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牛肉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2019-05-31 08:34厉英珍
关键词:互补性肉牛牛肉

厉英珍 孙 晨

(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国肉牛产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牛肉产量已居世界第三,当然中国居民的牛肉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16年中国牛肉产量717万吨,牛肉消费量776万吨[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2018-11-07,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国产牛肉的供不应求,导致牛肉进口不断上升,牛肉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目前,我国牛肉进口来源地非常集中,澳大利亚因为肉牛养殖业发达,屠宰加工技术先进,是我国牛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注]程玛丽:《澳大利亚肉牛业考察》,《中国畜牧业》2018年第5期,第38-39页。。2015年,中澳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承诺对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牛肉逐步实施关税减免,这使澳牛肉在价格上更具优势。那么,澳大利亚质优价廉的牛肉产品对我国的牛肉产品市场带来何种影响呢?

目前,关于中国牛肉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竞争力角度展开研究,如张一品等(2011)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对内蒙古和世界主要牛肉生产及出口大国的牛肉竞争力作比较分析[注]张一品、钱贵霞:《内蒙古牛肉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与评价》,《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73-76页。;刘勇等(2012)应用比较优势法、产业集中度指数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法测算甘肃省牛羊肉竞争力[注]刘勇、陈强强、叶得明:《甘肃省牛、羊肉产品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草业科学》2012年第11期,第1785-1790页。;田露等(2013)运用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指标测算中国牛肉贸易竞争力田露、张贺、张越杰:《中国牛肉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畜牧杂志》2013年第24期,第25-29页。;王士权等(2016)利用生产成本、出口价格及相关国际竞争力指数对中国牛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指标评价[注]王士权、常倩、李秉龙等:《基于贸易自由化的中国牛肉国际竞争力与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第166-178页。。第二类是从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角度展开研究,如杨韶艳等(2016)测算中国清真牛肉产品在阿拉伯国家的竞争力,并剖析中国清真牛肉产品在阿拉伯国家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趋势[注]杨韶艳、王慧春、朱静:《中国清真牛肉产品在阿拉伯国家市场竞争力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146-151页。;王岫嵩等(2018)总结中蒙牛肉贸易现状和特征,讨论中国对蒙古牛肉的需求空间和影响因素等,为蒙古牛肉进入中国提出了可行方案[注]王岫嵩、纪媛、吉尔格拉等:《中蒙牛肉贸易的现状、潜力与可行方案》,《世界农业》2018年第6期,第43-48页。。经过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已有文献侧重分析我国牛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缺乏贸易互补性研究;其二,缺少对中澳两国牛肉的双边贸易研究。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0—2017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出口数据,分析两国的牛肉贸易概况,并运用指标比较分析两国四大类牛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贸易互补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与协调牛肉产品贸易的建议。

一、中国与澳大利亚牛肉贸易概况

(一)贸易规模与贸易差额

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世界牛肉贸易大国,但两国的牛肉产品贸易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牛肉产品贸易额占全球比重大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仅为0.31%,2017年增至3.44%;而澳大利亚牛肉产品贸易额占全球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2010年占比6.49%,2015年上升至8.25%,2017年又下降至6.81%。从贸易差额来看,中国牛肉出口额逐年下降,但进口额不断攀升;中国牛肉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2013年逆差12.86亿美元,2017年逆差31.31亿美元。而澳大利亚的牛肉产品贸易常年存在顺差,其中牛肉进口一直较为稳定,但出口有较大的波动,2010—2017年,澳大利亚牛肉出口从43.88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75.18亿美元,2016年大幅下降为59.97亿美元,同比下降19.88%,2017年出现小幅回升(见表1)。

(二)贸易伙伴

中国牛肉进口来源国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新西兰和阿根廷五国,2010年中国从五国进口的牛肉占比高达99.90%,2017年比重小幅下降,但仍有95.50%,这主要因为五国的牛肉养殖业发达,且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稳定。从进口来源国看,2010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占牛肉总进口的37.00%,位列第一;随着2015年中国解除对巴西牛肉进口的禁令,加上巴西牛肉的低价格优势,2017年巴西已取代澳大利亚成为中国牛肉的第一进口来源国,占28.46%,澳大利亚位列第二,占21.49%(见表2)。

