建“树人”之体,为现代林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良好的基础技能犹如肥沃的土壤,中心建立了培养学生植物分类与识别、植物生理生化分析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基础技能。扎实的专业技能犹如科学的管理,中心建立了培养学生林木种苗繁育与管理、森林生态经营与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及森林病虫害检疫与防控能力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学生的技能拓展犹如树木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中心建立了以提升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树木”过程。50多年来,坚持“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精神。面向产业,为浙江林业总产值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茅提供了人才支撑; 面向基层,培养了500多名乡镇以上干部,其中300多名为县处级,30多名为厅级以上; 面向世界,一大批校友到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任教。

2.2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现代林业建设需求,中心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以林学、生态学2个省级一流学科A类(包含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遗传学4个二级学科)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为核心,建立了基础实验教学、综合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训3大平台(见图1)。

图1 实验教学平台

(1) 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植物分类与识别能力、植物生理生化分析能力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为目标,开设了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等22门实验课程。

(2) 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林木种苗繁育与管理能力、森林生态经营与管理能力、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能力及森林病虫害检疫与防控能力为目标,开设了种苗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林业工程设计、植物检疫、植物病虫害防治等25门实验课程。

(3) 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实施“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创新创业项目。

2.3 实验教学中心运行机制

中心实行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运行体制,组建了“中心建设领导与教学指导委员会”[9]。该委员会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建设、发展和运行,通过校内与教务处、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等部门协作,及校外的校校联合、校企共建等方式满足实验资源需求。采取“开放式、共享型”的实验室运行模式,建立了校内外实验资源全方位开放共享机制。在校内,学生在选择实验项目或自拟实验项目后,可网上预约实验,实现了实验场地、设备、时间及内容的全开放。在校外,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行业、产业之间互补与合作,建立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型示范基地,形成了设备共享、教师共享、学生学分互认等多种形式的共享机制。

中心除了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建立并实施了“林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规则”,主要包括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中心各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与卫生要求、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管理规定、危险品管理办法、中心特种设备管理与使用办法、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中心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信息管理条例、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环节实施细则、科研课题进室管理制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具体运行措施如下:

(1) 对实验课教师、技术人员、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经费实行统一调配制度,实现资源优化;

(2) 采取实验室包括节假日全天候开放,确保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自选式、设计型、研究型实验所需的实验教学环境;

(3) 建立教学实验中心与科研平台“共享式”集中管理的新模式,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扩大研究型实验教学开拓空间;

(4) 构建网络化、开放化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相关信息均在网上公布;

(5) 建立实验课程负责人制,聘任实验教师为实验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则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6) 中心建设领导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实验教学和管理改革工作,负责对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工作的考核,监督和检查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实验教学质量评估[10]。

2.4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效

中心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加强与省内现代林业企业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协同育人,深化“校企结合,产学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已与四川重庆、安徽黄山、杭州、宁波、温州、衢州、宁海、松阳、临安等市县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达32个。如“树木学”实验,学生完成在校内的基础实验课程后,再到浙江森禾种业有限公司或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以3~5人为一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操作实践,其间,任课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边实习边思考,切身体验岗位工作环境,了解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校企结合、产学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降低了学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并实现了课堂讲授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结合社会、行业需求,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此成果是“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和“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林业类人才创新创业分类培养探索与实践”2项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两项课题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 结语

我校林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浙江省林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以现代林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特别是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抓手,对实验内容不断整合重组、与时俱进。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通过“内外互动”的教学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在路径上打通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的壁垒,从而实现多路径培养,逐步完善了“三平台”的互通式林学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校企结合,产学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教学运行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降低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实践能力。协同创新机制的引入,使得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了创新创业实训,其中超过30%的学生因此而对林业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从而选择读研深造,此类学生是林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不断创新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已建成面向全校、社会开放,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

猜你喜欢
协同实验教学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