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业学院研究10年:热点与趋势
——基于CNKI来源期刊的文献分析

2019-05-31 08:34陈新民余丰民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学院

陈新民 余丰民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问题,成为改革的重要关注点。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转型”成为探索和研究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改革的新路径。行业学院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并逐渐步入正轨,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企业对接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行业学院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传统的“校企合作班”“订单班”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模式,2006年前后,一些高职院校首先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营造企业集团“产业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注]俞步松:《关于营造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学院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第41-42页。,一些新建本科高校提出行业学院的新型合作教育模式,成为学校与行业、行业中若干企业合作建设并以新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旨在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产业学院与行业学院都是“校企合作班”的高级形式[注]陈新民:《行业学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1日,第007版。,其实证研究也在不断地增多,为地方本科高校的成功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了便于表述,本文统一以行业学院相称。本文拟通过文献计量等方法,对近10年我国行业学院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观察其研究现状和热点,并对其研究趋势作预测,希望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有所裨益。

一、数据来源

期刊论文作为科研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发表快、内容新等特点,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某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情况。本文研究的样本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数据库,具体做法是:在中国知网的主页中选择高级检索,在期刊库中输入“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的检索主题,共得到文献165篇(2009—2018年)[注]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28日。。经过人工识别、筛选后,确定134篇论文为研究样本。各年度论文数量见表1。

表1 2009—2018年行业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行业学院”相关学术论文最早见于2007年。从表1可以发现,近10年我国行业学院研究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中2013—2014年开始增长相对较快,2015年有较大增长,并在2017年达到最高值。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行业学院首先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试点,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浙江物产示范生”平台,已经具有了行业学院的形态。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也进行了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如常熟理工学院成立了“光伏科技学院”“电梯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了“绍兴黄酒学院”“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等。

二、研究热点的量化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及共现矩阵构建

关键词是论文作者提供的最能反映论文内容的词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大致掌握相关主题的研究进展。对134篇样本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共收集到关键词1 340个,其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行业学院、产教融合”等成为高频关键词,反映出我国行业学院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理清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笔者作了共现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通过共现次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注]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受篇幅所限,表2仅列出了词频出现量居前10名的关键词对称矩阵。

表2 行业学院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前10名)

表2中的数值表示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次数,数值越大,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如“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产业学院—高职教育”“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这几对关键词的共现次数均在5次以上,远高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说明在行业学院的研究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研究是热点内容,并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行业学院为其重点研究对象。

(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根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结合可视化软件,可以画出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见图1)。圆点大小表示词频的高低,连线粗细表示共现次数的多少。连线较粗的是表2共现矩阵中数值较大的关键词对,如“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产业学院—高职教育”“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行业学院—转型发展”“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产教融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等。整个图谱呈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状态,越是中心点,其连线越密集,处在周围的关键词连线就比较稀疏。图谱形成了“多点开花”“多轮驱动”的形态,各高频关键词均处于“中心”地位,并在它们下面“放射”出若干新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如行业学院的所有制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以及行业学院在各行各业中的典范与运行模式等。

图1 行业学院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全部关键词)

(三)作者分布研究

根据对第一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134篇论文中共有第一作者111位,人均仅1.2篇。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为3篇,有4人;发表2篇的有8人(见表3)。统计数据说明,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非常分散,未形成相对核心的作者队伍,这与行业学院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有一定的关系。

从机构看,作者分布相对集中,111位第一作者来源于58个机构,最多的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6位作者发表了20篇论文;其次是常熟理工学院,共有9位作者发表了11篇论文。表4列出了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作者数、论文数及相关主题。

从表4可以发现,行业学院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两块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也正是行业学院的实践重地。从研究主题看,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研究利用行业学院建设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发展,而高职院校主要研究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研究热点的文本分析

根据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共现分析,可大致了解国内行业学院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和热点,但更准确的分析需通过阅读论文的摘要和正文来获取。因此,笔者通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热点行业学院论文的阅读,大致归纳出行业学院研究的主要内容。

表3 行业学院研究的主要作者(发文2篇及以上)