表1 中澳牛肉产品贸易情况及其在全球占比/亿美元,%

注:表内数据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下同)。文中的牛肉产品包括HS0201冷鲜牛肉,HS0202冷冻牛肉,HS020610、HS020621、HS020622、HS020629四类牛杂碎,HS021020干、熏、盐制牛肉。

表2 中国牛肉前五大进口来源国及占中国牛肉总进口额的比重/%

澳大利亚牛肉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2010年澳对日美韩三国的牛肉出口占74.66%,2017年比重下降为39.31%。近些年,中澳牛肉贸易关系愈加密切,2017年澳对中出口牛肉占澳牛肉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至6.62%,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牛肉出口市场(见表3)。

表3 澳大利亚牛肉产品前十大出口市场及比重/%

(三)贸易结构

牛肉产品主要分为冷鲜牛肉、冷冻牛肉、牛杂碎和干、熏、盐制牛肉,中国牛肉贸易的产品比较单一,进出口均以冷冻牛肉为主。2017年,中国出口冷冻牛肉0.078亿美元,占牛肉出口总额的97.46%;进口冷冻牛肉29.916亿美元,占牛肉进口总额的95.31%。与中国牛肉产品进出口结构相似,澳大利亚进出口的牛肉产品也以冷冻牛肉为主,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冷鲜牛肉的进出口占比远远超过中国。2017年,澳大利亚出口冷冻牛肉34.5亿美元,占当年牛肉出口额的55.55%;进口冷冻牛肉0.099亿美元,占当年牛肉进口额的64.11%。2017年,澳大利亚冷鲜牛肉的出口额为22.67亿美元,占36.51%;进口0.051亿美元,占32.99%。此外,牛杂碎和干、熏、盐制的牛肉进出口规模均较小(见表4)。

表4 2017年中澳牛肉产品大类进出口额及占比/亿美元,%

注:“0”值源于中国牛肉产品贸易额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所致。

二、中澳牛肉双边贸易特点

(一)中澳互为牛肉贸易重要伙伴国,中对澳牛肉贸易存在巨额逆差

2017年,中国是澳大利亚第四大牛肉出口市场国,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二大牛肉进口来源国。2017年,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牛肉6.74亿美元,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牛肉出口额仅为8.1万美元,呈现巨大的贸易逆差。

(二)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规模呈先快速上升后小幅波动的趋势

2010—2017年,中国自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口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2年,进口规模小但稳中有升,2010年进口牛肉0.91万吨,进口额0.39亿美元;2012年进口牛肉2.73吨,进口额1.3亿美元;2013年进口规模快速上涨,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跃升至16.4万吨和7.48亿美元,同比上涨3倍多;2014—2017年,进口规模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0—2017年,中国自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口额年均增长率高达43%。

(三)中澳牛肉贸易以冷冻牛肉为主

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产品中冷冻牛肉占比上升最快,且占比最高,2010年进口冷冻牛肉0.25亿美元,占比64.10%,2017年增至5.93亿美元,占比高达87.46%;冷鲜牛肉、牛杂碎的进口额有小幅上升,分别从2010年的0.06亿美元和0.08亿美元增至0.7亿美元和0.15亿美元(见表5)。

表5 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产品结构/亿美元,%

注:“—”表示数据缺失。

三、中澳牛肉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一)中澳牛肉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下简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的,旨在测度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般认为,RCA指数大于1时,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该值越大,竞争力越强。中国的牛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不具备竞争力,且呈不断下降趋势。澳大利亚除了干、熏、盐制牛肉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外,其余三类都具备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见表6)。

表6 中澳牛肉产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注:“0”值源于中国牛肉产品贸易额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所致。

贸易竞争指数(以下简称“TC指数”)是一国某产品的净出口与该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之比,取值在-1到1之间,若该值为负,则说明一国某产品出口不具备竞争力;若该值为正,则具备竞争力,且越接近1,竞争力越大。2016年,中国干、熏、盐制牛肉的TC指数为0.856,2017年下降为-0.18,这说明中国在加工牛肉产品上具备竞争力,但仍不稳定。而中国的冷鲜牛肉、冷冻牛肉产品的TC指数几乎均为负值,说明这两类产品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澳大利亚牛肉产品的TC指数极高,2017年均已接近1,进一步说明该国牛肉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极强的竞争力(见表7)。

