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设计的价值、视点与尝试性模板

2019-05-30 10:48林荣凑
语文建设·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说明文教材情境

林荣凑

单元并非新课程的产物,若干篇选文按文体或人文主题组成一个单元,是我国百年来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师对此并不陌生,但缺少单元设计的意识与行动,导致教学实践的“课时主义”(“课文主义”或“单篇教学”)。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单元”,开展基于“单元设计”的教学。

一、单元设计的价值

1.单元是课时计划的背景

“课时主义”之所以盛行,与我国语文教材“文选组合”编制范式有关,也与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有关。如周正逵先生所言,我们的“语文教材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其基本状貌表现为文选组合、阅读本位、文体循环、讲读中心。其实,单元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源于19世纪赫尔巴特学派的戚勒,之后美国发展出基于思维过程组织教材单元的编制原理,开发了项目单元、问题单元、课题单元、作业单元、活动单元、经验单元等多样的单元。要走出“课时主义”的泥潭,重要的途径便是将单元作为课时计划的整体背景来思考,做好单元设计。

2.将单元设计为学习单位

“文选组合”下的教材单元,在崔允都教授看来,“只是—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不是—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那还是内容单位”。然而我们应当看到,义务教育统编本语文教材中,除“活动-探究”单元及“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外,其多数单元设置仅仅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退一步说,即使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个自足的学习单位,也需要一线教师基于课标、学情对教材单元再处理和再创造,即着眼于多堂课、多个活动、多个文本的整合,将单元处理成为“学习单位”,呈现—个完整的学习方案。

3.单元设计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凝炼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按威金斯的说法,“單课时间太短,不能实现复杂的学习目标”,要发展核心素养,“单课计划理应依从单元计划,当一堂课被包含在更大的单元和课程设计中时,通常会更有目的性和连接性”。也就是说,传统的“课时主义”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须超越单一课时的站位。按2017版课标的设计,这一站位即“语文学习任务群”。如此,将会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课时计划”环环相扣的链条。然而,“语文学习任务群”还难以直接出现于教材,“文选单元”依然是现有教材的主流形态,其链条实体是“语文核心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让单元成为课程整体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使之具有“学习任务群”(项目学习)的特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单元设计的视点

其实,单元教学法在20世纪末就有过大面积实验,如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广东钟德赣老师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然而,这些以课型创变为抓手的单元教学法,因其视点的落伍已成为明日黄花,这警示我们: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背景下,单元设计应有新的视点。

1.建构主义的视点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具有情境性与社会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017版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际运用。建构主义的单元设计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学习的,策划学生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案;二是整合的,将情境、任务、支架、协同、展示、反思六个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三是真实的,“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及学习活动的优化,赋予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一定的‘真实性”。

2.深度学习的视点

“课时主义”常以文体特点为据,组织“单篇阅读+单元写作”,这样的方式极易导致浅层学习乃至虚假学习。单元设计追求深度学习,不是追求学习的高难度(如将学习内容从大学下移到中学,中学下移到小学),而是追求“三高”。

一是高投入,即集中精力。单元情境、任务的设置,如杜威所说,能“让思想的多样性和变化汇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潮流,流向一个统一的结论”;任务、活动之间的安排要做到连贯有序,因为“连贯要防止思维矛盾,集中则要防止分心”。

二是高认知,即高阶思维。以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认知维度看,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记忆、理解、运用,而在于分析、评价、创造。在单元设计中,虽不要求每一项任务、活动都是高认知的,但多项任务、多项活动综合的整体应维持在较高的认知水平上。

三是高表现,即实践展示。以学习金字塔为参照,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学习内容留存率均在30%以下,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方式的留存率分别为50%、70%、90%。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单元设计要尽力让学生展示完成听说读写做等具体任务、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为此,单元不仅要做好情境、任务的设置,还要做好展示、反思的设计。

3.逆向设计的视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材、考试、经验确定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教学活动。这种设计在威金斯看来,常常陷入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与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缺乏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后者无以有效地促成学习真正发生。

为此,威金斯等主张应在课程单元设计上将习惯的做法进行“翻转”,作“以终为始”的逆向思考,即按“逆向设计三阶段”(UbD)方式设计教学:确定预期结果一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就单元设计来说,就是努力思考单元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证据(可见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单元学习的期望,设计导向能产生期望的学习行为;将评估镶嵌于学习行为之中,使其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三、尝试性模板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需要创建一个适合语文课程的单元模板,为单元设计提供简便可行的支架。

