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筝图

2019-05-24 14:20柳青壑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公分复原古筝

柳青壑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贸易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走廊。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盘根错节,隋唐时期燕乐中的歌舞伎乐几乎都是以音乐起源地命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也受到了外来音乐及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声音已不可考,但历史上的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存的图像史料中窥见一二。

筝的起源之地众说纷纭,“秦筝源流说”最为普遍。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最初的起点,在史料中确有长安流行筝的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由秦兴起的筝乐,经过丝绸之路上漫长的文化传播过程,在沿途诸多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中都窥见身影,从敦煌中唐代壁画可以看出,筝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和繁盛。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商贸及文化交流方面都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在敦煌壁画的诸多大型乐舞图像中都可以看到筝的身影,这为同一时期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如莫高窟第98窟《報恩经变》乐舞(如图1)[2],伴奏乐队规模庞大,乐器错综繁复,为首的弹筝伎乐人所弹的古筝十分显眼。该筝身形扁平,弦数较多,略有弧度,且弹筝人仅用左手抚琴。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的十二弦、十三弦筝是并行发展的,杜佑在《通典·乐》中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三弦。”[3]该图中的筝弦不十分清晰,但形制与唐传古筝十分相似,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筝可进行佐证。

日本自唐朝开始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很多唐朝时期的音乐在日本被完好的保留下来。日本正仓院中至今保存着18种唐传乐器,根据《东大寺献物帐》记载,这些乐器是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传入日本的。其中有四台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的筝,都已仅剩残片。根据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的《木画筝的复原》一文记载,唯一一台部件较为完整的筝在1951年开始据残件复原全形,1952年完成复原工作。“复原筝全长190.85公分(6尺3寸),头部横幅26.8公分,同高8.4公分,尾部横幅25.6公分,同高8.1公分,矶背最高3.9公分。”[4]日本的奈良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初唐时期,复原筝和其他三只残损的筝都是十三弦,这比较符合唐代选用筝的习惯。

现代的日本筝仍然沿用中国唐筝的律制和演奏方式,只是在定弦方法上稍作变动,成为日本特色的音乐调式。正仓院还保留了唐传乐器演奏图,其中筝的演奏方式同唐朝多数筝乐演奏图一样,都是将筝头置于腿上,筝尾置于地上,右手弹拨、按弦。

筝上用于张弦的柱大多呈一字型排练,因此又被称为“雁柱”,但在敦煌壁画中发现的筝乐图像中,有很多如图1所示的琴码错乱的筝图,这是画工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在敦煌的东方,蒙古族乐器雅托葛的琴码也是一字型排列,但在西部地区则有另一种形式的排列方式。从哈萨克民族乐器“杰特根”(Zhetygen,如图3)的形制来看,很有可能在古代,敦煌及敦煌以西的区域流行过这样一种乐器。

在古筝流传过程中,有的国家(如上述日本)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了筝的原貌,有的国家则将筝民族化,如朝鲜筝(又名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形似筝,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与中国当代普遍使用的筝一样有二十一弦,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音阶排列却有七声及五声两种,音色及乐曲也具有朝鲜音乐的特色。

筝能够在长期流变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倾心喜爱,并在近现代以来的各种乐类形式中占据重要位置,充分反映和展现了其独有的艺术风采和珍贵的文化价值。丝绸之路上的筝乐史料众多,想要还原历史上筝乐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43.

[2]王子初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Z].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177.

[3][唐]杜佑.通典·乐[M].北京:中华书局,1988,367.

[4]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8.

猜你喜欢
公分复原古筝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笼 子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小黑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