表4 行业学院研究发文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作者数、论文数及相关主题

(一)以行业(学院)为依托的国(境)外应用型改革路径

我国以行业学院为依托的应用型改革路径,主要通过校地、校行和校企之间的合作,以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形式进行探索性的实践。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也面临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问题,其相关领域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重要借鉴。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冯建超等(2013)提出,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尔应用科学大学在大众公司总部沃尔夫堡设有分校;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附近有大众公司分厂,埃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的附近有奔驰公司,因而都设有车辆工程专业或机械制造专业,为所在地区培养汽车行业工程师;奥登堡/东弗里斯兰/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所在地航海业和造船业发达,该校也设置了相应专业[注]冯建超、李文冰:《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2期,第53-58页。。美国的社区学院、理工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应用科学和技术学院共同承担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其中不乏多方合作的实践。杜才平(2012)总结了塔夫茨大学的先进做法,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以工作室的方式合作办学,共同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设置艺术实践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由塔夫茨大学管理,实践计划在美术博物馆学院美术导师的指导下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进行[注]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6期,第17-21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台湾地区逐渐兴办了一批应用型技术学院,其中部分改制升格为大学,并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资格。梁浩等(2015)以岭东科技大学为例,探讨了台湾地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问题,介绍该校的设计学院、管理学院与10家服装及面料生产厂商合作,辅导企业服装、面料的设计和营销;学校的文创中心也与台中有关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实施观光工厂的计划等,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梁浩、解芳:《台湾地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以岭东科技大学为例》,《广东化工》2015年第22期,第209页。。

国(境)外虽不乏以应用型为导向和定位的大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类似行业学院的组织架构尚不普遍,相关研究也较匮乏。

(二)行业学院的概念与基本类型

部分学者就行业学院的内涵开展了相关研究,有些论述中采用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来表达类似含义。朱林生等(2012)提出,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行业中若干企业合作建设的新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旨在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获得应用(职业)训练的机会,使专业教育与职业训练融合[注]朱林生、孙金娟:《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2期,第18-23页。。徐正兴等(2017)分析行业学院的定位,即定性为教育共同体,定向为办学行业化,定型为全面应用型[注]徐正兴、顾永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定位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2期,第48-52页。。李宝银等(2015)将产业学院界定为直接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用人单位或组织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和管理等多种合作资源及要素,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科技研发和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指向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注]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教育评论》2015年第11期,第3-6页。。徐绪卿等(2018)将行业学院定义为本科高校与行业(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典型企业)紧密融合,以行(企) 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注]徐绪卿、金劲彪、周朝成:《行业学院:概念内涵、组织特性与实践路径——兼论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6页。。总之,行业学院是高校与行业中的重点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政产学多方共同参与而建立起来的,立足生产实践、培养专门人才和服务特定行业的专业学院,在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玉峰(2016)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产业学院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根据空间区域集聚度划分为集成式、连锁式和新常态式三类。集成式产业学院在一个办学点即可保证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实现;连锁式产业学院通过网点来链接多点分布的产学研功能;新常态式产业学院仍位于大学校园内,但作为全程融入行业和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第二种根据合作对象划分为校企合作型、校地合作型和校行合作型三类[注]李玉峰:《地方大学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及运作模式》,《科技展望》2016年第34期,第334页。。黄艾等(2015)将产业学院区分为三类:与政府主管部门联合共建、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以及与行业协会联合共建[注]黄艾、祝志勇:《构建产业学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职教论坛》2015年第18期,第65-68页。。行业学院类型的多样化代表着高校转型实践的深入、合作对象的扩大以及互动方式的拓展,不过有关各类行业学院间共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挖掘。

(三)行业学院的组织设计与运行机制

朱士中(2016)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归纳行业学院的组织结构:由学校联合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组成行业学院理事会,由学校二级学院和合作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担任行业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并成立教学科研专门指导委员会。行业学院挂靠某个相应的二级学院,日常工作实行二级管理,学校教务处作为主管部门,执行工作监督并作为牵头单位协调主要工作、提供运行保障等,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行业学院运行成效评价、质量监控与保障[注]⑨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江苏高教》2016年第5期,第80-83页。。潘维琴等(2014)分析体制创新问题,产业学院采取理事会管理模式,下设管理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理事会章程,通过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和管理制度,以增强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办学的动力[注]潘维琴、王忠诚:《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办学体制与培养模式》,《机械职业教育》2014年第11期,第29-30页。。伴随行业学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组织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重视,已有研究关注其内部设置与管理问题,但有关行业学院与校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统筹问题还有待深化。