一般项目:包括单元名称、设计者、适用年级与班级、课时等。

单元目标:从课程标准/学科素养出发,描述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将达到的目标。

情境任务: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描述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与预期的单元目标保持一致。

评估设计:通过什么标准评判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设计评价任务(即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如笔记、作文、演讲、测验)与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与预期的单元目标保持一致。

学习计划: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情境中的任务以达到预期目标。其中包括有效活动的适当顺序,知识与方法的提示,阅读文本的清单与要求,获取资源的类型及途径,用于评估的证据收集、整理与提交,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要求,教师所需要的教学和辅导,等等。

学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梳理单元学习的收获与问题。

下面,就模板运用的关键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单元名称的表述

现行语文教材没有单元名称,单元设计时应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个简明醒目的名称,其中最好有动词性的词语,使之成为单元学习方案的“眼睛”,点明该单元学习的重心或中心问题。如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事物性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

2.单元目标的来源与表述

单元目标的确定有四个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相关表述(目标与内容)、单元地位与单元特征、学情、教师经验。表述可以依据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外化表现),但不宜机械列举,力求简明具体、有操作性。

3.情境设置与任务设计

将学生置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机会,这是单元设计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倡导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其关键也在这里。

2017版课标提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如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等的情境划分,都是宏观层面的。单元情境应是微观的,需要借助关联、聚焦、条理化等策略,综合分析教材单元的定位、文本、资源等,寻找能获得杜威所说的具有“连贯有序”效果的情境。

情境中的任务,依据不同标准,有开放的与封闭的、简单的与复杂的、个人的与合作的、听说的与读写的之分。在单元设计中,还有一贯的(贯穿单元学习始终)与局部的。设计任务,既要考虑前文所说的目标、情境,还要考虑角色(行为者)、对象(交际对象)、产品(表现、结果)与评价标准等因素。

4.评估设计

评估设计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表现性任务,即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如阅读笔记、作文、演讲、测验等;二是评价方式,按斯蒂金斯分类,选择与表现任务相应的选择式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但语文学科应有更多的表现性评价,以促进深度学习。两方面内容,在设计文本中只需作概括的交代,具体镶嵌于学习计划中。评估设计应与单元目标、情境任务等保持一致。

5.学习计划

模板中列举的诸多内容,都是学习活动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并非要求逐一罗列。推荐教师使用“课时计划”方式呈现,以减轻书写负担,其框架包括课时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部分。其中,“学习过程”是三个先后相继的时段,整合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资源与评价等,“课堂学习”可以“任务”“活动”为名安排学习进程,“课后学习”可包括课时的作业与反思提示等。

6.学后反思

传统教学不是没有反思,而是缺少有意识的反思设计与指导。教师需要将学后反思纳入单元设计,提供反思支架,与学生分享学习情况的信息,必要时进行补救学习。

四、单元设计案例

这里提供初中单元设计案例,内含第一、二课时的简案,其余课时的目标与评价任务。初中统编本教材共6冊36个单元,说明文仅占2个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事物性说明)、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事理性说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篇目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写作训练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为“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为“《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单元名称】事物性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

【单元目标】

1.尽可能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学习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技能。

2.运用比较、探究、验证等方式阅读文本,建构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知识;运用建构的知识写作并修改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事物类),做到明白清楚。

3.培育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课内外阅读《昆虫记》等读物,分享阅读成果。

【情境与任务】

这里有一份“说明文知识导图”(略),其中有正有误有缺省。现在,让我们每个人扮演一位说明文读写研究的“准专家”,以本单元的阅读材料为例,修订完善这幅导图,并根据阅读所得,试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章,以表明你是名副其实的“准专家”。

【评估设计】

1.贯穿整个单元的表现性评价:一是完善“说明文知识导图”,二是作文提纲与成文。各课时技能性的表现性评价见各课时设计。

2.一次单元综合性纸笔测试,涉及字词的音义、语段阅读分析、文段表达与修改等。

3.对单元学习中阅读、笔记、作业、讨论等的表现作自评。

【学习计划】

第一课时:初识文体特点

课时目标:比较阅读有关“桥”的三篇文章(《中国石拱桥》及课后《夜宿卢沟观晓月》、《中国桥梁史料》节选),初步感受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评价任务:说出三篇文章的异同,看表述的完整性、具体性、丰富性。