表7 中澳牛肉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指数

注:“—”表示数据缺失。

(二)中澳牛肉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贸易互补性指数(以下简称“TCI”)是通过比较一国商品出口结构和目标国商品进口结构的吻合程度来分析两国贸易关系的紧密度,一般来说,该指数若在0到1之间,说明两国的贸易关系不紧密;若大于1,则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较紧密,值越大,贸易关系越紧密。2010年,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出口的TCI均小于1,此时中澳两国的牛肉产品贸易关系不紧密。随后几年,冷冻牛肉和牛杂碎两种产品的TCI快速上升,2016年分别达到16.294和2.427,2017年尽管有小幅回落,但仍有12.456和1.606(见表8)。这说明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冷冻牛肉和牛杂碎产品上存在极强的贸易互补性,但两国在冷鲜牛肉和干、熏、盐制牛肉产品上不存在贸易互补性。以2016年为例,中国是澳大利亚冷冻牛肉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占澳大利亚冷冻牛肉出口总额的16.80%,中国也是澳大利亚牛杂碎的第五大出口市场,占澳大利亚牛杂碎出口总额的4.32%。而中国出口澳大利亚进口的四类牛肉产品TCI均极低,这说明中国牛肉出口对澳大利亚而言不存在贸易互补性。

表8 中澳牛肉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注:“0”值源于中国牛肉产品贸易额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所致。

贸易强度指数(以下简称“TII”)是用一国对目标国的某产品出口水平占目标国某产品的世界进口份额来测度两国该产品的贸易紧密度,值大于1,则贸易增长潜力大。2010—2017年,中澳牛肉产品中冷鲜牛肉、冷冻牛肉的TII整体呈下降趋势,冷鲜牛肉的TII从2010年的20.532下降至2017年的7.580,冷冻牛肉的TII从2010年的1.714下降至2017年的0.991,由于来自巴西、乌拉圭和新西兰等国的竞争,澳大利亚的冷鲜牛肉和冷冻牛肉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不断减弱(见表9)。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仍是中国冷鲜牛肉的第一进口来源国,2017年,中国自澳大利亚冷鲜牛肉进口额占中国冷鲜牛肉总进口的比重高达89.65%,相比冷冻牛肉,中澳两国的冷鲜牛肉和牛杂碎产品贸易增长潜力更强。

表9 中澳牛肉产品贸易强度指数

注:“—”表示数据缺失。由于中国向澳大利亚的牛肉出口数据缺失严重,表中仅包括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贸易强度指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2010—2017年的中澳牛肉贸易概况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牛肉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牛肉进口来源国非常集中,这不仅加大了中国牛肉进口贸易的潜在风险,也使国产牛肉面临的竞争加剧;第二,澳大利亚是世界牛肉贸易大国,牛肉贸易维持巨大顺差,出口贸易市场趋于多元化;第三,中澳是牛肉产品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中国进口的冷冻牛肉中近20%源自澳大利亚,而冷鲜牛肉高达95%来自澳大利亚。

中澳牛肉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标研究结果为:第一,中国的四大类牛肉产品,没有一类具备国际竞争力,而澳大利亚的冷冻牛肉、冷鲜牛肉和牛杂碎等均具备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二,中国的牛肉产品出口与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口之间不存在贸易互补性,而中国的牛肉产品进口与澳大利亚的牛肉产品出口则存在互补性,其中冷冻牛肉、牛杂碎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极强,冷鲜牛肉、牛杂碎产品则具备非常大的贸易增长潜力。

(二)建议

结合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普适研究逻辑[注]胡晨光:《论经济学理论的普适研究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1期,第47-54页。,针对促进中国牛肉产业与贸易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引进澳大利亚等牛肉出口大国先进的肉牛养殖、屠宰和加工技术,吸引国外优质的肉牛企业到中国发展,通过技术外溢和学习效应,因地制宜发展肉牛业,提高国产牛肉产量和品质,逐步培养起中国牛肉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稳定与澳大利亚等主要牛肉进口来源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方面,通过关税减免等方式,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廉质优的牛肉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牛肉贸易伙伴国,使进口来源国多元化,从而降低我国牛肉的进口风险。

第三,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鼓励我国肉牛企业“走出去”,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肉牛产业的生产要素禀赋互补与产能整合,从而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升级和外向型肉牛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互补性肉牛牛肉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吃不上牛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