朱林生等(2012)将行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归纳为独立运行机制、联动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注]朱林生、孙金娟:《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2期,第18-23页。。朱士中(2016)总结出行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注]⑨。郑琦(2014)从利益相关者视角阐释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涉及共同治理中的契约机制、表达与协调机制、利益分享与激励机制、利益相关者保障机制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管与退出机制[注]郑琦:《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成人教育》2014年第3期,第62-64页。。万伟平(2015)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镇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分析运行机制创新即“校企行”专业共建机制构建、“校企行”人才共育机制构建、校企师资共培机制构建、“校企行”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校企行”实习就业共推机制构建以及“镇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注]万伟平:《基于产教融合的“镇校企行”合作办学模式实证研究——以中山职院专业镇产业学院建设为例》,《职教论坛》2015年第27期,第80-84页。。行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已创造性地建立起多样化的运行机制,已有研究虽作出了一定的总结和概括,但各类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挑战。

(四)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朱林生等(2012)认为,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实现方式为:校企共同设计,合作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包括顶岗实习、真实的毕业设计),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对行(企)业的文化认同,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注]朱林生、孙金娟:《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2期,第18-23页。。李宝银等(2017)分析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行业岗位标准、创新课程内容与结构、激发创新意志与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与道德情感并深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注]李宝银、方晓斌、陈美荣:《行业学院的功能分析与建设思路》,《教育评论》2017年第9期,第14-17页。。韩猛等(2017)提出,行业学院的核心思想是把行业企业的培训资源植入教学之中,在符合国家专业改革原则和满足学校专业发展、管理需求的前提下,从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入手,直接复制行(企)业培训环境并植入行(企)业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以行(企)业实践技能为主并符合现代产业各类岗位能力标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产业链各环节的真实工作需要[注]韩猛、梁秀梅、金芳:《探索校企合作行业学院建设助力学校转型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1-3页。。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是其核心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也多有论述,后续研究需打破现有的思维分析范式,提供更多生动案例的支撑。

(五)行业学院的建设成效

朱士中(2016)提出,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的主要成效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面向行业助推了高校与行业协同发展,创新培养机制促进了学校与业界的深度融合,坚持改革创新行业学院的探索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注]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江苏高教》2016年第5期,第80-83页。。黄艾等(2015)认为,产业学院的运行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催生了学校专业结构优化,推进了校外基地校园化、校内基地企业化,拓展了政行企校合作办学模式[注]黄艾、祝志勇:《构建产业学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职教论坛》2015年第18期,第65-68页。。崔凤祥等(2010)提出,校企合办产业学院既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有效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准并促进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也是企业集团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回应对市场应用性研发的迫切性,满足对员工培训的要求,并实现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注]崔凤祥、崔星:《探索高职教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56-58页。。行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组织,虽刚刚起步却充满生机,还需要大量的追踪研究以分析其成效及经验。

四、结论与趋势

我国高校行业学院的建设刚刚起步,有关行业学院的研究也才开始,学界已日益认识到行业学院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其特征和功能有一定的探索,形成了相应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但对其内涵、模式和趋势的研究等仍有待深化。从已刊发论文的关键词分析,以下问题是相关学者需要重点关注抑或是将来研究的趋势。

(一)研究视野需进一步拓展

现有研究主要就行业学院发展中的某个问题如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或人才培养等进行阐述,没有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以及产教融合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没有就行业学院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立足于高校视角,对作为参与主体和合作对象的行业单位如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等关注不足,少有从这类机构出发阐释行业学院建设发展的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依托于教育学视角开展论述,而行业学院作为多方合作共建、承担多种职能以及满足多重需求的综合体,必然要求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文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介入。

(二)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行业学院与校企合作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基地以及实习实训活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另一方面,行业学院与现有本科高校转型改革中的其他探索,如专业集群建设及创新创业活动间的关系融合等,都值得进一步思考。行业学院的理想形态与发展态势表现出哪些特点,理想的行业学院的生成需要什么样的内外部条件,行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障碍,又该如何实现高效运作,其评判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等,都需要更加深入的阐释。

(三)研究方法需进一步丰富

现有研究主要以思辨分析和经验介绍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要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所谓质性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注]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借此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改变目前实践者的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学者的研究因缺乏素材停留在思辨层面的不足。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西行学院