学习过程:

1.预习《中国石拱桥》,要求:标注生字(如汶、鹜)的读音,注意注释的字词(如“惟妙惟肖”),朗读一遍。说一说,你從这篇课文中知道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知识。

2.交流课前学习情况。字词方面的检查,可沿用传统方式。重点是“说一说”,即单元“口语交际”中的“简要复述”。

3.阅读《夜宿卢沟观晓月》,与《中国石拱桥》比较:二者在写法上有何不同?阅读节选自《中国桥梁史料》中有关卢沟桥的文字,与《中国石拱桥》比较:二者在说明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4.呈现“说明文知识导图”,了解知识总体框架,借助《中国石拱桥》及课后例文,重点辨析说明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5.课后阅读单元“写作实践一”有关坎儿井的材料,用最简明的词语归纳每一段内容,如第①段可归纳为“目的”,然后用“这些材料介绍了……”句式归纳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特征,多方面说明

课时目标:勾画四篇课文各段中心句,分析多方面说明特征的写法,列结构提纲。

评价任务:文中标画的语句,四篇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过程:

1.预习《苏州园林》,要求:画出各段的中心句(课后练习二),标注生字(如“榭、壑”)的读音,注意注释的字词(如“嶙峋”),然后朗读一遍。

2.就文中标画的语句,小组交流课前学习成果、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完善书问笔记。注意标画是否正确,可以从段落句问的关系去辨析。

3.这些中心句中,哪一句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为什么?试着列出《苏州园林》一文的结构提纲(思维导图)。

4.列出《中国石拱桥》《蝉》《梦回繁华》的结构提纲。

5.交流第一课时“课后学习”作业。辨析材料中呈现了坎儿井的哪些特点,抓住最突出的一点,以《××的坎儿井》为题(××即最突出的特点),以“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开头,组织成不少于300字的说明文。

第三课时:说明方法,拟列提纲

课时目标:分析四篇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验证知识导图之“说明方法”;交流第二课时课后作业,从“写作实践”二、三中任选一题,并尝试拟列提纲。

评价任务:正确指认四篇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能指出知识导图中的问题并解释与修正,拟列写作提纲。

第四、五课时:说明语言,写作行文

课时目标:课前学习《蝉》《梦回繁华》(字词、朗读);课堂分析四篇课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完善知识导图之“说明文的语言”;根据拟列的提纲写出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评价任务:以四篇课文为例归纳说明文语言特点,知识导图之“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习作。写作的操作应注意:

1.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目的、读者设定、语言表达等方面,审视第三课时拟列的提纲,特别要有“假想的读者”意识,以此寻找命题、开头及全文说明的口吻。

2.安排一课时行文。可以安排在行文前,班级讨论制定“明白清楚”的标准,如:(1)能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白,不至于写甲物像乙物;(2)能围绕特征,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让读者对事物有清楚的印象;(3)能运用2。3种说明方法,把对象的特征说清楚;(4)语言严谨、准确,适合预想中的读者;(5)格式规范、文面清晰等常规要求。

第六/七课时:纸笔测试,单元总结

课时目标:自评、互评作文;纸笔检测;回顾检测、总结验证,完善知识导图稿(二稿待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完成)。

评价任务:

1.自评、互评作文,最后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为什么?(按“评价标准”,如加入分等并细化,则为评分规则,略)

2.纸笔测试。(测试题目应尽可能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

3.测试卷讲评,个人发现问题并补救。

4.回顾学习经历和课文、笔记、作业,总结自己是怎样阅读说明文的,写100字左右的“课后反思”;完善知识导图,视学情而定,如前几课时已妥善处理,可略。

第七/八课时:《昆虫记》阅读

班级商定阅读方式(全书通读或有选择性地跳读)、时间跨度。根据商定的阅读方式,班级讨论确定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任务。即使课内时间紧张,也要安排1~2课时,用于导读、阅读过程中的检查和讨论、阅读活动的总结,确保共读整本书活动的进行。

猜你喜欢
说明文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说明文阅读专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